最近是素材积累期,感受爆炸期。
在有时间写更多的东西之前,我还在沉淀自己,寻找一隅安静的角落,终于屏蔽了一些杂音,一些我本能抗拒的杂音,回到自己的角落里去感受我的感受,感受我未察觉的感受。
生活并不容易,如果你有意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宽阔,但不一定会变得容易。
我知道世界纷乱,我们的心也四处纷飞,但想要在喧哗中还有一个角落给我给你,定定坐下来的角落,读世界读自己,读宇宙。
以避难者的身份,全心向爱。
—— Leonard Cohen
关于心情和状态:
前阵子状态不好,「秋日氛围检查:接纳情绪」这篇文章里都有描述。给大家分享我的心情更迭——我又重新找回了快乐的能力,安静下来看书看电影的乐趣,我依旧是那个觉得“只要世界上有书和电影,我就能活下去“的自己。
秋天是适合独处的季节,冬天更甚。当温度下降,人总是想要静止,待着,寻找一些温暖和宁静。
周末去徒步了,不过弄伤了手,去医院处理伤口的时候,见到了夜间的急诊室,那里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一切都是蒙着面纱般,你只是看到凌晨的急诊门口坐着歪歪斜斜的人们,他们面色凝重,有的在呻吟,但你无法窥探他们的疾苦,只能给予最大的怜悯,愿病痛可以快点消散,但是人间有自己的法则,心里的善意只能留在心里,没有魔法可以施展。
割裂的人间,疾苦并不相通。往远处说,战火纷飞的地方,那里的人们没有时间刷短视频看直播带货,更没有时间想着变美,关心别人离婚了没有,他们只是想要活着。
处理伤口可真疼啊,我是差点晕过去的,以为忍忍就过去了,可这“忍”耗费了一身力气,一身冷汗,哭了,也吐了,不过第二天就好了,只是回想着痛的时候还是后怕。我的伤口那么小就如此疼,那些人呢?他们在经历什么?
我从来不觉得远处的事情就不值得关心,因为我始终相信再远的远方,也是地球,地球凡事发生必有因果,必有impact。
读到一段话,来自于印度宗教哲学奥义书(Upanishads):“那些认识到所有生命都是一体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感到宾至如归,他们看到自己存在于所有生灵之中……与饥民分享食物的人保护了我;不与他们分享的人将被我消耗。我即是这个世界,我也消耗这个世界。理解这一点的人,就能理解生命。”
任何话语都帮助不了无辜的平民,但人至少还有思想,理解历史和人性本身就是关怀。于是就钻进书里去寻找智慧,不带有功利心的看书,它们不会让你立刻变有钱、变漂亮、变优秀,但是它们可以让你的世界变宽广,带你去远方看见世界。
我还是喜欢那些看似“无用”,实则在改变人精神能量的书。
MY ALTAY
李娟
🌟🌟🌟🌟🌟
超级喜欢
本想着要快点读完,但读着读着就变成了舍不得读完。李娟的文字是带着地气儿的,是可以通过茶米油盐洞见天地的,温柔又睿智,平稳又朴质。
“治愈”这两个字好像被用滥了,网络上到处都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真的治愈,阿勒泰的人们,干净的人们,关于生活和亲情的可爱记录,回到生活本身,回到田野,空旷的地方,把琐碎写成诗歌般的文字,动人的一幕幕仿佛出现在眼前,好像我们真的到了阿勒泰,好像我们都可以放下一身狼狈和贪婪,成为那里的人,干净的人。
朴质是我最喜欢的品质。
MAKING THE FAMILIAR UNFAMILIAR
齐格蒙特·鲍曼 / 彼得·哈夫纳
🌟🌟🌟🌟
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读这本书的我是幸福的,听鲍曼用平实的语言言说自己的洞见,聊天聊天,把现代性的个体和群体困扰都聊聊,读者做个诚实的倾听者,我们也只能看懂自己脑海里已有的东西,但我还是获得无数个心灵相通、被敲击中的瞬间,因而觉得幸福。
“抑郁是消费社会特有的心理状态”,“消费社会使人难以幸福,因为它依赖的,就是我们的不幸福”,“思想一旦被人们普遍接受,它也就死了,因为没有人会记得它来自哪里”,“追求真相的人根本不涉及政治”,“今天你不得不营销自己,不得不把自己设想成商品,设想为能够吸引客户的商品”,“我相信神和人一样会消亡”……金句太多,太多振聋发聩的瞬间。
OUR INNER CONFLICTS
Karen Horney
🌟🌟🌟🌟🌟
60%摘录的程度
我内心的冲突无数,我要面对的冲突更多,某种程度上我所有的焦虑和烦恼都是那些冲突决定的,但还好作者告诉我“有冲突不代表的了神经症”。
逻辑严密,并且引用了很多心理学大家的理论,并加以论证和讨论,由浅入深地一步步探寻,这个过程并不晦涩,它的文字和思想都是极容易理解的,所以你非常容易可以relate到自己,并且帮助自己找到自己的冲突,并且直面它。
主动去体验冲突,确实有可能会让人觉得很难过,但这却是一种才能,而且非常珍贵。想要让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强大的力量,就必须要在遭遇冲突时,拿出勇气去面对它,同时尽量去寻找解决办法。勇气越大,自由和力量来得越快。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虚假的冷静植根于内心的愚钝,绝不是值得羡慕的,它只会使我们变得虚弱而不堪一击。
CHASING THE MONSOON
刘子超
🌟🌟🌟🌟
世界的虚无被体验填满
比我想的有趣多了,是我喜欢的有意思的阅读体验。来自《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从印度到东南亚的旅程,在众神国度寻回心灵自由,这本书也让我联想到了黑塞的《悉达多》,不一样的写法,不一样的时代,但都是在旅途出找未知的自己。
同样是去过印度的人,很短暂不足以让我感受真切,但印度一直是我充满好奇饿国度。随风南下,包括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泰国,“在崩坏的时代里,他与形色各异的人相遇,顿悟支撑人类活下去的信念,为我们寻回心灵的自由。”
“一次放逐自我的证道之旅,写给所有徘徊的心灵:生命是虚无的幻觉,又如热带植物般茂盛。
这是一次放逐自我的证道之旅,写给所有徘徊的心灵。一路上,你将撞见无数被时间摧毁的文明,邂逅千万在贫穷、生存与道德边界的人,顿悟“生命是一场幻觉”的印度生存哲学;在火山炼狱中见证世上最危险的工作,于琅勃拉邦的布施队伍中看到佛教拯救众生,你将目睹生命竟能如热带植物般茂盛、蓬勃、多元。“
网络上片段式的信息轰炸之后,更渴望真实的碰撞,不是为了拍照和拍摄vlog的旅行,而是在人群中穿梭,在历史和地理中遨游。刘子超的写法有新有旧,有些观察入微,让年轻人也有很多共鸣的地方,点到为止,不乏幽默,喜欢《跳岛记》,是有趣也有益的阅读体验,合上书让人还想继续读下去,去更多的地方。
“当时代下沉,当前路狭隘,就去更广阔的世界,去见证在这样的世界,还有这样的人,在这样生活。“
孟延庆
🌟🌟🌟
“社会学”
一本像是韩炳哲用中文和中文语境思想写成的书,但明明是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写出的东西,可见那些现代性的思考不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它们是普遍性的问题和思考。
理性的分析中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抨击,这种不满又是充满希望的,他是乐观又悲观地在思考着现代人的生活。人们成为了日渐空心的载体,缺少生命的意义,算法系统导致人们进入“被殖民”的生活,我们都是系统里的人,追逐着行为习惯的“最大公约数”,现代化的“楚门的世界”,一切都变得表面化,如透明一般;网络上的一切让人群的理性都变成了“短链条”的理性,没有人在乎真正的真相,情绪在帮助人们去相信自己选择的真相。
他甚至聊到了容貌焦虑,聊现代数字化的社会是如何让审美变成多数人的“暴政”,打卡文化成了现代空心人的填充物,消费主义是如何创造莫须有的需求的,老龄社会的问题,以及抑郁是如何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病的。
本书囊括的议题甚广,很多甚至是近期发生的事情引发的思考,所以更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共鸣和自省,个体和时代的关系,这本书确实如他所说不提供任何解决方案,但它会让你对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有所审视。他唯一的建议可能就是人要用一种真诚而朴素的心态去面对周遭与生活。
推荐给对自己的精神家园有所审视的人读。
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CAREER AND FAMILY
Claudia Goldin
🌟🌟🌟🌟
如果你困惑,如果你好奇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 Claudia Goldin)的新作,用数据和调查去洞见女性追求平等的历史,“发现了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的关键驱动因素”。
我的首要问题就是:为什么女人需要面对事业和家庭的选择。当然是因为我们的生理构造承担了繁衍的功能,但还有什么塑造了女性貌似“合理”的二元困境呢。
戈尔丁将20世纪初至今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女性群体分成了五组,深入研究了她们在事业、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阻碍,以及代际的演变历程。
对于性别收入差距的扩大,她认为根源在于“贪婪的工作”,即加班、周末或晚上工作的人可以挣更多钱,甚至时薪都显著更高。这使得夫妻中的一员将主要关注家庭,另一位家长则可以在工作中随叫随到。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夫妻公平、性别平等相继弱化,而传统性别规范则以各种方式得到加强。
戈尔丁认为,需要从社会和制度上做出改变,帮助夫妻更容易实现平等,而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涉及到降低所讨论的舒适性、时间灵活性的成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创造一个完美的替代品,如可以相互替代的员工和团队,这可能还必须涉及一些工作的重组。
不同时代的女性对于家庭和事业的选择先后顺序不同,何尝不是述说着现代社会不同女性的选择。而某种程度上,女性总是在进入到某种选择之后,就丧失了很多实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戈尔丁用理性的分析来解读女性所要面对的问题,试图解释问题的根源。她分析问题的根源在于“贪婪的工作”,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工作和灵活性成本。在现状中,一切都在关注“效率”,于是很多分工的行为忽略了公平。通过各种分析,她的核心理念似乎是,“贪婪的工作“导致了夫妻不平等,而夫妻不平等导致了男女不平等,无法做到同工同酬,男性的工作价值被不断放大,并且是有目的性的,这样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通往未来的漫长道路必须包括降低灵活性的成本,可能还必须涉及一些工作的重组。这不是零和游戏。性别平等不仅仅关乎女性。
男人在工作时随叫随到,女人在家时随叫随到,这对夫妻是不公平的。当灵活性成本降低时,我们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两性平等和夫妻平等,但这需要男性要求更大的时间灵活性和对工作时间的更多控制。
每一对爱人都应该知道,爱情的幸福,取决于夫妻中一方的最低幸福水平。”
戈尔丁认为,如果家庭内部的平等得以实现,工作中的性别收入平等就更有机会达成。对这本书舆论褒贬不一,它是作为研究的成果来展示的,从找到问题根源的态度里去解决问题和进行呼吁,终究除了社会性的思考之后,我们更需要做的事个体的抉择,已知这种公平无法在短期内解决,那你要如何抉择呢?
HOW TO BE YOUSELF
埃伦·亨德里克森
🌟🌟🌟🌟
直面你的问题
男人说:“我想要少点儿焦虑,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咨询师说:“当然,你会的,但要不要换个顺序呢?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看完书后,我想清楚了几件事,我喜欢人群,我的心理需求包括了和人的联结,所以我不抵抗人群,需要有意识地加入人群并且建立联结。这本书看似是为I人而书写,但我觉得其实E人更容易陷入不自知的社交困境,是每个人的问题,I人擅长自我剖析,E人喜欢从外界获得力量。
社交焦虑不是什么缺陷,而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功能,它并不是完全无用的东西,只不过有时候它会反应过度。在现实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完全可以被消灭的,我们想要追求的答案,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平衡。
它不仅在分析焦虑,同时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且帮助我们排除了各类社交陷阱,你不必表现的时刻完美,喝酒也不是总能帮助你放松。如写过的文章“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作者也如此认同,认为人们可以“用行动战胜焦虑”,而“行动过比信心更有用”。
有时候我们总是弄错了先后顺序,以为要先克服焦虑再去行动,以为要先获得信心才能行动,其实在行动中我们才能找到全部的答案。在我的认知里,人间的一切都需要反复练习,包括社交和克服焦虑亦是如此,我们需要去行动里找自己的答案。
书中的最后,作者也不过是说“与人为善,敞开心扉”,终于真诚和勇敢还是会胜出。
movies and animation
ANATOMY OF A FALL
🌟🌟🌟🌟🌟
post-truth 没有真相
不意外它的优秀,戛纳金棕榈实至名归。一部电影看完,几乎把人性、婚姻、司法、文学和语言,探讨了一遍,却毫无杂糅之感,一气呵成的顺理成章。同样也会写作的我,更是感到甚多敲击,命中要害。
偏远的山区里,白雪覆盖了一切,一家人的生活因为丈夫的坠落死亡而改变,法庭上的审判也是对婚姻的剖析。
小男孩演的真好,我喜欢极了那段他的自寻,孩子说出了人间的真相,明明就不知道该选择相信什么啊,小孩子迷茫向大人寻求答案,大人的答案是那么简洁:不知道该相信什么的话,就要去选择相信的真实。不管那是不是真实。
这个世界已经如此没有真相。
ONLY THE RIVER FLOWS
🌟🌟🌟🌟🌟
一身鸡皮疙瘩
超出期待的一部。但不是适合每个人的一部。
我也是近些年才意识到有精神追求的人其实并不是大多数,而那小部分人之间产生的精神共振就显得那么稀缺而让人狂喜。
赞美余华的同名原著,是我看过想要销毁自己的小说的那种地步,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小说的精妙布局,巧思与深意。这部小说是近些年发表的。余华脑袋里的东西的先锋性和针砭时弊是那么锐利,与他的外在不那么贴合的人文关怀,通透看人性,但却不厌世,这是我最想要获得的。
赞美朱一龙,他真的不像演,剧中他又好像扮演了好几个马哲,睿智的、癫狂的、迷失的、虚无的。赞美曾美慧孜,
赞美导演魏书均,是看得懂人性善恶,读得懂书的人,有灵气的人,才能拍出来的质感。
看完出来细想再细想一身鸡皮疙瘩,好虚无啊,可这不就是人间吗,真实和真相是少数人的追逐,在疯狂的人间,少数人就好像是要受苦的人。在电影院观影的时候,我旁边隔几个座的男人一直在向同伴提问“啥意思”,是几米外也能听得真切的声音,让人有些厌恶,但他浑然不自知。这部电影有门槛,有门槛的电影才有意思,虽然内核是人性是对虚无主义的探讨,但电影本身就是思考,并不是故弄玄虚。
SCAVENGERS REIGN
🌟🌟🌟🌟🌟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强烈推荐,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
太有趣了,让人感慨的脑洞,有爱死机的味道,但更系统,因为这里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化的宇宙,这里的生态系统让人畏惧但也让人惊叹,好奇着一直想要探索,但面对敌对的生命体,首要的任务是要活下来。
豆瓣9.4分不是瞎评的。
当你觉得世界无聊,一切都如同被设定好的命运,每个人、每种生活都好像在重复彼此那样,那你去这个陌生的星球探险吧。根据2016年动画师Joe Bennett 与Charles Huettner的动画短片《拾荒者》概念拓展,由曾参与制作《爱死机》的Titmouse动画工作室制作,于是这味儿就足够奇异吊诡,风味纯正,需要一定胆量观看。
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外星球生态的描绘方式,这里不是如人一般的战争和没完没了的政治,这里是被自然统治的,自然考虑的不过是生存,它们诡谲又神秘,但也单纯直白。
外星球真奇妙,人啊,人啊,终究可能是狭隘了的。
《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
JANE
🌟🌟🌟🌟🌟
一个女人的一生
“主角是在世界上拥有极高声誉的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她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在那里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后来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环境。
导演布莱特·摩根尤其擅长人物刻画,他从100多个小时从未公布过的珍·古道尔在野外考察和访谈的影像资料中选材剪辑,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珍·古道尔年轻时在非洲研究黑猩猩的故事。伴随菲利普·格拉斯的迷人配乐,让观众感受到在那个仍由男性主导野外科研的年代,一个女人如何通过激情、奉献和毅力改变世界。影片还把人类的命运与动物交织在一起,大大强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上摘自豆瓣简介。
没想到这部电影会在国内上映,太惊喜了,如果你听过珍·古道尔的名字,就知道她的一生究竟有如何传奇。我不知道如何推荐,只建议大家都去看这部传记电影,她生命的丰富和美丽,要跟着镜头去体悟才可能真切。
一个女人的一生,她的人生选择,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勇气。
“珍,男人都是靠不住的”,让人啼笑皆非,但也是如此感慨一个要在事业和爱情之中选择的女性的挣扎和艰难。还在上映中,推荐大家去大荧幕看,也推荐大家看看珍现在的一些视频,年迈的她依旧有着无限的魅力,她的生命太可爱了。
《万神殿》第二季
PANTHEON
🌟🌟🌟🌟🌟
爱的人会更爱
看到的第二季播出,我本来超激动的,但是先看了《拾荒者统治》(还在追更)再看它,我感觉我还是更喜欢前者,啊我本来可是《万神殿》第一季的忠实粉丝。
我总结了一下,我发现科幻看多了,更想要看的是自然,对于人类之间的斗争和尔虞我诈真的让人疲乏和厌倦,万神殿依旧是那个充满脑洞的存在,它的编剧刘宇昆依旧是我很敬佩的科幻作家one of,但是我好像有点对拾荒者中纯粹对生态和自然生存之道的描绘更心神向往,从而使得让我对万神殿里对科技和人伦的探索的感觉被稀释了。
还有一点,我开始有点讨厌部分人类缺乏同理心的智商竞争(这里有在影射某些人),驱动他们去创造的是动力是对自己的突破,而不是对人类的关怀,不是对弱者的拯救。
但第二季还是很厉害的,uploaded intellegence,已经不是AI了,是UI,有网的地方就有“神”的存在,从科技上升到哲学、人伦和战争,甚至有描写到巴以冲突和国际格局,最后回归到人的情感,不愧是刘宇昆编剧。
我们要入世,要在这个世界努力活下去,仅仅是活下去可能还不够,还要活得强,被人看见的强。累了也想要逃,也迷茫害怕畏惧,左右失措,忘记梦想,没有理想,不寻找意义,只寻找多巴胺。
可是,还有一种可能,我们只是需要捍卫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那里是你出世的角落,不用说废话和谄媚的话,但那里同样在丰富你的生命,为你的人生增智,它不一定直接为你带来财富和地位,但它也许会在某个你失落的时刻,给你力量,给你以平静。
秋天和冬天,是逐渐变得安静的季节,寒冷会让你想要蜷缩起来。
于是我们读书,我们看电影,原来更少的“人”,真的会有更透气的生活。
嘿,你找不到我的时候,我在看书啊。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