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创意写作中心
文
学
散 文
创意 | 艺术 | 生活 | 想象
旧园
陈昱吉
在我搬出雅儒路西四巷的第二年,一种叫马齿蕨的植物侵袭了我家楼顶的花园。每年春天我们都回去,把它一兜兜拔出,堆成山烧掉,可来年仍越长越多,渐渐枯死了花园里的所有植物。
年年夏风疯长,把它的孢子散布在更远的地方,第一年它铺满楼顶,第二年它洒满小区,第三年它长满小巷。网上说它的色泽红艳,是昂贵的观赏性植物。可我们每年把它们全部拔掉,搭成堆烧。马齿蕨烘烤流出浓浓的汁液,火灭了又点,烟一直飘到河的另一边。烧完的烟灰重新埋进土里,让从根部带出的土掩埋它们长满的过去。伴随着重新栽好的残存植物,一切又好像回到了原来的模样。但到了第二年再来时,却仍是一片鲜红如炽的景象。每年留下的植物越来越少,第一年还有百合花、野芦荟、仙人掌、一顶红等盆栽;第二年只剩下小叶榕、桂花树、无花果等乔木;第三年仅存有夜来香,金银花等灌木;第四年所有的植物都死了,只剩下一颗铁树。它是我们花园最早的一批植物,见证了桂花开满树梢,见证了芦荟摆满铁架,见证了夜来香爬满围墙,见证了无花果结满萝筐。
在我们搬走的前一年,妈妈再一次为安装电梯而努力。她把靠东的一块地搬空,告诉我以后通往楼顶的电梯就在这里开门,一走出电梯就是春光烂漫,鸟语花香。在她为装电梯而奔走的时候,种在东边的牵牛花也在生长,终有一天会长满那面会装电梯的墙。春天,全市都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妈妈敲开每一扇门,联合小区的居民一起向社区申请改造方案。夏天,妈妈请来一个专业人士对方案进行评估,她们站在楼底对居民楼比比划划,手臂从一楼窗户举到八楼窗户,仿佛那栋雄伟的观光电梯已经建好,而他们正在赞美它。秋天,小区召开居民大会,从那棵铃铛果树下吊出一颗电灯,大家拿小板凳围坐在光亮旁。妈妈在会上简短发言,大家在表决时同意超过半数。冬天,住在三楼的住户搬走了,新来的住户不同意装电梯,说我住在三楼,凭什么要交公摊的八万五。那年冬天很冷,东面的牵牛花受冻死了,没能等到来年开第一次花。
电梯的计划就这样被搁置了。在我们搬走的不久后,妈妈说服爷爷奶奶搬离了这里,从此我们就很少回去。爸爸卖掉那间想作成画室的杂物间,腾出的画具堆满了我们仅剩的车库。在我们搬走的时间里,人们随着不断枯死的植物而不断离去。我们家隔壁老伯,承包了楼顶中间的空地,搬来许多大缸,种满了高大的桃树、桂树、玉兰树。每年秋桂花开,刚好是中秋节,他们一家搬来桌子,在树下乘凉夜话,时而也邀请我们一起赏月。有一年我们回去,看到所有的树都不见了,马齿蕨从地砖中冒出来,才知道老伯已经去世,一家人也搬走了。
城市在发展,如同江水一般不断向前。这几年天气异常,柳江的水也越来越少,但它仍不愿放慢流速,让原来渡江的游船追上它的脚步。水位过低,游船们无法通行,只得停在岸边,生锈腐烂。我们的小区,曾是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江景房之一,通过这里走下河堤,有和海滩一样的沙岸。现在却停满泊船,大大小小,随河水一同来回撞击堤岸。洪水涨了又退,冲走沙岸,冲散当初一起在沙滩上玩耍的人们。而在河的对岸,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挡住了原来可以看到的群山。人们卖掉这里的房子去到对面或者任何冠以十里江湾名号的房产,再也不会回来。就像这个如江水般发展的城市一样,一往无前。
在我们搬走的一年后,妈妈最后一次为装电梯而努力。她又一次回到雅儒路西四巷,和小区原来的邻居一起敲开三楼的门,和那位住户深夜长谈。并从一楼往上,花了一周的时间拜访了所有新搬来的人。那年的夏天很长,妈妈从夏至忙到秋分,终于换来了所有人的同意和市政府的补助保证。在我们隔壁的小区,改造方案早已实行,电梯的钢架从一楼耸立到八楼,在阳光的照亮下,闪闪发亮。妈妈每次回到雅儒路西四巷,都会看到那个钢架,她对我说,这也会是我们小区未来的模样。
来年春天我们清掉花园的马齿蕨后,我提议重新在东边种下些植物。可我们寻找一番,只找到那年冬天枯死的牵牛花干瘪的种子。妈妈说,这样的种子不会发芽。我说不要紧,我就种在这里,哪怕给马齿蕨当肥料。那年的马齿蕨长得格外缓慢,但终究还是长满了楼顶。那一盆牵牛花几欲发芽,但终究还是败给了缺水。那一次的电梯计划推进的格外顺利,但终究还是因为错过政府补偿承诺的时间而又一次搁置。
在妈妈的电梯计划失败的第二年,全市第一例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工,报纸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那位我们曾经请过的专业人士手执一把大剪刀,剪断红缎大花满面红光。而在我们小区,代表业委会的门岗在进行最后的搬离。搬出原先收发信件的木桌,连同已然废弃的小区伸缩门一起卖掉。因谈不拢物业费而撤走的业委会,成为了压垮电梯计划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小区里再也没有人谈论电梯,所有人都在争吵,说谁又占了我原来的车位,哪个单元门锁又被撬掉。
小区说要召开居民大会,但妈妈不辞辛苦赶回去,却只发现一张没有人坐的板凳。随着小区电力设施的完善,开会再也不需要特别拉来一根电灯,可在比电灯亮十倍的路灯的照耀下,却召集不来原来十分之一的人。我和妈妈长久的伫立在铃铛果树下,看着地上的蚂蚁热烈地搬运着腐烂在地上铃铛果,恍如原先每年夏天,居民们热闹地打下铃铛果,带回家吃。妈妈说,这棵树从我出生之前就在这里了。当马齿蕨肆虐整个小区时,也只有它的周围奇迹般的没有受到侵扰。
居民大会无疾而终,随后推选出的代表形同虚设。城市发展的麟角传入小巷,人们逐渐习惯了没有人管理的生活。信件不断减少,取快递可以到菜鸟驿站,原先收发室被废弃,堆满搬走居民留下的家具。大会逐渐取消,有消息可以用微信群通知,开会用的青石桌,堆满碎叶。车位不用规划,临时车位停满了就停到隔壁新楼盘的地下车库里,人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只不过一切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二〇二一年我所在的小区受到疫情影响,我们又回到了雅儒路西四巷。这里恍如隔世,没人戴口罩,也没测过全员核酸。人们总会认出我们,问我们是不是回来住了。而我扯下带着的口罩,点头说是的。顺着楼梯向上走,总会碰到几个熟识的人和几扇一看就无人居住的门。在我们搬出雅儒路西四巷后,我就再也不知道一栋居民楼到底住了多少人,人们来了又去,没有交集。夜晚,政府在楼顶上装的彩灯照得居民楼熠熠生辉,黑夜掩盖了楼旁杂乱的网线,楼体细小的裂纹和楼面参差的剥落,一切整洁如初,恍如当初万家灯火之时。只不过在它重新焕发生机的外表之下,是一间又一间没有灯光的窗户。
第二天我们就离开了,我们离开时邻居们也没有什么表示,像原来一样和我们打招呼,说走啦,就好像他们早已习惯了人们的来来去去。在我们离开的时候,坐在门口的奶奶还在和我说话。她是客家人,说客家话。我一直希望能听懂她在说什么。可她的方言早已和她一起落后于时代,就像这个被落下的地方一样,只能发出过时的声音,无法被前进的城市听到。所以我只能对她笑笑,向她问告别,忽略那些言语中的关心和恳切,就像我小时候一样。
这座城市仍随着火车的前进和江水的后涌而不断发展,工厂开遍了所有的铁路沿线,楼房建满了所有的江堤河岸。每年我们回去,都会看到远处的高楼大厦,如马齿蕨般向我们这里蔓延。周围不断拆迁,只剩下我们还留在这里。前几年因为附近巨型储气罐老化,这一片被划为了不宜居住地区,人们都说它会爆炸,波及方圆十里的一切。
因为学业的缘故,近些年过年我已不大回去。妈妈说马齿蕨已经长到了地砖下。渗水使我们家房顶的墙面脱落,爸爸买来补墙漆一个人往上贴。掉下来的白色墙面弄脏了爸爸挂在客厅的油画,那曾是他最得意的作品。近些年我们已不大理马齿蕨,即使每一年都往土里喷苏打水也无法阻止它越长越多。我一直觉得这是旧园对我们的抛弃进行的报复,只要我们一日不回去,马齿蕨就一日不消失,夜以继日的吞噬着我们原来的一切,并不断生长,直至长到我们搬去的地方。
二〇二二年,小区的代表叫我们回去,说楼顶花园的一棵树长到了别人家里,让我们去砍掉它。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依然认为楼顶左边的空地是我们家的花园,既使我们一年只回去照料一次。那棵小树一定是在上次不小心栽下的,抵挡住株株马齿蕨的入侵才生长成这样,可我们仍要砍掉它。在我们小区的楼下,曾经还有另一颗这样不得不砍掉的树,那时挖掘机开进小区,来挖掉拱坏墙根的梧桐树。树挖倒的时候,妈妈对我说,这棵树是她和爸爸结婚时用自行车载来的,寓意梧桐栖凤凰,现在它都这么大了,成为一棵要园林局批准才给砍的树了。
拔掉小树我们下楼,像举着奖杯般向周围人展示。代表对我们笑笑,又一次问我们什么时候回来住。妈妈仰望着居民楼,就像若干年前她带专业人士来评估方案时一样,在心里构建着那幢雄伟的电梯。她悄悄对我说,突然不想卖掉这里房子了,反正全柳州市也没有比这好的房子了。我没有看她,只说,嗯,很好。
那幢全柳州市第一例老旧小区改造电梯我曾去看过。通体透明,很大,很壮观,就和我想象的一模一样。但它通往居民楼楼顶一片荒芜,没有牵牛花,打开电梯也不会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如果我们能安装电梯,一定会做比他们更好。如果我们能安装电梯,我们也不会搬走,爷爷奶奶也不会离开。如果我们能安装电梯,离开的人一定会没有那么多,我们还会是全市最好的江景房之一。如果我们能安装电梯,牵牛花一定会爬满整面围墙。马齿蕨也不会长满整个小区。如果我们安装电梯,一切还会是原来的模样,我们能乘着电梯不断向上,从这过去辉煌的旧园,去到任何高楼都达不到的地方。
在二〇〇〇年刚建好的时候,我们的居民楼是整个柳北区最高的居民楼,我们都以能住进来为荣。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向别人介绍说,我的家是滨江苑,不是盛庭苑,不是兴业苑,就是滨江苑。那时我们这里住满了医生、教师、城管等一大批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是整个黄村社区治安最好的小区,每一个从壶西大桥开车过来的人,都能第一眼看到我们伫立在河边的橙色房屋。每月一次的居民大会,总是灯火荧荧,人声鼎沸。在我们不大的小区里,有最好的自行车道,无数大树、井盖、斜坡让我可以绕圈、上坡、下坡。穿过一扇如秘密花园的铁门,便可以下到绵延河岸的江堤散步。我一直不知道它究竟可以走多远,我最远只走到过一个废弃的水文站,下面有许多人在钓鱼,平淡而热闹。在河的对岸,现代化的光芒还没有从山后升起,照到我们这里。
在我离开的时候,我们最后到车库去放东西,铁门锈得厉害,难以转动的就像这里停滞不前的未来。我关不上,让妈妈来关,她用力和时间的力量较劲,让门锁靠近门孔,就像她这些年努力让梦想靠近现实一样。终于关上,锁上了所有我们落在这里的还让我们留恋的东西。然后我们开车离开,离开这个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在我们身后,马齿蕨还在疯长,终有一天会赶上我们前进的脚步,就像我们在追赶过去一样。
作者介绍
陈昱吉,男,2004年生,中南民族大学2023级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在读。
编辑:李欣彩
审阅:周桐羽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西北大学创意写作中心
投稿邮箱:
2483147323@qq.com(诗歌、评论)
xdcx202409@163.com(小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