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食物能温脾阳、燥脾湿、醒胃口,令虚弱的脾胃健运,把黑瘦的人养到白胖?
米饭作为五谷之一,可以养人,这就不用说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米饭做得好,能同时具有养人、燥湿、滋润的功能,俱补脾胃阴阳。
它的燥湿与滋润又从何而来呢?这两者的作用看起来可是相反的啊!
其实,它们是源于米饭的不同层面。
锅巴:专为健脾而生
先说源于底层的锅巴。不太焦的锅巴,是健脾的好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脾五行属土。
土的特性是生化、承载、受纳;而脾胃的功能是接受、容纳食物,再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化生气血,与土的特性相类。
万事万物均可分阴阳,土自然也可分为阴土与阳土。如何分?按照脏、腑的整体特点来分。
其中,五脏的功能特点主要是化生与贮存精气,偏于存守,所以属阴;六腑的功能特点是受盛与传化水谷,偏于传动,所以属阳。
落实到脾胃上,脾属脏,所以为阴土;胃属腑,所以为阳土。
阴土,就是潮湿低洼的土。土要化生万物,就要干湿适中,所以阴土的特性是喜燥恶湿。
换成医学表达就是,脾与阴土特性一致,对湿比较敏感,也特别畏怕。又因为湿性类水,为阴邪,所以湿就容易伤脾阳。
既然这样,那么,脾不单喜燥,也喜温。为什么?
万物多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藏时自然界的阳气藏于地下,所以地面寒冷,此时万物凋零;而从春分到夏天再到秋分,阳气多在地面,此时就是万物生长与结实时段。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暖土才能生万物。
换句话来说,脾也是得暖才能运化食物、化生水谷精微。
而锅巴的特性是什么?
1.锅巴性温
锅巴,其第一个特性就是温。
倒推个二十年,在没有电饭锅之前,我们多用瓦锅煮饭,饭堂则多用铁锅。
这两种锅,都容易焖出有锅巴的饭。尽管不是每餐都有锅巴,但是几餐之中会有一次饭是带锅巴的。
这时我们吃的米饭,其实是温性的,这种饭是暖脾的。而现在少了锅巴的饭,最多是平性。
既然脾喜欢温,现在吃的没锅巴的饭,等于令脾少了一个温暖来源。日积月累下,我们的脾,就多半不是暖土了。这样,生化之力自然就减弱了。
2.锅巴性燥
其次,锅巴是燥的。脾的特性是喜燥而恶湿,所以,它与脾之性很相投。
湿气去,则脾就健运。
3.锅巴气味焦香
再有,锅巴微带焦香味。
在五味之中,腥喜归肺,臊喜归肝,焦喜归心,香喜归脾,腐喜归肾。
锅巴的微焦味可助心阳。心阳就像太阳,阳光普照,可暖脾土,正应了益火可补土的意象。
香味入脾,应是生活常识之一,我们一闻到真正的饭菜香,食欲就自然而生。
从中药的角度看,芳香可以化湿。
这样归纳下来,具温、香、燥特点的锅巴,就有健脾燥湿、消食化滞和收敛止泻之功,这不就是专为脾而设的吗?
现在,日常要吃到带锅巴的饭已经不容易了,所以我到外面吃饭,还是较钟情于带锅巴的煲仔饭。
当然,好东西也没有必要天天吃或餐餐吃。
说明一下,这里说的锅巴,是煮饭时自然焖出来的微焦色黄而带香味的锅巴。而不是焦黑带苦,或者饭烧糊了的锅巴,这些锅巴不要吃。
现在还有制成零食的锅巴,有些失之自然,似乎也过于干燥,不属上品。而带油性的锅巴零食就更不好了。
米汤:体虚瘦弱者的补身佳品
再说说源于米饭上层,可滋润人的米汤。
米汤就是用上等米做干饭或熬稀饭时,凝聚在锅面上的一层米油。如果是大锅中熬出的,且达到一定粘稠程度的就更好。
米汤中有丰富的稻米营养物质以及人体必需营养元素。
上个世纪有段时间,广东兴起过煲「白粥」的饮食热。这些「白粥」并不是一般的白米粥,而是慢火熬大米粥,在熬煮过程中不断添加米浆。
这样,粥汤浓酽(yàn),米油成分充分溢出,是体虚者的补身佳品。
在中医看来,它是味甘、性平、质润之品,功能益气、养阴、润燥。清代名医王士雄曾言:「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收奇迹。」
如果说,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喜锅巴;那么,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就喜米汤。
如果锅巴配上米汤,一燥一润,刚好完成了脾胃燥湿相济的功能搭配。假如锅巴吃多了,也可调和可能造成的上火。
经常喝米汤对孩子的健康和发育有益,既营养,助消化,亦利于对脂肪的吸收。用米汤给婴儿作为辅助饮料,是比较有益的。
《本草纲目拾遗》说:「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
这里,还可看出米汤的另一个好处。一般的滋阴药,如熟地、生地,多滋腻而助湿,米汤却滋润、厚肠胃而不助湿。
所以,如果觉得人参贵,又害怕通常的滋阴药滋腻的人,喝米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缺少奶水吃的婴儿,奶粉加米汤,营养更丰富。
民间就常说它「比豆浆,代母乳,赛参汤」。
这里说明一下:上好的米汤最好用还留存胚与糊粉层的留胚米(一般指留胚率在80%以上的大米)来熬制,营养保健作用才会强。
若用精制大米去熬制,再经过淘洗,营养价值就会降低。
若能食疗,何必用药
食物每日都要吃,所以拥有药材无法取代的位置,更应该引起养生爱好者的重视。
食养的优点,大致有这样四个:
1.取材方便,以天然食物为原料,很少有不良作用,易为人们所接受。
2.食借药威,药助食性,医、食、养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食物较药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这个就牵涉到医学的依从性问题,也就是说用食物来调理人体,比起用药,人们的接受度更大,依从性更好。有了依从性,才谈得上调理好处。
4.食物往往成为某些药的载体,使药在体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张仲景的方就很喜欢用生姜、大枣,它们本身就有药性,也是食物。这些既可以成为其他药物的载体,也可以在组方之中,以自己食物跟药的双重身份来发挥作用。
并且,能用食物来调理好的问题就不用药,这是中医养生的一个原则。
孙思邈《千金翼方》里说得明白:「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
《黄帝内经》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提倡药治要与食治结合起来,也完全符合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原则。
可以说,如果能做到「寓医于食」,中医才真算是没有白学。
-广告
如果你对食养也感兴趣,添加小助手,学习更多食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