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武
她见我路过她的摊位,立即对我吆喝起来,要小菜吗,早晨刚在地里摘的辣椒、茄子、南瓜啊,很新鲜。我蹲下来问她南瓜怎么卖的,她斜着脑袋说你再说一遍我没听清,我又重复了刚才的话,她说不论大小一律3元一个。我挑了一个,装进袋子,扫码支付。她拿起放在地上的手机,好不容易找到收款二维码,我扫了3元过去,她咧开没有门牙的嘴,冲我说了声谢谢。
我又拿了摆在地上的其他蔬菜看看,果然新鲜。空心菜上还沾着露水,辣椒有些还带着叶子,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我问她哪里人,她说来自高坪镇,我说我老家也是那里的。原来是老乡啊,满是褶皱的脸上堆满了笑容,街头遇老乡,她瞬间对我没有了任何戒备。她抬头朝远处张望了几眼,便跟我攀谈起来。她跟我说,她天未亮就打着手电到菜地里摘菜,这么做是想你们生活在城里的人能吃到我们乡下种的最新鲜的蔬菜;再就是能有个好卖相,摆在地上的菜要别人一看就有购买的欲望。我随手拿了几个西红柿在手里看看,她便立即递过来一个袋子示意我装下。我又抓了一把辣椒,她随即又递过来另一个袋子要我装着。我说这几样你用秤称一下,她说嫌麻烦没带秤,一般都是大约估一下多重。我把挑选好的拎在手里,问她这些多少钱。她说我们是老乡,我送你。我执意要给钱,推搡之间,又来了别的顾客。我拿起她放在地上的手机,试着划开屏幕,好在没有设置密码,我打开二维码扫了16元,跟她说不打扰你做生意,便起身走了。不远处就是一所小学,孩子们背着书包,正在等斑马线的红绿灯,教室里隐约飘出来的读书声,夹在市井鼎沸的声音里,这是一个平常的清晨。
买完了小菜,随即来到一个猪肉摊。摊主是一个80后的妈妈,都不用我开口,她就会拿起刀开始切肉,照样是半斤雪花肉半斤前腿肉。她问我今天要不要买排骨,我说也来一根。她便拿起一根腰排,用斩骨刀开始剁,手起刀落干脆利落,一刀下去排骨必断。我多次跟她说,我真是小看了你这个小身板,她回答说熟能生巧,说嫁人之前也是闺秀级别的,慢慢练就了这一手,她对着我哈哈笑着。整个菜市场的猪肉摊,数她的摊位人气最旺,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肉的质量好,猪放养在大山里,平常喂养玉米和其他谷物,加上大山里的生长环境,直接保证了肉质的鲜嫩爽滑。贵是贵点,贵有贵的理由,老顾客就从来不会讲价。
她问我咋很久没发过朋友圈了,我说没发朋友圈是忙于生计。她说那你最近应该很奔波,我说人一辈子都在奔波,她笑着点点头。她说很多人一天十几条或更多,鸡毛蒜皮、家长里短都发。我说我顶看不起这种人,她说她也是。我又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这个不能强求,如果讨厌可以选择屏蔽或直接删除这个人。她说那她还是做不到这样,我说我能做到。她站在摊子里面,我站在摊子外面,我跟她相隔了一块案板的距离。
我记得刚加她微信的时候,她女儿刚上幼儿园不久,直到她跟我讲起她女儿下半年读初一,我才猛然发现,我跟她买肉这么多年了。她虽在菜市场做生意,但这么多年来,她的朋友圈一直保持干净,从来不在朋友圈卖货,更不在朋友圈卖肉,也跟我一样,设置了三天可见。她说朋友圈一旦发多了就泛滥了,一旦泛滥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她继续说,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不要相信任何人会在意你的朋友圈,即使有,无非是礼貌性地或习惯性地点个赞。我说我太赞同你这个讲法了,我说我不怎么发朋友圈的原因也是这个想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范围和想法,谁会在乎你这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呢。她跟我装好切好的肉,我付款后,就转身走了。
她曾多次邀请我到她那个叫千秋的老家去看看,她说我一定会喜欢那个地方,有山有水,有老房子还没有拆,这样的季节还可以看到农人收割庄稼的情景,还可以看到炊烟和村庄天边的晚霞……每当她讲起这些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向往,但一直没有成行。
文字来源:《长沙晚报》橘洲副刊版 图片摄影:谭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