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第三空间”?醒醒!现在是「第四场域」时代!

2024-11-23 22:33   美国  


▲第三空间OG:雅典学院


▶︎ 推荐语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奥尔登堡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曾承载着精神寄托、归属感、乃至公共性的公民期许。咖啡馆、酒馆、书店等一度成为完美的场所象征。

然而,The Commons联合创始人Patricia在本文中指出,昔日的第三空间理想已经伴随着消费色彩与城市主义丧失了活力。我们需要一种稳定的社区生活以供我们反思自己、理解世界、定位自我,我们也需要一种新的空间定义来打造专注“意义建构”的社区——“第四场域(fourth place)”。

在本文中,Patricia进一步给出了关于打造“第四场域”的7点实践启示。她相信,当意义的构建发生在社区之中,集体繁荣与自我实现将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点击关注我们,探索生态社区研究





翻译 | 706良渚·生态社区研究与传播小组

编辑 | Noiii




“第四场域”:为什么不是“第三空间”

——The Commons一周年实践反思

作者:Patricia Mou


我曾经是个“第三空间迷”。但如果说“第三空间(third space)”这个概念的初衷是指一个在家庭和工作之外的物理空间,其能够让真正的社区生活得以蓬勃发展,让社会纽带相互交织——那么今天大多数的“第三空间”都没有达到这一崇高理想。


这种畅想不存在于咖啡馆里,那里只有笔记本电脑的敲击声和低头伏案的身影。它也不会出现在社交或职业俱乐部中,那里只剩下人情交易和虚荣表演。它也同样不在书店、公共场所、图书馆、健身房或浴场中——在这些地方,人们只是匆匆来去,置身于一片瞬息万变的陌生面孔之中。这些互动就像是“无营养卡路里(empty calories)”:表面上提供了社区的外壳,却终让人倍感空虚


虽然这类场所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我们必须诚实地承认:它们更多是在匿名背景下(偶尔会有一些闲聊)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所以奥尔登堡对“伟大的第三空间(the great good third place)”的愿景,很不幸只是一个空壳。


▶︎ 译者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它是指一种对民主意义重大的非正式自由社交空间。多年来,这个概念出人意料地大受欢迎。


或许这也没什么不好。也许像咖啡馆、酒吧、沙龙和上述公共空间这样的第三空间,可以继续作为具有“轻”社区感的地方存在。但如果我们想要阐明一个新的、更深入的社区第三空间,就需要更有意识地创造,并混合出一个新名称


我们不妨称之为“第四场域(fourth place)”


▲ 讲述“第三空间”故事的星巴克品牌


什么是“第四场域”?


如果说第一场域是家,第二场域是工作场所,第三场域是公共空间,那么“第四场域”就是专注于“意义建构”的社区。


为什么是“场域”而非“空间”?因为“空间”只是一种客观地理概念,只有当它叠加了情感色彩与主观意义时,它才构成一个“场域”。这种意义通过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具体化,形成了集体记忆。至于为什么是“第四”,单纯因为三后面跟的就是四。


“第四场域”,或者说意义建构的社区,与教会所扮演的角色相似,但没有任何教条和附加束缚。在世俗主义愈发主导、教堂出席率下降、意义建构逐渐私有化的当下,这些能够引导我们集体反思自己、理解世界以及找到自我定位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因此,我们非常需要在一个稳定的支持型社区中创造意义。在这样的社区中,友谊能够以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最高形式产生,即一种灵魂之间的高尚联结,共同探索并理解着自己与宇宙的关系。


与社交俱乐部或教堂等社区空间不同,意义构建的场域有着“非规定性”的特点。它没有任何固定的仪式,也不需要披上特定身份的外衣。相反,它更像一个安全的容器,让人可以处于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状态,不断质疑一切,在混乱的过程中摸索、尝试并拥抱自己。


“第四场域”不会直接赋予人们意义,而是创造条件,让人们在个人与集体的互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于是在日常琐事的喧嚣之外,我们终于得以倾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沉思,体验一种普通意识之外更真实、原初的自我存在。


而只有当我们有更多资源来解开社会条件和心理创伤的束缚、探索各种生命哲学与思想,并将生活打造为真正表达自我的艺术时,这样的体验才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如何创造更多“第四场域”?


既然问题仍然存在,我们该如何真正创造更多的“第四场域”?


在我和Adi在旧金山建立了名为The Commons的“第四场域”的一年后,我们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答案依旧模糊。一开始我们只是想要一个社区客厅,可以和朋友们随意待着。到了后来,情况很快变得复杂起来。

  

我们收到了成千上万份成员申请,通过Campus举办了数百场由社区主导的活动,这些忠实的成员基础都表明我们触及了某种共鸣。


这到底是出于缓解孤独感的流行、应对世俗化趋势下的意义建构、满足对智识与情感互动的渴望、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来分享新问题和好奇心,还是仅仅作为一个与有趣的人共事的地方——我们还不太确定。但我们经常听到的反馈是:“这里让我感觉像回到了大学”、“在这里我不必「成为」任何人,这让我放松下来。”


▲The Commons活动现场


在一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许多打造“第四场域”的经验启示:


1. 需要「共享情境」+「共同兴趣」。我们在成年后交友困难,往往是因为只有“共享情境(shared context)”(即几个月来和同一群人每天见面,比如在工作场所),但却缺乏“共同兴趣(shared interest)”;或者是只有共同兴趣(比如兴趣小组、读书会等),但缺乏共享情境。而像The Commons这样的地方,则能够同时提供长期的共享情境和共同兴趣。


2. 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多维互动的友谊往往更为深厚。我们的友谊往往局限于其最初形成的情境:同事关系停留在工作圈,学术伙伴仅限于讨论学术,情感支持的朋友则远离工作范畴。而多维互动的友谊则更为坚固。在不同的人类经验领域中,通过浅层和深层的双向互动建立起的关系,能催生出更多双方都能抓住的连接“触点”,从而将关系推向新的轨迹。而拥有一个能生产多种“触点”的空间,则能够更顺畅地推动这个过程。比如在一次深刻的知识沙龙之后,来一场轻松的舞会和脱口秀演出。


3. Campus提供了一种“尝试新生活”的低风险机会,可以通过社群的支持进行学习和试验,而无需承受失败的压力。每个季度,我们都会邀请成员提出他们想举办的课程、活动、读书会或小组。许多人借此机会来深入某一兴趣,他们既作为领导者设计课程,也作为参与者吸收新知。这种安全空间的好处就是,它屏蔽了外界对“必须是x”或“必须知道y”的要求,同时也让成员得以在人群的反馈中创造意义,而非孤立完成。


4. 允许我们全面表达自我的空间,更显人性温度。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全方位的好奇心(holistic curiosity)”,即对人生体验的全景探索——从情感与精神层面,到技术与理性领域。我们相信,心智、情感与直觉的协调统一,能帮助我们更真实地践行个人价值。这种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在空间中得以体现:从学术论文阅读到情感调节工作坊,从冥想之夜到莎士比亚读书会。这种多元表达营造了一种人文氛围,让自我的每一部分都被接纳与庆祝。


5.  好的空间能同时促进联结与桥梁作用。在城市规划领域,有着“联结(bond)”和“桥梁(bridge)”的公共空间概念。前者帮助相似的个体相遇并加强联系,后者让多样的人群共存并拓宽彼此视角。我们发现,兼具这两种功能的空间效果最好。即在工作日是成员专属空间(联结),到了周日就向公众开放(桥梁)。我们的活动也结合了这两种功能,即兴趣导向的活动(联结),以及如共享餐会、野餐、非正式会议等聚合性活动(桥梁)。


6. 创造高密度的人群、思想和能量 = 机遇与活力。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认为,城市的主要目的在于“允许——实际上是鼓励——不同的人和团体之间尽可能多的会面、交流与挑战,为社会生活的戏剧提供舞台”。如果将“第四场域”视为城市的缩影,那么我们如何在空间中设计活动安排,来故意引发有序的混乱?在Campus初期,我们将活动逐一分隔,但很快发现,当多个类型的活动同时发生时,空间会更有生命力。有序的随机性提升了新奇体验和创见的可能性,这也正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7. 以“内在探索、外在意义建构、明智的自我表达”为核心的活动设计。经过数百场社区自发组织的活动,我们发现它们大多可归为三类:


▶︎ 内在探索:如每周复盘、艺术家探索、关系联结或冥想实践。

▶︎ 外在意义构建:包括讨论书籍和文章、研读学术论文,或举办伦理、社会、公民议题的沙龙。

▶︎ 明智的自我表达:如集体番茄工作法、黑客松、绘画之夜或晨间写作俱乐部。 


不出所料,这些类别也与英雄之旅的阶段相呼应——人生的不同部分往往以不同的节奏和阶段,历经内在反思、意义建构和对外表达的过程。我们认识到,意义的建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螺旋式的动态过程,在平稳的顿悟期推动下不断前行。实现自我成长,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旅程。


尾言


老实说,The Commons的第一年充满了试验与摸索:我们尝试了各种形式,观察它们如何自然生长。始终不变的是我们的传统价值观,以及一群乐于参与的同行者。


尽管我们离“第四场域”的理想形态还有距离,但幸运的是,我们有明亮的北极星指引,并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风格一步步探索“如何实现”(没有风险投资的压力,耶!)


在下一学期,我们将基于过去一年的经验,彻底重构课程设计,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使命:


聚集真诚、好奇、丰盈而有趣的灵魂,一起探索、表达与创造。我们相信,当意义的构建发生在社区之中,集体繁荣与自我实现将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


新学期的Campus将如何呈现?下篇文章见分晓!前进吧!



原文发布日期:2023-09-03

原文链接:https://www.wellnesswisdom.xyz

/p/introducing-the-fourth-place-and


END


706良渚
探索未来生态社区的诸多可能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