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语
打造一个有归属感、信任感的社区并不简单。本文揭示了从“活动”转变为“社区”的关键9步:边界筛选、共创精神、故事延续、组织者社区... 作者通过分析强调,社区的核心在于信任关系和共同身份认同,而只有将信任、归属感和持续互动融入活动,才能真正构建持久的社区文化。如果你正计划建立一个有温度的社区,千万别错过这篇深度指南!
👇点击关注我们,探索生态社区研究
翻译 | 706良渚·生态社区研究与传播小组
编辑 | Noiii
9种把活动变成社区的方法
作者:Fabian Pfortmüller
我遇到过许多按月或按年定期举办的聚会,它们都把自己描述为“社区”:比如“Web Summit 社区”、“TEDx 社区”、“SxSW 社区”和“NY Tech Meetup 社区”。作为一名研究社区的人,同时也曾以参与者身份参加过许多这样的活动,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些活动真的算是社区吗?定期举办的聚会、会议或见面会,与真正社区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
活动 vs 社区
让我们从“社区”的定义开始:对我来说,社区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彼此照顾,并感觉自己属于同一个整体。一个社区有两个独特的元素:关系和共享身份。
那么,默认情况下,定期举办的活动是否能自动在参与者之间建立起可信赖的关系和共享的身份呢?我并不这样认为。
最大的区别在于,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建立个体间一对一的关系,而且可能会建立很多这样的关系。而社区的力量则在于集体的身份认同:我们把自己看作一个相互归属的群体,并且彼此间比普通人更加信任,甚至信任那些我们从未见过的人。
换个角度来说,可以用我们之前提出的社区测验来分析:如果有人联系我,a) 我们参加过同一个活动;b) 我们属于同一个社区,我会有多大可能去帮助这个人?我会认为,选项 b)更可能促使我做出有价值的回应。
▲ 活动 vs 社区
(“由我本人画出的1年级水平的示意图”)
将活动转变为社区的 9 个关键要素
1. 边界与筛选
社区需要边界来区分谁是社区的一部分,谁不是。因为如果没有明确的开始或结束,如何在一群人中创造出共享的身份认同?
我更喜欢那些对所有人开放的活动,但遗憾的是,这些活动通常无法帮助建立一种社区感。一些活动通过高额门票价格来创造边界,但从社区的角度来看,金钱并不是重点,策划才是关键。知道每个人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才能来参加这场活动,会让我更愿意信任活动中的陌生人,从而建立一种社区感。随机聚会中的信任感通常有限,而每年定期聚会的某个特定圈子中的信任感则可能很高。
2. 节奏、留存和规模
社区需要在节奏(rhythm)、留存(retention)和规模(size)之间找到平衡,以便随着时间推移建立信任和共享的身份。第一次见面可以打下基础,但通常只有当我多次与同一个人碰面时,才能建立真正的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点,活动需要保持一定的规律性。毕竟如果一个群体很少聚会,你怎么能与之产生联系?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留存率:一部分人需要不断回归,成为常客。这一等式中的第三个变量是规模:想象一下,一个定期举办的会议,参与者中有许多人会返回,但总人数却达到5000人,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加深关系的几率有多大?
3. 有意识的引导和共同语言
人们是“参加”一场活动,但“加入”一个社区。活动是一种短期、低风险的承诺,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而社区是一种开放式的邀请,可能意味着参与者会成为其中的活跃成员,甚至参与多年或数十年。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我们不能假设参加者在回复一场活动的邀请时,也同意加入这个社区。这个过程需要被明确化,最好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引导过程完成,让新成员了解这个群体、它的价值观、规则和规范。否则,这些所谓的“社区成员”实际上只是“沉重的负担”。
4. 活动间隙的链接平台
我很惊讶地发现,很多聚会自称是“社区”,却没有为参与者提供任何在活动间隙继续交流的专属空间。许多活动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以活动为中心的,而非以社区为中心,它们通常沿用活动期间使用的平台。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平台的活跃度在活动结束后的几周内几乎会降到零。我发现,尽管有利有弊,但Facebook 群组是我见过的最简单也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
不仅如此,活动需要持续不断地推广这些平台,才能让参与者认真对待它们。人们被邀请使用各种各样的平台和工具,如果你想让我真正使用某个平台,你需要让我相信它值得我投入时间。
5. 持续的关注与呵护
社区需要有人来管理,需要有人为其成员的集体福祉负责,并在活动结束后持续创造机会让人们保持联系。许多聚会都有活动制作人(event producers),但却缺乏专职的社区管理者。除非有人在活动间隙持续培养群体,否则这个社区很可能会逐渐消亡。
6. 消费行为 vs 共创行为
参加一场活动有两种方式:要么作为消费者,期待一切都被准备好,你只需聆听并接受;要么作为共创者,主动参与并塑造集体体验。世界上的大多数活动都是以消费者为目标设计的,活动的大部分时间被一边倒的主题演讲和座谈会占据。从活动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更容易,管理起来也更简单。然而,互动形式通常会为参与者创造更多价值,并改变他们整体的心态。
我认为“火人节”(Burning Man)的礼物经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展示了参与者愿意为一场活动做出贡献的意愿对精神层面带来了多大的改变(即便参与人数如此庞大,也能催生出社区感)。虽然科切拉音乐节的体验也可能被许多人分享,但到头来,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去消费的。然而,在火人节上,我们都是共创者,而这使我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共享的身份认同。
▲火人节的礼物经济
7. 社区愿景
许多活动会非常详细地描述它们为参与者提供的价值。然而,很多自称是社区的活动却没有明确表达其社区的战略方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发了一个“最低可行社区”的框架(Minimum Viable Community),用9个关键问题与一页纸,帮助社区总结并传达它们所代表的核心内容。
▲ Minimum Viable Community
8. 讲故事的力量
通过一些定期举办的活动,我们发现讲故事的力量可以让对话在活动之间持续进行,并增强节奏感和一致性。一项在全球170多个城市举办的月度早餐讲座系列活动“创意早晨”(Creative Morning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通过分享高质量的视频记录演讲内容(并列出演讲中的励志语录)、在播客中采访演讲者、撰写博客以及发布每周通讯来延续讨论。
9. 组织者的社区
对于定期举办的活动(尤其是那些扩展到不同城市的活动),另一种思考“社区”的方式是为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建立一个专属的社区。在类似 TEDx、1 Million Cups 或 Creative Mornings 这样的活动中,参与者的社区感可能非常依赖于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然而,这些不同城市的组织者们却似乎有着强烈的社区感。由于大多数这些组织者是无偿志愿者,一个经过精心策划(并最好经过精心培育)的组织者社区可以带来巨大的附加价值,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学习的空间。
原文发布日期:2017-10-30
原文链接:https://medium.com/together-institute/9-ways-to-turn-recurring-events-into-a-community-410c976c276b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