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语
在本文中,James Mulholland给出了一种对于社群形式的现代构想——「小团体 Small Group」。在历史上,它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背后的Junto Club,是乔布斯的Homebrew俱乐部,是诸多历史名人的成功见证。对此,James向我们总结了构建现代版“小团体”的理想模式。这些小型、紧密、规律的社群超越了传统的线上社区和兴趣小组,而是能在线下空间中建立起更深厚、更有意义的联结,拥有更无穷的可能性和活力。
👇点击关注我们
翻译 | 706良渚·生态社区研究与传播小组
编辑 | Noiii
“小团体” |Small Group
作者:James Mulholland
我最近正沉迷于研究一种组织形式,我愿称之为“小团体(Small Group)”。
“小团体”是一个介于俱乐部(club)、和一群松散的朋友之间的概念,是在成功人士的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元素。比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他的Junto Club,托尔金和刘易斯有The Inklings,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也是从Homebrew俱乐部起步的。包括Bloomsbury Group也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克莱夫·贝尔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这些人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麻省理工学院的科技铁路模型俱乐部则直接催生了现代黑客文化的萌芽。
小团体提供了一个私密、紧密的环境,成员可以在其中自由分享想法。例如,Bloomsbury Group就挑战了关于女性主义、和平主义、性与艺术方面的传统观念。Homebrew和麻省理工铁路模型俱乐部的成员,则沉浸于“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书呆子们在一起做nerdy的事”的纯粹快乐中。
“正如你所说,选择在私人空间聚会的主要原因似乎是,我们不得不去掉客套。作为经过筛选的小范围成员,我们可以开心地互称对方为“假正经”或“通奸者”。但当面对更大范围的陌生人时,我们可能就无法如此坦然了。” ——瓦内莎·贝尔(Vanessa Bell)| Bloomsbury Group成员
▲ 本杰明·富兰克林与Junto Club
历史中的“小团体”
12人左右似乎是小团体的“黄金人数”。剑桥使徒社(Cambridge Apostles)就严格遵循这一人数(与耶稣的12门徒相仿),Junto Club、Inklings 和 Bloomsbury Group 也基本维持在 12 名核心成员左右。尽管Homebrew俱乐部比较反常,在巅峰时有约 750 名成员,但在实际运作中,成员们常常是在各自的车库内小范围交流。
▲「剑桥使徒社」
1820年于剑桥大学创立的知识类秘密团体
这种十几人左右的规模正是产生社交动机的最佳节点:一方面小到足以认识每个人,大家彼此熟悉,一方面又足够大,个别成员的热情减弱也不会导致团体瓦解;足够亲近,不会因与全世界竞争而畏惧,但也足够有挑战性,成员仍然需要努力保持自己的步调。
许多小团体会通过明确的机制来增强其激励效果。比如Junto Club每周会举行一次例会,每位成员按轮次顺序发表演讲,以保持知识水平的一定标准。Bloomsbury Group会把活动分成两部分:周四的写作思考小组,和周五的艺术策展小组。
然而,机制并非是必需的。特别是在技术类的团体中,人们普遍不喜欢过多的规则。黑客不喜欢被告知要做什么。比如黑客组织 w00w00,其成员包括 Napster 和 WhatsApp 的创始人,该组织在主页上明确表示“没有任何‘成员’的概念”。而 Homebrew 的成员甚至会直接在停车场里随意见面,交换零部件。
比起某种机制,这些团体更看重成员的能力和投入。w00w00允许新成员加入,但需通过现有成员的邀请,或者能够独立展示出足够的技术敏锐度。麻省理工的铁路模型俱乐部允许免费进入他们的火车室(train room),但前提是成员需要在系统上打卡 40 小时的工作时间来证明参与度。
▲铁路模型俱乐部的火车模型
此外,成员之间的互助不仅仅体现在激励机制上,还能提供高质量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既高效,也能提供其他形式难以复制的反馈。因为一段持续的关系能够带来更有效的建议,比如使用某种约定俗成的术语快速交流,或者通过双向对话来解决自学中常见的盲点。
现代社区 vs “小团体”
读到这些小团体的成功故事,让我很羡慕。我也想要一个这样的社群。那会是什么样呢?现代社会里的“小团体”会是什么?
我知道,现在有许多人热衷于探索有趣的项目,发现新事物,并挖掘各种可能性。的确,在这方面我已经看到了一些不错的尝试。比如安娜·盖特(Anna Gat)通过The Interintellect建立了一个庞大且活跃的国际社区,做得非常出色。还有一些人也在尝试复兴公共沙龙(public salon)这种传统形式。我自己也参加了一些新成立的读书俱乐部、Slack和Telegram群组,里面有很多渴望结识彼此、寻找灵感并保持动力的人。
但这些尝试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想要的是一些更小、更亲密、更规律的社群。不是偶然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然后每三个月才有机会再聊一次;而是能够彼此建立起一种定期的、有意义的联结。
虽然我喜欢参加一次性的聚会或者季度性的活动,但这些互动不是一种能够与某人建立定期交流的关系。一次对话可能会引领你走上一条有趣的道路,但一个社区能够让你持续地走下去。
许多现代社区的尝试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缺陷:它们往往只在网络上进行,或者是以线上为主。虽然在线联系确实非常重要(尤其是像我写这篇文章时,正处于全球疫情封锁的时期,如果没有网络,仅靠现实生活的联系难以为继),但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互动,总会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而除了这类构成人类互动的肢体语言之外,线上社区也还忽视了一些其他的优势:
首先,线上的互动形式更倾向于消费内容,而非创造内容。比如你一天写了多少条推文?阅读了多少条?相比之下,现实中的交流则更接近1:1的创造/消费比例,能够促使你充分发展自己的想法。
其次,线上社区无法进行自我纠偏。在线下,固定的(交流)时间和地点能够确保有人缺席的时候,其他人会注意到。因此默认情况下,个体掉队的成本很高。而到了线上,沟通交流随时随地就能发生,退出成本很低,除非是退出一个小型的实体团体。
我们如何打造一个“小团体”
我们现在可以更清晰地来定义“小团体”的一些特质了。有些很具体,很容易从历史经验中得到映证,比如十几人左右的团体规模是比较理想的。其他的特质更难确定一些。比如我前面举的例子,现代的“小团体”应该充满趣味性和探索精神。
注:“小团体”通常有明确的审美风格来传达其精神内核。我自己正在Are.nap平台上整理相关的美学灵感,也鼓励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图像风格。
“小团体”必须在间接进展和实际进展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纯粹的商业驱动是不可取的。这里的进展不是说要提升在工作中用到的技能,而是没有任何目的的单纯探索。比如浪费时间(却享受其中)、朝着错误的方向徘徊(却发现一条令人兴奋的新道路)。这种间接探索不应以实践和建设工作为代价,同样后者也不应以牺牲乐趣为代价。
那要做什么主题呢?从历史上看,团体的主题既可以是具体特定的(铁路模型、建造个人电脑、写奇幻小说),也可以是杂糅的(艺术、文化、哲学、自我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是什么主题没那么重要,应该保持无穷的可能性。
当然仅从纯粹的个人角度来说,我(目前)还没有哪个兴趣爱好能超越其他领域。因此,我个人偏向于在某种不是特别具体的框架下去创造一些东西。
总而言之,我认为一个“小团体”的理想模式如下:
1. 实行非正式成员制,大约十几名成员。
2. 每个成员都从事个人或协作项目,并通过定期交流和演示的方式保持进展。
3. 成员的项目主题不限,但大概围绕“探索性技术”领域。比如Dynamicland的某些子集、用 GAN 做些奇怪的实验、有趣的数据可视化、用作思考和第二大脑的工具、科技艺术项目、重新概念化编程、撰写探索性论文、硬件实验以及其他放不下的类似事情。
4. 拥有促进协作、自发性和专注工作的线下实体空间。像成员家里、图书馆、咖啡馆和共享办公空间的组合就能满足这些需求。
也许只是因为我自己还没有完全融入当代都市那些复杂、多元的社区,我才会有这样的执念。但不知道,我想我确实想要一个“小团体”。
我希望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个空想,而是能成为一种行动。
原文链接:https://jmulholland.com/small-group/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