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见证非凡
李利宏
2024年6月23日,经过一年多的沉淀、打磨,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又与观众见面了。这次演出不仅仅是一般的亮相,而是被河南省文旅厅列入“2023年河南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剧目”创作成果的全新亮相,是列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2024年河南省艺术点亮演出季”剧目的全景亮相,同时也是在河南省话剧院新班子带领下完成“2023年度河南省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省直补助资金艺术创作项目)扶持项目——加工提高类大型舞台剧目”结项演出的全力亮相。
《天空,还是那片天空》第一次亮相,是去年2月21日,一是为了完成“2021年度河南省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省直补助资金艺术创作项目)扶持项目”,更重要的是为缅怀和纪念杨林,在他刚刚离开我们两个月整的这天,献给杨林追思会的一次演出。
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剧照
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描写的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危困,一次临危受命的逆行,一次同命相连的坚守。在同一时间段危困发生在了郑州、北京、武汉这三个不同的城市。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物交织在同一事件中。农民工CP老板,郑州农民工郑申武到北京找老板陈军要账,被困在陈军家中。二人在困局中从一对债主转变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内科丈夫CP护士长妻子,医生夫妻林忆南和彭锦,在骤难之时各自隐瞒着对方,自愿报名成为逆行者。面对危情、面对生命,之前心存隔阂的夫妻,和好如初;小卖部夫妇CP同城老乡,身在武汉的小卖部夫妇李文和艾芳菲,本打算把年根儿生意做完回河南老家过春节,没想到情况陡变,面对一个个难题,他们留下来成为坚守者的一员。随着规则、格局、秩序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剧中人物更加坚定了不变的信念、不变的信仰,还有他们不变的天空。
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剧照
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的创作始于2020年2月,一稿完成于6月。
最初的创作动因是憋在家的杨林起的动念。当时都憋在家,哪儿都去不了,他憋着心慌,就给我打电话,说眼看这种情况,想写个剧本。他说,正好在这之前,河南省话王文全院长也约过他,说写完话剧《兵团》还得再给我们省话写个戏,《兵团》完了之后我下面还得领着省话老少爷们儿干活。既然如此,不如憋个剧本,也算给王文全和省话交个差。我把杨林的动意电给王文全院长,他欣然同意并让我转达对杨林的谢意。于是就正式开始在电话里跟杨林聊此创作。杨林刚开始构思,没想到身体就不给力,住院了。住院期间他还是念念不忘,我说你先歇歇再说吧,反正王文全也没催,而且现在这个疫情的情况说不清楚。他说不行,不写好像不吐不快。我说你这身体怎么办,要不等出院再写。他说,我这身体没个头,啥时候出院也没个头,躺在医院,不写出来总是个心病。他说这样,你问问黄河有没有空,他说我想是这样,我把我的想法跟黄河沟通一下,他先按我的想法理出一稿,交给我,我来处理。于是我给黄河打电话,黄河欣然应允了,他说他有机会跟杨林老师学习创作那是特别难得的机会。就这样,这个动念和起因就开始了。经过杨林与黄河郑州——北京电话热线,又经过我们三人的电话讨论和沟通,确定了《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创作方向和结构样式。于是,在病中杨林的指导下,黄河在北京家里开始了《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剧本创作。
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剧照
杨林构思之初就预料到会有大批抗疫作品诞生,如何写?怎么写?怎么样表达出自己对疫情的感受,耗费了他很多精力和体力,思考再思考,他把自己逼入了创作的绝境中:避免雷同、另辟蹊径。“故意规避宏大叙事,专注聚焦小人物。”在传统的抗疫宣传中,往往强调的是医护人员和领导者的伟大贡献。然而,在这次疫情中,许多普通人的行为同样值得称颂。“摒弃口号,用细节说话。”为了避免作品显得空洞和说教,应尽量减少直接喊口号的情节。而是要用具体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见证了无数感人的瞬间,那些平凡的小人物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非凡的故事。如何将这些点滴汇聚成一台动人心弦的话剧呢?在全民抗疫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一部关于抗疫的话剧既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现实的反思。如何避免空洞的口号,跳出正面战场的叙述框架,通过平凡人物的故事来打动观众?如何才能产生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叙事方式?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中,杨林看到了无数平凡人的不凡之举。聚焦于一群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成为了创作该剧的灵感源泉。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片段,折射出这一全球性大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于是产生了独特的构思方式——利用“平行时空”中的三组人物关系,展现那些虽不直接交集却彼此呼应的小人物事迹。催化或者说加速平行时空三组人物的就是时间轴的运用,以各个时间段为开始或者节点,使得三组人物的命运融合成了一个整体。从疫情初期的迷茫与恐慌,到中期的坚持与互助,再到后期的希望与重生,每一场都在真实还原历史的同时,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动人故事展开,通过对小人物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紧凑的情节安排,赋予角色深刻的情感内涵。这种结构不仅使剧情紧凑连贯,也让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困境中的勇气和坚持,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疫情下的时代脉搏。
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剧照
整个大结构、人物、故事整体都是杨林拿出来,杨林能写一点写一点,能在电话里交代黄河就交代黄河,最后黄河形成一个比较具体的分场大纲。以不同地域三组人物的视角为切入点,分别以“轻喜剧”、“都市爱情剧”、最接地气的“草根剧”三种形式来呈现,平行描述极端情境下,不同人物,面对骤降危情的种种恐慌、烦躁、无措、压抑,以及直面艰难困苦后,心态上、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命运上的变化和情感上、精神上的升华。以此刻画平凡人的非凡,碳描普通人的不普通,深触小人物的心灵之源,捧掬草根叙事的情感之泉。在这个大纲基础上,杨林看了看觉得是他的想法,就在这个大纲基础上黄河就开始写剧本了。这个戏也写的比较艰苦,因为那时候对形势,对疫情,包括对当时的生活状态的认知还是有局限的,等于是边体会便感受边创作的。写着写着每写到不通的,或者是难处,黄河和杨林就电话沟通,杨林特意交代黄河:剧情发展要循序渐进,每一个情节都紧扣主题,形散、神不能散,不能有一丝冗余;其次,对话设计贴近现实生活,语言要朴实要充满力量;紧抓“关爱”这一个核心关键词。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还是陌生人之间的温暖相助,处处都要看到人性光辉的一面,要通过对这些细微情感的刻画,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形象,感动自己、感动别人,也要引发对自身行为和社会责任的深思。
这样慢慢慢慢,到了六月份出了一稿,就交给杨林了,杨林在他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直磨到了九月份,还要磨的时候,王文全说,厅里下通知了,要报项目。杨林看了看说,先拿这个报吧。这个本虽然我没有磨完,但是拿得出手。就这样报了省里的“2021年度河南省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省直补助资金艺术创作项目)扶持项目”,当年12月就入选获批了。这个剧本是这样产生的。
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剧照
2021年,所有工作都围绕着建党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展开,加上等待项目经费到位,《天空,还是那片天空》有了相对充分的筹备时间。
一直到2022年元月,在形势允许的情况下,主创进入了《天空,还是那片天空》的创作。2月,在“2022年河南省艺术创作工作会”上被列为重点工作剧目。上半年,主创克服了许多困难,线下线上开了N次会,一次次讨论全剧的艺术风格,美学原则,舞美方案,音乐方案,服装方案等等。导演对全剧的艺术定位就四句话:“凡人微光,草根深情,底层温暖,小民大爱。”其间,还为河南省话的《兵团》赴哈密执行“文化援疆·文化润疆”的演出任务腾脱时间。直到9月份,终于建组了。应该是9月22号那天,杨林拖着虚弱的病体但兴致盎然的来到河南省话参加《天空,还是那片天空》的建组大会,因为会场设在河南省话办公楼六楼,我让剧组的孩子们下楼去大门口迎他,结果没迎着,原来他提前早早来到会场候场了,当大家知道他是自己走上六楼的,纷纷给他点赞。问他没累着,他说感觉非常好。孩子们似乎异口同声地给他们的杨林老师幽了一默:天空,还是那片天空!
会前,大家还与杨林分享了话剧《兵团》荣获河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公示的喜讯,因为《天空》剧组的演员全都是《兵团》剧组延续下来的,也都是青春版《红旗渠》的演员,所以大家对杨林老师有着特殊尊敬和不一般的情感。
会后,导演李享达便带领剧组全体演员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坐排,让每个演员做了各自的角色报告,他向全剧组做了导演阐述,对演员在这出戏里的表演做了必要的强调:就是通过排这台戏,让大家再次体验什么才是真正的在舞台上生活!什么才是现实主义的演剧方法,巩固和再实践一个演员从“生活在规定情境中”到完成“演员要生活在规定情境的角色中”这一学习过程。
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剧照
十月十一日,邀杨林来剧组探班,来听听经过近一个月的《天空》对词坐排的阶段性成果,并听听他对省话这群后生娃们的指点和教诲。尤其想让他给大家深入浅出的讲讲他笔下的人物在形象塑造上的追求和要求。好让孩子们在表演艺术的道上走出扎扎实实的脚印。杨林又是很欣然应允地盎然出席,溜溜在省话排练厅陪着大家坐了整整一上午。从九点开始通对全剧,到十二点多对完,他没有动窝,他那样投入那样认真地听孩子们把全剧通对完,接着想让他放松放松,他说没事儿,不累。那就依他不休息,趁他的时间和精力听他说。孩子们也都张着期待的目光等他点评。他给了孩子们大大的肯定,大大的鼓励,大大的赞赏。最后,只提了一点要求,让大家再往不熟悉的乡村生活的泥土里多扎扎。这不仅仅是一个要求,这是表演艺术基本功的核心要素,这更是戏剧的终极追求啊!
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剧照
没想到的是,这竟是大家与杨林的最后一面……
因管控要求,从10月中旬开始,全剧组改为各自静默居家按导演要求“网排”了。到2023年元月结束了这种“网排”,大家又回到了熟悉又亲切的排练厅,所有“网排”成果和静默居家对戏、对角色、对生活的理解和研磨,还有对杨林老师的怀念全都化成了编、导、演创作的井喷,创作状态的回归和炸裂,角色体验和表现的丰沛和细腻,人物情感的饱满度和性格的鲜明度,导演坚定地从“每一个微不足道的身影背后,都有一段值得铭记的经历”这一戏剧追求,对每一组人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戏剧桥段的细镂和把控,对全剧“三地”空间和时间的处理层次,对全剧节奏、调度以及转台使用的驾驭等等,都如闷晒透的西瓜豆瓣酱,亦如醸熟的酒,开缸一刻那种不闻不行的自然的香,无痕无迹,不知不觉,天趣天成。所有的处理和表达都是自然流露,所有的表演和塑造都不自觉地回归和统一到现实主义的表演中来了。实现了导演对这个戏的表演要求。实现了杨林生前对这台戏的“草根”表达。
特别遗憾的就是,杨林虽然参加了建组会,听了全剧坐排,但没看到这台戏的首演。《天空,还是那片天空》不能说是杨林的绝笔,而是杨林留给我们的财富,他生前还留下很多好剧本,至于什么时候排还要看机缘。
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剧照
作者简介:李利宏,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导演艺术家。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五讲:国剧表演艺术浅谈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四讲:戏曲演员如何创造人物形象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三讲:戏曲美学和戏曲表演(二)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二讲:戏曲美学和戏曲表演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一讲:汤显祖与《牡丹亭》
徐棻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庆祝活动暨徐棻新作《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首发式在蓉举行
多彩平城北梆情——张彩平从艺50周年演出暨北路梆子传承发展研讨系列活动在山西大同举行
“戏曲名家精品剧目演出系列活动”眉户戏名家潘国梁表演艺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戏曲名家精品剧目演出活动”之三——常德汉剧《我娘是片钥匙》 表演艺术研讨会在长沙举办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梆子分会成立大会暨2022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年度人物、年度新秀专场演出在石家庄举行
姹紫嫣红四月天——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在京召开“学报告,悟精神,明方向,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和二十大精神学习会”
崇德尚艺,实至名归——中国戏曲表演学会7名艺术家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在京召开"希望之光——学习习总书记在第十一届文代会、第十届作代会上的讲话座谈会"
用心用情办实事,群策群力开新局——中国戏曲表演学会2021年理事会在京召开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召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召开 “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京理事、会员党史学习座谈会”
我会会员杨少彭、李晓旭、张璇、张燕获得第八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