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唱出“东柳”新气象
王笃祥 张天虹
从全国南戏展演到中国戏曲节,近来,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凭借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让柳子戏这一剧种声名远播。作为《张飞闯辕门》的主演,柳子戏演员王伟因塑造了一个手拿折扇、鲁莽又可爱的张飞形象而被观众熟知。
“我主工柳子戏花脸,兼工红脸戏。在传统戏里,这类人物性格正直、粗犷、豪放,有独特的程式规范,展现了丰厚的剧种家底,也承载着浓郁的齐风鲁韵。”王伟说。
王伟生活照
1975年,王伟出生在莱芜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当地莱芜梆子剧团的二胡演奏员,母亲则以务农为生。农村人爱看戏,父亲所在的剧团在当地非常火爆。小时候的王伟经常跟着父亲的剧团走乡串镇去演出,环境的熏陶让他对戏曲艺术逐渐产生兴趣,到了八九岁,他便跟着父亲学起了二胡演奏。
12岁王伟即将小学毕业,父亲本打算让他报考山东省戏曲学校学习二胡专业,不料戏校受山东省柳子剧团委托培养演员,当年只招柳子科学员,王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考了柳子戏表演专业。因为嗓门大、亮度好,他意外获得招考老师的认可,顺利通过考试,成为省戏校的一名柳子戏学员。
柳子戏《五台会兄》剧照
王伟在戏校的五年时光里,不仅在基本功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得到了孔祥启等省柳子剧团艺术家们的口传心授,学习了《五台会兄》《打登州》《孙安动本》等几个传统戏剧目。1992年,王伟戏校毕业,进入山东省柳子剧团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柳子戏演员。
进入剧团之后,王伟经历了自身的变声调整期和传统艺术的低潮期,参加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他的表演事业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机。2002年,文化部在长沙举办“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评比展演暨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王伟想挑战一下自己,在与团领导和老师们商量之后,他决定用自己最熟悉的剧目《五台会兄》参加比赛。这个剧目是柳子戏花脸艺术的经典作品,王伟在戏校的时候就跟孔祥启老师学过,但是当时因为年龄小,对戏的理解能力有限,学到只是一些“回数”,对角色的理解、表演细节上的处理都很简单。而且当时恰巧赶上变声期,放了好几年都没再唱过这出戏。假如以当时的水平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希望非常渺茫。为了锻炼新人、培养新人、推出新人,团里安排孔祥启先生专门给王伟进一步指导整个剧目的表演与唱腔。
柳子戏《孙安动本》剧照
孔祥启是著名柳子戏表演艺术家张春雷先生的亲传弟子,有“小张春雷”的美誉。《五台会兄》是“文革”之后在孔祥启主导下恢复的第一个柳子戏花脸剧目,1980年他曾凭借剧中的杨五郎一角在山东省文化局举行的省直艺术团体青年演员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并因此受到山东戏剧界的关注。当年28岁的王伟要拿此剧参加全国会演,勇气可嘉,这也让孔祥启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因此对王伟的指导也格外认真仔细。孔祥启先生从唱腔、身段等细节上,一点一点的悉心指导,帮助王伟慢慢“归路”,并通过对剧中人物所处的情境的分析,帮助他理解动作、唱腔的表演要求,孔老师给王伟细致地讲解每一个动作的中所蕴含的人物心理及情感变化。经过孔老师的教导,王伟在表演上更加连贯自然、稳重大气,对一系列动作中的节奏、寸劲的把握更加纯熟,动作做出来也更加扎实好看,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表演三等奖。这个奖项对于一个首次参加全国性展演的青年演员来说十分难得。
柳子戏《大河粮仓》剧照
通过跟随孔老师学戏,王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表演上的不足,比赛完之后,在剧团领导的支持下,他正式拜在孔祥启门下,成为了柳子戏张派艺术的第三代传人。拜师之后,王伟在学习上更加用功,在孔老师的严格要求下,王伟又深入学习了柳子戏花脸行当的代表剧目《张飞闯辕门》,并在2015年担纲主演将停演近半个世纪的柳子戏传统红脸戏《斩蝉》重新立上舞台。由于孔祥启老师的悉心指导,王伟的基本功训练和对传统花脸、红脸唱腔的掌握更加全面扎实起来。
2007年,山东省柳子剧团受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邀请到香港大会堂剧院演出,王伟主演了《张飞闯辕门》《五台会兄》两个经典剧目,受到香港民众的普遍好评。演出前他还接受了《大公报》的专访,通过媒体向香港民众介绍了柳子戏的文化内涵和表演特色。
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剧照
2015年,王伟在院领导和剧团同事的支持下,参与创作并主演了新版《张飞闯辕门》,将原本40多分钟的传统折子戏剧目改编成为了一个近两个小时的大戏,他结合新增剧情对传统程式、唱腔进行改编运用,让这出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曾给予高度评价的经典剧目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普遍好评。
2015年,山东省侨办、省文化厅、省外办联合主办“齐风鲁韵•慰侨演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团欧洲展演”活动,柳子戏传统剧目《斩蝉》随团出访。本次出访历时9日,由王伟、徐敏主演的传统戏《斩蝉》分别在法国巴黎、新奥尔良、比利时布鲁塞尔、荷兰鹿特丹四个城市演出四场。大量当地华人华侨及民众前来观看,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柳子戏来说,花脸、红脸行当的表演和唱腔是其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对演员条件的要求十分特别,嗓子既要亮,还要有后音、沙音,相对老生、旦角演员来说比较苛刻。目前,柳子戏花脸和红脸演员的培养十分困难,学戏的人越来越少,好不容易培养出的人才,到了变声的年龄可能会有难以逾越的挑战。现实的困境给王伟增加了不少的压力,也赋予了他不断努力前行的精神动力。
现在的王伟和80年代的孔祥启先生一样,经常通过反复听老一辈艺术家的唱腔录音来纠正自己的问题。他说,自己这一代演员小时候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比孔老师再老的那一代柳子戏演员,现在就是想不断的搜集张春雷、孔祥启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录音资料,不断地听,不断地学,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保持好柳子戏的老味道、老感觉,把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柳子戏《关羽斩貂蝉》剧照
(一)家国情义 罗汉风骨——《五台会兄》中的杨五郎
《五台会兄》是柳子戏花脸行当的代表剧目,曾于1959年晋京演出,时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陶钝先生观看演出后,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对该剧目中保存下来的民族思想、民间艺术手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这里的民族思想,就是在杨五郎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忘国仇家恨的反抗精神,民间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剧种杨五郎独具特色的程式动作——十六罗汉式。
在当前多元文化语境中,戏曲传统剧目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与传承,这一点王伟十分清楚。他十几岁在戏校学习的时候就跟随柳子戏张派艺术传人孔祥启先生学习了《五台会兄》,2002年又经孔老师指导,对生疏的表演细节进行了逐一“归路”,可以说完整的继承了这一剧目。经过多年的演出训练,王伟在把握这一剧目的民族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方面更加细致深入,达到了和谐统一、灵活自如的艺术效果。在他的表演中,突然听到马鸣时的警觉,问到“北国的鞑儿”时的咬牙切齿、怒目圆睁,与六郎最初交锋时语气中透露出的那股狠劲儿,随着盘问的深入在感情上表现出的微妙变化,唱叙杨门英雄时的如歌如泣、捶胸顿足,都能看到他对人物所处的特定情境和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深刻理解。他认识到杨五郎隐姓埋名、躲避官场是非的独特遭遇,在唱腔表现上他加大了膛音的使用频率,增加胸腔共鸣,使唱腔更加浑厚结实而又不张扬。这些细节在表现杨五郎暴烈、警觉、豪爽的性格特点的同时,还展现出了他悲愤、抑郁的复杂一面,将五郎虽削发披缁却不忘国仇家恨的家国情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他的塑造,杨五郎“猛啖滥饮而不浑浑噩噩,打座参禅又不失英雄本色”的形象更加立体传神。
柳子戏《五台会兄》剧照
《五台会兄》中的“十六罗汉式”是柳子戏古典程式动作的典型代表,也是张派艺术令人称道的宝贵财富。这些程式动作虽然以亮相时静态造型所对应的罗汉或其他佛教人物的形象来命名,但其在剧中的运用却是是一个连贯的动态过程,十分考验演员的功力。如剧中杨五郎扎架第一个亮相便是“伏虎罗汉”造型:演员腿呈弓箭步,上身略右倾,右臂擎起,拳心向前,拇指向下,左臂圈起,在“一字髯”处拳心向内,左拇指向左,两眼圆睁,目光由左肩处向前俯视,形象如骑虎于下,欲怒拳击之。第一个亮相之后,又紧跟一段唱:“大丈夫离了家修行禅堂,下趟山又成了他娘的酒肉和尚。”唱的过程中,演员先后做了“伏虎罗汉”“沉思罗汉”“听经罗汉”“巡山罗汉”“观音垂柳”的造型。这一系列的动作下来,王伟将古朴端庄的罗汉造型与人物情感表现得十分的和谐融洽、流畅自然,充分继承了孔祥启先生“肖其形,传其神”的表演特色。他的表演动则轻盈矫健富有力道,静则不怒自威展现古风雕塑之美,恰当表现了杨五郎无奈出家后的寂寞痛苦、失落悲愤等情绪。
柳子戏《五台会兄》剧照
(二)蓄素守中 行气如虹——传统《斩蝉》中的关羽
《斩蝉》是柳子戏红脸戏的开科剧目,也是柳子戏张派艺术创始人张春雷先生和第二代传人孔祥启先生曾经常演的剧目之一。然而,因为时代的原因,这一剧目一度濒临失传。新世纪之后刘玉端先生曾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曲谱资料对该剧进行了改编整理,在唱词和剧情上实现了一定的突破,但也不可避免地舍弃了一些老戏的唱腔韵味和特色。为了弥补新编《斩蝉》的不足,将这出老戏原汁原味地记录和传承下去,2012年,王伟在孔祥启先生的指导下将这出张派红脸戏的代表剧目重新立上了舞台。
王伟主演的传统《斩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别具一格的装扮。关羽在我国民间一直是能武能文的形象,在服装上如果只穿蟒袍就会过于文,失去了威武的一面;只穿靠又过于武,失去了智慧的一面。在传统《斩蝉》中,王伟采用了锁蟒的处理方法:蟒袍只穿一个袖子,另一个系起来,露出里面的靠,这种处理同时突出了关羽文雅的士人气质和威武刚正的武将风范。另外,在配饰上,关羽左腰挂宝剑,右手持帛扇,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柳子戏《关羽斩貂蝉》剧照
二是质朴雄浑的唱腔。虽然传统《斩蝉》已经停演了四十多年,但是王伟的唱腔是由孔祥启先生口传心授,避免了看乐谱学唱腔而使演唱流于表面的问题,保留了张派唱腔的很多原汁原味的极具个性化的东西,让人听来更加古朴雄浑、富有韵味。由于王伟之前多演花脸戏,因此在学习《斩蝉》中的关羽这一红脸角色的时候,费了不少功夫。他在孔祥启先生的指点下,在音域上不断收敛,控制花脸常用的炸音,多用亮音进行表现,逐步达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剧中,关羽出场后的第一段唱,“星月辗转,一霎时夜静更寒,龙属魏鱼属俺,恨煞曹瞒。”王伟运用原汁原味的【原板青阳】腔演唱,将“星”“月”“一”等字的发音拉长,用高亢悠扬的唱腔表现,古朴典雅,粗犷激昂,四句简短的唱词唱了足足三分多钟,将英雄寄人篱下的愤懑和不甘被拿捏的心态表现得鲜活丰满、恰如其分。在关羽识破貂蝉“破桃园”意图时的一段高亢激昂的【三板青阳】唱腔中,“忙把这春秋推去”一句唱了两遍,第一遍字字使腔,字词的发音时而短促,时而悠长,“把”“这”两字连得极快,而一个“推”字唱得起伏悠扬足有二十多秒,有了第一遍的铺垫,第二遍唱速度加快,并与后面的唱词自然衔接唱完整段,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畅快淋漓之感,恰当而细腻地表现了关羽对貂蝉的烦恨与恼怒。这种唱腔魅力源于张春雷、孔祥启等几代老艺人的艺术积累和最为原始也最为有效的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
柳子戏《关羽斩貂蝉》剧照
三是对民间关羽形象的还原。1.在动作方面,身段减少而更加精致周正,抬臂时虎口不能高过双眉(而花脸的张飞则是足抬齐眉、举手过顶),突出了关羽的端庄稳重,力图展现出民间关公神像的威严感。2.在唱词方面,王伟的《斩蝉》使用的是孔祥启先生及其夫人共同整理出的当年王福润、张春雷等老艺术家使用的版本,具有鲜明的写意性。这个特点与新编《关羽斩貂蝉》对比就会更明显。新编剧中,关羽的出场唱词注重对故事细节的描绘,情感的表现也更加含蓄,“佯作酒醉,我这里辞宴归还,听人声欢喧,惆怅愈添”,这里无奈的成分多于对曹操的愤恨,侧重于表现关羽内心情感的复杂一面。而传统《斩蝉》剧本唱词洗练,重在写意,用“龙属魏鱼属俺”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桃园兄弟寄人篱下、受人抑制的境遇,其后紧跟“恨煞曹瞒”一句,表达了关羽的鲜明态度。这些唱词简练、明快而又富有写意色彩,更好地适应了古朴自然、激越雄壮的传统唱腔的表现。3.在人物性格方面,相对于新编《关羽斩貂蝉》依据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融入现代世俗元素,将关羽与貂蝉的关系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关羽的传统认识。而传统《斩蝉》中的关羽则保留了中国传统叙事中英雄人物的普遍特点。他既重兄弟结拜之义,又能对同为人中翘楚的敌人吕布惺惺相惜,对貂蝉则是一种基于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爱护(“你本是汉室忠贞女,二爷保你贞洁全”),是一种心无杂念、至刚至正的民间英雄形象。
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剧照
(三)老腔新韵 活态传承——新版《张飞闯辕门》中的张飞
传统柳子戏《张飞闯辕门》是一出演出时长不到1小时的小戏。2015年初,山东省柳子剧团对传统戏《张飞闯辕门》进行整理改编,打造成了一部时长2小时的大戏,并于2015年6月8日和9日,在济南梨园大戏院精彩亮相,王伟在剧中饰演张飞一角。新编《张飞闯辕门》在剧情、音乐、表演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是在全面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活学活用、活态传承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故事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在原“闯辕门”之前加入了“留徐庶”、“顾茅庐”两场戏。“留徐庶”一场加入曹操以羁押徐母为由逼迫徐庶投曹、张飞得知后挥泪相送的细节,以“欺人之母如欺天”的大段唱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张飞忠孝仁义、粗中有细的性情;“顾茅庐”中,吸收了豫剧《抬花轿》中空手抬轿的表现手法,将张飞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别出心裁地外化为一段轻松诙谐的“抬轿”表演,与后面诸葛亮的高眠不起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面张飞与诸葛亮之间矛盾的发展做了铺垫;“闯辕门”一场则在原老戏剧情的基础上,侧重表现了“将令与将心、法情与真情”的碰撞,以及张飞与诸葛亮之间“征服与反征服”的矛盾,并通过从“好军师”到“好朋友”的身份转化,实现两人关系的最终和谐。
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剧照
王伟在新剧中较好地继承了传统《张飞闯辕门》的表演精华。《张飞闯辕门》是王伟较早学习的一个剧目,学成之后已经在各种场合演出不下百次,可以说已经将其中的程式动作融化吸收成为自己游刃有余的舞台语言。这一点除了在“闯辕门”部分有直观的呈现外,在“留徐庶”、“顾茅庐”两场戏中也体现得十分鲜明。在这些戏份中,王伟将老戏中张飞旦角碎步、外撇莲儿等别具特色的动作程式灵活运用,达到了新编戏没有丢了老味道、新戏老戏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次,王伟在传承柳子戏张派艺术表演特色的基础上,还结合新的改编要求对张飞这一人物进行了全新的演绎。新剧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和大段的唱腔处理,突破了老戏中张飞偏重程式表演的局限,在人物情感的表现上实现了较大提升,塑造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饱满鲜活的新张飞形象。如在送徐庶的戏份中,张飞得知曹操关押徐母要挟徐庶投曹,顿时愤恨满腔,唱道:“恨曹贼忒阴险,欺人之母你如欺天”,进而又联想到自己母亲的养育之恩,接了一大段唱腔。这一段王伟用【高腔】演唱,唱腔浑厚激越,感人至深,在表现其对徐庶为母投曹表示理解的同时,也塑造了张飞孝思不匮、感恩慈母的一面,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另外,王伟还结合“抬轿”等新添加的情节,设计加入了“吊毛”等身段动作,来表现张飞生活中的真性情,让纯真、粗鲁却又不乏可爱的“莽张飞”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剧照
传统戏《张飞闯辕门》属于【高腔】剧目,高亢激越、一唱众合、金鼓击节,具有鲜明的柳子戏特色。但在两个小时的大戏中,采取单一的音乐形式则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因此,在新编《张飞闯辕门》中,该剧作曲高鼎铸在保留老戏中的【高腔】音乐风格的基础上,配合送徐庶、抬轿等新的戏剧场面,增加了【青阳】【二板青阳】等唱腔,实现了在唱腔音乐上的探索与变化。传统老戏在唱腔传承上由师傅口传身教,可以保留很多个性化的韵味,但如何将新词、新音乐唱出张派花脸的独特韵味,是对王伟的一个大的考验。从新戏的演出情况看,王伟较好地将老戏中的唱腔韵味融会贯通,化用到了新的唱腔之中,使“老腔”有了“新韵”,这是传统戏曲活态传承的有益尝试。
另外,该剧还在吸收《嫁妹》中钟馗造型的基础上,为张飞设计了短官衣、纱帽等新的行头,并对水袖进行了改良。表演中,王伟凭借这些新行头,灵活而巧妙地运用戏曲动作,恰当表现了张飞刚开始“抛却鲁莽学文雅,文质彬彬迎卧龙”热情有礼的一面和急切的心情,让整段戏喜感十足,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王伟主演的新版《张飞闯辕门》除了从剧情上进行了扩展之外,同传统版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的内涵和主题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升华。1960年毛泽东主席在济南交际处观看张春雷先生主演的《张飞闯辕门》,曾饶有兴致地说“张飞瞧不起新干部”,本次重新改编,主创人员有意在这点上再做文章,表现一个更加立体多面的张飞。这个张飞,比较英勇,但是脾气又比较大、比较急,但他并不坏,通过戏份的增加,让张飞“瞧不起新干部”的部分更有根据,同时让张飞忠义的一面、知错就改的豪爽的一面更多地展现出来,使张飞这个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思想脉络更加清晰,戏剧情节更加完整。
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剧照
(四)回归本体 守正创新——《老青天》中的包公
新编历史剧《老青天》,是一部借古颂今的反腐清官戏,同时又是一部吸睛的“花脸花旦”戏。剧目妙趣横生、诙谐幽默,却也不乏严肃的反腐内容。这部剧不拘成法,在包公原有形象的基础上,以浪漫生动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清新脱俗的老年包公,令人耳目一新。在以往的戏剧作品中,包公都以威严的形象深入人心,《老青天》中的包公打破传统印象,面对贪官时装聋作哑地玩起了“谐音梗”,在插科打诨中机智应对,刻画了一个亦庄亦谐包拯形象。
柳子戏《老青天》是落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时代精品指示精神和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的新成果。在剧目创排过程中,注重融合柳子戏丰富传统的艺术元素,把不失本体的创作理念贯穿始终,既有时代意义,又回归了柳子戏剧种本体,最大力度地还原了传统戏曲的美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子戏的精髓。由著名作曲家高鼎铸作曲,全剧综合运用了柳子戏【青阳】【娃娃】【驻云飞】【赞子】【柳子】【调子】等传统曲牌,在音乐上还原了最正宗、最纯粹的柳子戏。让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古老曲牌体剧种,重现原汁原味的音乐和唱腔,最大程度展现了剧种的艺术特色和美感。
柳子戏《包青天》剧照
在剧中包公是以白发老者形象出现,虽然依然是花脸行当,但与王伟之前塑造的大多数角色区别极大,在揣摩表演的过程中,王伟也有意在身段和形体上寻找人物状态,放弃以前习惯的一些程式化表演,使老年包公的每一个角色行动都逻辑严谨合理,塑造的人物性格丰满有力。
《老青天》的语言趣味性极强,在语言风格上具有本地特色,在对白中使用了大量如谐音歪意、双关语等,运用了身份错位和谐音错接的表现手法,让人物表演和故事转承天然地具有了戏剧性。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包公,突破了舞台上的符号化形象,让包公在逗趣的情节设计里去实现反腐查贪的目的。这也王伟更加清楚地知道,表演不是演行当,而是演人物,演角色。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及2023年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王伟接连参加了全国戏曲展演,用一个鲜明生动的“老”包公,再次证明了自己。
柳子戏《包青天》剧照
在熟悉的人眼里,王伟是个略显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多数时间他都沉默安静,呈现出一种思考状态。可一旦开始交谈,王伟好像马上变了一个人,话题一定是离不开柳子戏的,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与交谈的人不遗余力去探讨剧种的艺术特点和经典剧目的独到之处。
现阶段王伟正在进行农业科研题材柳子戏《大河粮仓》的排练,剧中角色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本来对于花脸行当的演绎,王伟是得心应手的。但这次的剧目里加入了部分表现爱情的内容,对他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挑战。
“以前演的戏都比较炸,没演过表现男女感情的戏……”就算是粗排,每一次王伟依然全力以赴。表达感情的重场戏里,他都尽量调整情绪,无论排几次,这场结束他都情绪饱满泪流满面,很难相信这是第一次排演感情戏的演员。即使如此,他还是会喃喃低语“:没演过这种戏,还是得努力找感觉。”
“这是一部现代戏,我要演一个深扎在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科技人员。我要从火热生活里找灵感,再活用传统技法,以生活化的艺术语言展现时代风采,唱出‘东柳’新气象。”王伟说。
柳子戏《孙安动本》剧照
作者简介:
王笃祥,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艺术创作研究院)研究馆员。
张天虹,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青年编剧。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五讲:国剧表演艺术浅谈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四讲:戏曲演员如何创造人物形象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三讲:戏曲美学和戏曲表演(二)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二讲:戏曲美学和戏曲表演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戏剧艺术系列讲座第一讲:汤显祖与《牡丹亭》
徐棻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庆祝活动暨徐棻新作《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首发式在蓉举行
多彩平城北梆情——张彩平从艺50周年演出暨北路梆子传承发展研讨系列活动在山西大同举行
“戏曲名家精品剧目演出系列活动”眉户戏名家潘国梁表演艺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戏曲名家精品剧目演出活动”之三——常德汉剧《我娘是片钥匙》 表演艺术研讨会在长沙举办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梆子分会成立大会暨2022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年度人物、年度新秀专场演出在石家庄举行
姹紫嫣红四月天——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实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在京召开“学报告,悟精神,明方向,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和二十大精神学习会”
崇德尚艺,实至名归——中国戏曲表演学会7名艺术家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在京召开"希望之光——学习习总书记在第十一届文代会、第十届作代会上的讲话座谈会"
用心用情办实事,群策群力开新局——中国戏曲表演学会2021年理事会在京召开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召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召开 “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京理事、会员党史学习座谈会”
我会会员杨少彭、李晓旭、张璇、张燕获得第八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