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学者谈到民众的佛教信仰,说了这样一段话:
“很多人对佛教的了解仅限于表面,缺乏对其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
“许多人看到佛像只知道膜拜,不知道佛像造像背后深层的象征含义”;
“许多人在信仰上陷于盲目,没有兼顾理性思考,陷入了迷信”;
“很多人不注重学术界有关佛教的研究成果,导致对佛教理解肤浅”;
“许多人停留在信仰的形式上,忽略了对佛教教义的学习”;
“很多人了解佛教的教义,但没能在生活中实际应用,导致修行的效果不显著”;
“很多人对佛法的理解不全面,因为片面,形成了偏见”;
“很多人固守传统观念,没有养成开放的心态,限制了认知的视野”;
“很多人在修行上缺乏坚持,导致无法体会到佛法的真正益处”……
看到这里,我想问一句:“在学佛的道路上,你是很多人之一吗?”
佛教诞生于古代的印度,在婆罗门教的文化母体中成长、壮大起来。
婆罗门教有“三大主张”:梵天至上、《吠陀》天启、祭祀万能。
梵天至上——大梵天是世界的创造者;婆罗门教“Brahmanism”,即以“梵天”——“Brahma”为字根的拼写而成的。
《吠陀》天启——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是从梵天那里传承来的。
祭祀万能——位于印度“四大种姓”之首的“婆罗门种姓”,垄断了世间祭祀的权力,在婆罗门教的认知体系中,祭祀能解决人间所有的问题。
佛陀的主张,与婆罗门教截然不同:“诸法无我”,否认了“梵天至上”;“诸行无常”,否认了《吠陀》经典的永恒性;“涅槃寂静”,否认了外在的“祭祀万能”之说。
再者,佛陀创建的僧团,主张“种姓平等”,也对婆罗门教的“四大种姓”之说极具挑战性。
佛教诞生后的一千多年间,佛教与婆罗门教在竞争中发展,以智慧、慈悲、解脱为核心的佛教,在渐渐吸纳了太多的婆罗门教祭祀内容(咒语、手印等)后,褪去了简洁、通俗、平实的风采,和婆罗门教一样神秘起来,形成了“秘密佛教”。
九世纪,商羯罗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纳了印度本土的其他宗教,形成了“印度教”。
其后,印度教的《毗湿奴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等经典,将佛陀描述为毗湿奴的第九次化身。
——在古婆罗门教的谱系中,有三大主神:梵天负责“创造”;湿婆负责“毁灭”;毗湿奴负责“维护”,即在创造与毁灭之间维持平衡。
印度教提出一个新的说法:毗湿奴有十个化身,前八个都是拯救世间疾苦、除妖降魔的大英雄;第十个化身,是最后的救赎者“弥赛亚”,他来进行末日善恶之战;唯独第九个化身佛陀,是世间的惩罚者,他反对“祭祀万能”的主张,提出“非暴力(不杀生)”的错误理论,迷惑那些无可救药的人,引领他们到地狱里去。
这些说法,反映了印度教吸收、转化异教教义的超凡能力,也真实地记载了在十世纪时印度佛教逐渐被印度教同化、边缘化的事实。
我在学佛多年后,体会到“经史互参”的重要性。即要智慧地辨别哪些内容属于“信仰的真实”,哪些内容属于“历史的真实”。
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去认知佛教的发展与演化。不仅仅读佛教的经典,还要读有关佛教的历史著作,进而更多地了解佛法在时代长河中的发展脉络。
在尊重佛教传说(“信仰的真实”)的同时,也用理性的眼光审慎地进行思考。
比如,当有人问道:佛陀真的是从他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胁出生的吗?
我不置可否,建议将其归为“信仰的真实”,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佛教的历史、传说。
要知道,在古婆罗门教“四大种姓”之说中,婆罗门(祭祀者:掌管文化、思想)是从梵天的口里出生的;刹帝利(贵族:掌管军队和行政,有权利征收各种赋税)是从梵天的右胁出生的;吠舍(民众: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政治上没有特权,上交赋税养活上两个种姓)是从梵天两腿之间出生的;首陀罗(贱民:从事服务业)是从梵天的脚底出生的。
说佛陀是从他母亲右胁出生的,不过是借此来说他属于刹帝利种姓而已。
有很多人因为对佛教了解得太少,对佛陀的教义存在误解,偏颇地认为佛陀提倡极端的苦行和禁欲生活,而忽视了佛教的中道(“般若空观”)思想。
有很多人因为对佛教史缺乏系统了解,以为佛陀是一尊无所不能的神,进而忽略了佛陀曾经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出现在世间。
有很多人在接触到佛教的不同部派后,难以理解复杂化的佛陀形象,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多种不同形象并存的现象。
有很多人不重视对佛教义理的学习,对某些经文被过度解读或曲解,认为学佛就是读“一部经”、念“一句佛号”,或者学佛就是“吃素”、“放生”、“烧香”,偏离了佛陀主张的“四圣谛”、“八正道”、“无我论”、“禅修解脱”等基础内容。
……
我在学习佛陀的“四圣谛”、“八正道”等核心教义及佛法的基本原理“缘起”、“因果”、“般若空观”等的同时,也大量阅读相关的佛教学术书籍,了解考古的最新发现以及历史文献对佛法的解释。
只有培养出宽博的视野,才能在了解佛教的历史、经典及教义时,不偏于一宗,进而避免片面理解;同时,也要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通过坐禅、持戒和布施来丰富自己的宗教体验。
以上这些学佛道路上的零星感想,愿与有缘读到的善友分享。愿您从中得到佛法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