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个修行法门

文化   文学   2025-01-16 06:30   河北  
《禅的滋味》这本小书,有幸请著名画家史国良先生作序。
书出版半年来,由于疫情,我一直没和史先生见面。
昨日相约,送书上门。
史先生翻看《禅的滋味》,赞许地说:“你的画非常有意思。你画的,我们会画画的不这么画,其他不会画画的人画不出来。你的画,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画的,有想法、有情趣。我非常喜欢。”
来之前,我从自己笔憨墨拙的习作中,挑选了几张,想借机请大画家予以指导。
画作在史先生的画案上展开。他饶有兴趣地一张一张过了一遍,“好玩,概括、抽象、简约,耐人寻味。”
我请教他:“怎么才能画得更好?”
他思考了一下,“我建议你不要和别人比造型,你没有经过科班训练,那是你的短项。你的长项是读书多、学养深,把那些新奇的想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足够了。”
有几张画,他给予好评,我请他题字鼓励一下。他欣然拿起了笔。


【佛|远观拜石景,近闻礼佛声】

宋代书法家米芾喜欢奇石。一天,在山间见到一方魁梧的巨石,他呼为“石丈人”,纳头便拜。时人称之为“石痴”。
在史先生眼里,我的这幅“佛”字,左侧为菩萨,右侧如奇石。因此,他写下了“远观拜石景,近闻礼佛声”。

【渡|渡来渡去

画这幅画时,我想到了“如来如去”四个字。
海滩上,一条停栖的船。沙滩上的两个人,是刚刚弃船上岸?还是要乘船远航?
答案,在看到这幅画的人心里。
史先生对这幅小画端详很久,题下“渡来渡去”四个字。
这让我想到多年前的一段见闻。在生活禅夏令营上,有营员问净慧长老:“师父,您开悟了吗?”
长老说:“我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我是此岸与彼岸之间那个摆渡的人。”

【丛林生活:上不封顶】

古代的印度僧人,大多隐居在森林中生活。丛林是他们的栖居之地。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丛林也成为寺院的代称。
史先生看着几根柱子下的僧人,题了“上不封顶”。
乡下人冬闲时喜欢推牌九。牌桌上的人经常说这四个字。
上不封顶?我正疑惑呢,史先生说:“上不封顶,就是般若无边。

【吃茶去】

在这幅由“茶”字变来的画上,史先生题了“吃茶去”。
相逢一盏赵州茶。了解赵州“吃茶去”公案的,此处不须我赘语。不了解的,可以百度一下。
画室的墙上,挂着史先生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一幅丈六巨作《前世今生》。在这幅表现藏族同胞信仰生活的作品中,也有他的自画像。
当然,那是当年身为画僧时的他。创作这幅作品时,想及出家为僧的生活,恍如前世。
“晚上做梦,梦见头顶上烫过的香疤没有了。醒来后,赶紧去照镜子,一看还在,心里踏实了。
史先生说,佛法点亮了他的心灯,他要把这盏灯的光亮用绘画的形式分享给更多的人。在他看来,艺术跟念经、拜佛、放生、吃素一样,同样是一个修行法门。
在这个非常充实的下午,史先生为我和同行的耀嘉开了个“小灶”,做了一堂生动的艺术讲座。
我认识史国良先生二十多年啦。初识时,他示现僧相,住在京城后海一所四合院里。如今,虽然回到尘世生活,他依然是一位怀有大慈悲心的菩萨行者。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后受益,请赞1.0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