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为什么说没有救度过一个众生?
文化
文化
2024-12-22 06:30
河北
马:《华严经》里讲“一切唯心造”。心中生起恶念,如果你想去压制它,就像禅师讲的,那是用石头压草,你不让它在下面发芽,它会从侧面长出来。修行就是让佛法和生活成为一回事。人的心里有恶念,这个也很正常。如果你不修行自己的心,你无法保证心是纯净的。心里有恶念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恶念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去对治。要对治恶念,不是我一说你一明白就行了,这需要实修。就像医生给人看病,医生把药名列出来,病人一遍遍地读,但是不服药,病能治好吗?练习着去培养心灵的觉察力,就是对治恶念的方法。即便不能保证心中不起恶念,只要试着这样去做,也能对治它。所以,对治恶念,离不开觉照,就像古代禅师讲的,“念起即觉,觉之即无”。马:那就看做某事的目的是利己,还是通过利他来利己?问:强调“自利利他”,是不是和人们经常说的“己未得度而先度人”、“佛法无分别”有些矛盾呢?马:大乘佛教里有些概念,不是放之四海皆真理的,需要换个角度来看。比如说“己未得度而先度人”,如果你不会游泳,看到有人掉进水里,你能跳下去救他吗?(问者说:不能。)一般来说,要救落水的人,救人的必须会游泳才行。看到有人落水,不会游泳的人无法救他吗?(问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没有马上做出回答。)如果你身边有救生圈,你可以把救生圈扔给他;如果你看到有人落水,自己无法跳进去救他,你可以大声示警,请会游泳的人来救他……这样做,你为救人积极想办法,就是“己未得度而先度人”。再比如,有人得了某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他发愿要攻克医药界都难以攻克的这个难题,然而,他的职业跟医学无关。他能“己未得度而先度人”吗?再比如,有人发愿说等我有了钱,我要用钱来救度全世界的穷人。事实上,他没有钱,连自养都做不到,你说他能“己未得度而先度人”吗?马:这里的“无”,不应该解释为“没有”,可以试着以“超越”来理解。在世间法中,善恶、美丑、贫富、男女、尊卑等等,都是对立的,有分别的。在佛菩萨的眼里,一个人,无论他是行善还是做恶,无论他是美是丑,是贫是富,是男是女,是老是幼,是尊是卑……只要他需要救度,菩萨都会救度。菩萨发愿救度众生的心和他的行为,是超越了这些分别的。问:可是在《金刚经》中,佛陀为什么说他没有救度过一个众生呢?马:佛陀是大解脱者,首先,他虽然随缘度化众生,但是没有预设的目的性,不是为了度众生而讲说佛法。第二,佛陀以平常心做本分事,做他该做的事,在他的心目中,众生一体,他已经超越了他人和自我的分别。有人愿意追随佛陀一起踏上解脱之路,佛陀就随缘教化,但他没有广而告之“我觉悟了,你们都来跟我学习觉悟之道吧”!佛陀示范给追随者的,是怎样做才能觉悟的方法,你愿不愿意像佛陀那样去追求解脱,那是你的事,不是他的事,他也没有办法替你把你该做的事做了,所以佛陀讲“我说法49年没有度一个众生”。《金刚经》里有一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当然,无为不是不干事。马:首先要知道,你做的,是不是善事?最基本的善,对于在家人,根本佛教戒律来说,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的行为。这是最基本的善。问:信佛的人做这样的事,是犯戒。如果不信佛的人做这些事,是犯戒吗?马:不信佛的人,如果做了杀生、偷盗、邪淫的事,他虽然没有犯戒,但他犯了错。如果信佛的人做了这些错事,就是在犯错的同时,还犯了戒。杀生、偷盗、邪淫的行为,是“性戒”,从本质上讲,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原罪,他是因为无明、因为人心的贪瞋痴而生发的,无论信不信佛,一个人做了这样的事,就应该忏悔、改过。只是不信佛的人不明白因果,不知道这些事会带来恶报,他错误地以为,这些要求只是对信佛的人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