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图画: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文化   2025-01-12 06:30   河北  

明末清初时的张岱,是个有趣、爱玩的人,知道这一点的,大有人在。因为他的《湖心亭看雪》,暴露了他的痴、趣、好玩,这篇文章被选入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

张岱还写过一本《史阙》,记录正史外的趣事。可惜此书今已不存,只留一篇《史阙序》在《琅嬛文集》中。

《史阙序》中,张岱记录了一件有关苏东坡的趣事。

某夜,东坡灯下读书,一扭头,见墙上身影,心念一动,命人用笔墨把那身影描在墙上。虽然没有描画眉目,但那身影的轮廓,已宛然东坡。见者无不说神似。

故事虽小,却见性情。不仅张岱有趣,东坡也有趣。

灯把人的影子映照在墙上,这样的场景,很多人经历过。只是少有人像苏东坡这般认真,非让人描下来。

读过这个故事,我想起儿时玩过的手影。

夜晚,熄了灯,父母用手电照我的手,我用双手组合出各式各样的影子,有熊、鸭子、兔子、狗……手指晃动,影子在墙上也跟着动,再拟声配音,真是快活。

及长,读书渐多,方知光影的组合,有个好听的名字:天然图画。

说到“天然图画”,记忆中最为震撼的,是在黄山玉屏峰所见。

某年初冬,与一音禅师同登黄山。先乘索道上山,不到一刻钟,人已来到排云亭外。拾级登山,听寒风入松,嘶呖有声,望群山如海,气象万千。

禅师健步如飞,我跟在后面,不免气喘吁吁。一路边走边歇,不觉来到了玉屏峰前。

玉屏峰介于天都、莲花峰间,为黄山三十六小峰之一,海拔1716米。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玉屏峰”。

明代徐霞客游至此处,赞叹道:“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楼,两峰秀色,俱手可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夕阳在天,恰巧阳光把迎客松投影于石壁上,眼前赫然一幅“天然图画”。这幅画,是天地造化的大手笔,犹如大画家创作的一幅水墨淋漓的大写意画,树干虬直,盘曲如龙,枝桠纷披,各具风采。

那夜,下榻玉屏楼宾馆,我仍念念不忘这“天然图画”。

禅师说,这玉屏楼宾馆所在之地,原为明代普门和尚所建的文殊院。文殊院有“黄山第一处”之美誉,也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的说法。

“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智慧是什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光影。这幅‘天然图画’,是因缘所生法,是真空妙有,是文殊菩萨在表法。”

禅师言谈悦人心,示我妙吉祥。妙吉祥,也是大智慧的文殊菩萨的别号之一。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是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所讲的。

我自问:观看阳光映照在屏壁上的树影,是否体会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当光影的魔术歇场,又能否体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于是,一幅“天然图画”,成为一道现成的公案,在心头提撕、参究。

很多人去过五台山,但却未必到过文殊秘境。

所谓“文殊秘境”,是我的个人感受。具体来说,就是沿着玉华寺北侧山脊上的羊肠小道向东前往台怀镇时途中见到的风景。

多年前,玉华寺住持信行法师领我走过。行至中途,看我累了,法师慈悲地说:“咱们在这儿躺一会儿吧。这片草叫龙须草,躺下来特别舒服。”

说完,法师亲做示范,自在地仰卧在绿油油的草地上。

龙须草长得密密麻麻,很细,和火柴棍差不多;很长,不低于半米的样子。躺下来,压倒一片草,感觉身体被软软的草托举着,像躺在席梦思床垫上。

路是要接着走的,躺平虽安逸,却无法把人带到目的地。

躺了一会儿,爬起身,继续前行。忽然,我停下了脚步。脚前一簇不知名的蓝色花朵,头顶上的阳光把它的影子投影在一块青石上,成为一幅“天然图画”。

有一周末,黄昏时分,我与诗人合友兄在邢台大开元寺内散步。偶一抬头,见灯光把一枝竿竹投射到绛红色的墙壁上,宛若画家寥寥几笔,在宣纸上勾勒出来的。

……

佛说,一切唯心造。这些“天然图画”,在观者心内,还是心外?

答案如阳明先生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如今,功能强大的手机取代了相机,人们走到哪儿拍照都很方便,于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所有拍成图片的风景,都可视为“天然图画”,只是很少有人从中省悟到,这些画面,无不是前世之业在今生的投影。

如果省悟不到这层因缘,人或许会以为,今生的一切际遇,要么纯属偶然,要么命中必然。这两种倾向,都属于无知,或者无明。

从佛教因缘法的角度看,今生所有悲喜,都是前世业力的投影,归于“因缘所生法”。如果信从“愿力大于业力”的般若智慧,愿意从当下开始“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人就能在未来的人生空间内投影出诸般精彩。

当然,也许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胡说八道。这是缘分,勉强不得。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后受益,请赞1.0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