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方巴掌大小的天然石砚。今天要说的主角,不是它,它只是一个做陪衬的“托儿”。真正的主角,是它砚池里那两块不起眼的石头。
拿起这两块石头,它们比乒乓球略小一点儿,圆滚滚的,无棱无角,表面凹凸不平,黑不溜秋,泛着冷峻的光。
跟温润细腻的美玉相比,这是两块货真价实的丑石。此刻,它们挤在一起,像一对呆头呆脑的孪生兄弟。
数年前,奇石收藏家、诗人放翁把它俩送给了我,“给你两个石蛋蛋,拿去玩吧。别看它们其貌不扬,这可不是一般的石头。”
能有什么不一般呢?
这是两块从天而降的陨石,是两位名副其实的“天外来客”。
天文学家说,在太阳系,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有一条小行星带,那里是陨石的故乡。浩瀚的宇宙中,这些漂泊的小天体,已经在虚空中游荡了上万年,甚至更久。
或许是厌倦了漂泊无依的生活,或许是羡慕人间的烟火,它决定“下凡”,找个安身之处。于是,它义无反顾地闯入地球大气层。
在与空气高温高压的摩擦中,它爆出一串耀眼的火花,从人们头顶上空掠过,成为稍纵即逝的流星。如果同行者多,就是一阵美丽的流星雨。
大部分流星在坠落的过程中,与空气剧烈摩擦,燃烧殆尽,最终灰飞烟灭,什么都留不下。如智者所说:“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
当然,也会有极少数的流星,突破空气的阻力、承受剧烈地摩擦、禁受烈火的融蚀,抵达地球时,已淬炼为金刚不坏之躯。
想到师父在《经窗随笔》中抄录的两句话:“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掂量这两颗陨石,份量压手;轻轻磕碰,发出响亮清脆的金石之声。
“星陨至地,则石也。”《史记•天官书》中这样记载。弄明白这两块陨石的来历,再打量它,心理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黢黑坚硬的它们,曾是划破夜空的星星呢!它们穿越幽深的黑暗而来,是遥远的火、刹那的光。
在晴朗的夜晚,人们偶然会看到天幕上划过一颗流星。传说在流星的光亮熄灭之前,对着流星许下的愿望,都能一一实现。
虽然没有机会对着流星许愿,但我坚定地相信:这两块沉甸甸的陨石,含藏着人类的言语无法表达的如海深情。
有道是“每当人从远方归来,总有故事可讲”,这两位“天外来客”,见证了人间多少故事?然而它沉默,一如“太上忘情”。
古人认为,陨石携带着天界的能量,是“通天界之桥梁,达上帝之使者”。因此,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将陨石视为“圣物”,将陨石降临之处视为“圣地”。
“辞书之祖”《尔雅》说:“奔星为彴约。”奔星,即流星。如果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流星是从天界奔往人间的,它行走的范围,贯通天地人寰。
有人说,世间的芸芸众生,普通如中原大地的黄土;圣人则像陨石一样,属于稀有的“天外来客”。
“天外来客”这一词组,让我联想到佛经中记载的摩耶夫人的梦。
两千六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一天晚上,净饭王之妻摩耶夫人,梦见了一位“天外来客”——光明赫赫的菩萨,骑乘一头温驯的六牙白象,从天界下至人间,消失在她的肚子里……这时,摩耶夫人醒了。十个月后,她诞下王子悉达多。悉达多王子长大后,出家修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位觉醒者(佛陀)。
在历史漫长的夜空中,佛陀示现人间、说法度生的一生,就像一颗闪亮划过的流星。令人感念的是,作为“天外来客”,佛陀把智慧的光明、慈悲的温暖,作为最珍贵的礼物,留在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