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观自在”吗?

文化   文化   2025-01-11 06:31   河北  
说观自在菩萨,有人可能不熟悉。说观音菩萨,知道的人就多了。
观音菩萨的梵文名字:Avalokiteśvara,读作“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旧译为“观世音”,新译为“观自在”、“观世自在”。
这里所说的旧译,指玄奘法师之前的译本;新译,指玄奘法师的译本。
据金克木先生讲,在梵文中,Avalokiteśvara这个词,还包含着“从高处往低处看”的意思。也可以这样理解,菩萨站在高处,低头俯视站在低处的众生。
菩萨发愿不离弃需要救度的众生,只是苦难中的众生想不到菩萨能够救度自己。
当众生对自己的恶生起哪怕一丝一毫的忏悔、愿意改过向善时,或许他不知道,这极有可能是菩萨用慈悲之手拨动了他的心弦。
观世音与观自在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向外看,一个向内看。
在汉语的语境中,这个观字,本来的含义是向外看。因为佛教的传入,这个“观”字的内涵被反向拓展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时会结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硕果。
今天我们来看这个“观”字,它就有了两个指向:一个是向外看,观察,观看,观望……一个是向内看,内观,观自在。
对菩萨来说,朝外看,是利他行;朝内看,对自利。
对我们心有执著的凡夫来说,朝外看时,善于发现他人的问题。换句话说,只要你能发现他人的问题,就说明你的心在向外看。
朝内看,是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说,只要你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就说明你的心在朝内看。
“观自在菩萨”,当他观、自、在的时候,“自”是什么?“在”又是什么?
佛教讲“自在”,有“十种自在”、“八种自在”、“五种自在”、“四种自在”等多种讲法。比如说“五种自在”,菩萨有“寿命自在”、“生自在”、“业自在”、“觉观自在”、“果报自在”。
菩萨为什么能够“自在”,因为他的心中没有烦恼。
这个“自”字,从字面意义来说,就是我们自己的“自”。
这个字最古老的意思,在甲骨文中,指我们的鼻子。
鼻子的作用是呼吸,当我们能够自主呼吸的时候,我们就能确定自我的存在;当人不能自主呼吸的时候,他就无法自在啦。
因此,观自在菩萨的修行方式,就是观呼吸。
“在”这个字,在古代怎么写呢?就是在地上画个十字,在十字的交叉点再画个小圆圈。这就是“在”。
十字,纵轴、横轴组成一个坐标。那个小圆圈、交叉点,指人在坐标中的定位、在时空中的定位。
比如说,我们在一起学习《心经》,你觉察到自己“在现场”吗?如果能觉察到,就是观自在。你知道“我在这里,我的身体在这里,我的心在这里”。
对自我有觉察,做自我的旁观者,觉察到自我的在场,这就是自在。
如果不能理解什么是自在,也没关系,我们倒着来学——自在不是散漫,自在不是昏沉,自在不是掉举……
你无法定义它的时候,你也可以通过否定来认知它,不断地否定,排除掉不是自在的因素后,你就可以知道什么是自在啦。
现在我们知道了:自在,自是鼻子,在是在场。什么是在场的鼻子?就是觉察到自己的呼吸。我们能觉察到自己在用鼻子呼吸,我们通过观照呼吸来感受自我的存在。
观自在的时候,向内看,看到的是“空”。如果鼻子眼堵着,不空,无法呼吸;如果肺不空,也无法呼吸。这是身体需要的空。菩萨观空,不只是这些。
观世音的时候,向外看,看到的是“有”。因为众生有这样那样的烦恼苦厄,菩萨为了救度众生,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同一尊菩萨,为什么要有两个名号,甚至更多的名号呢?
菩萨观世音的时候,观世间苦的时候,用的是慈悲心。众生有苦难,他要寻声救苦,无刹不现身。
菩萨观自在的时候,观自心自在的时候,用的是觉照心,也叫菩提心,做自我的旁观者,觉察自我的存在。
菩提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状态。菩提的本意是觉照,用心觉照。观自在是一种觉照,不是觉照身外的事,而是觉照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
当我们能够对起心动念保持觉照时,智慧就会生起。
观世音的时候,是慈悲之心在起用;观自在的时候,是菩提之心、觉照之心在起用。
民国时期的一位大德、太虚大师曾在观音道场、浙江普陀山闭关三年。他闭关就是坐禅、阅藏。阅藏,就是通读《大藏经》。
太虚大师出关时,别人问他:观音菩萨在哪里?大师说:“内心清净即普陀,慈悲济物皆观音。”
理解吗?观音菩萨在哪里?当你能够自观自在、保持内心清净时;当你慈悲济物,帮助他人,利他的时候,你就是观音菩萨。
我们像观音菩萨那样发心,就能够成就菩萨那样的功能和力量。现在我们有没有菩萨那样的能力?没有!不要气馁,我们现在先跟菩萨学;等我们有了本事,再像菩萨那样去救度众生。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后受益,请赞1.0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