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字道玄,中唐时期的佛门居士,衡阳郡(今湖南省衡阳市)人,他被誉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后的“禅门第一居士”,世称“庞居士”。
庞蕴早年修习儒学,在进京赶考途中,听说了江西马祖道一禅师的故事,感觉“选官不如选佛”。他转道前往江西,追随马祖禅师参禅。
庞蕴一生不改儒生形象,在家修行佛法。为安心修行,作为“富二代”的他,竟出人意料,把父亲留下的巨额财富抛入江水之中。此后,他一家人以耕田、编竹篱维持生计。
年少的庞蕴不喜欢追逐名利、尔虞我诈,认为这样的人生没有什么意趣。他向往着禅门那样的另类生活,视世间功名富贵如浮云草芥,用整个生命探求人生的真谛。
有一天,他去拜访名声响亮的石头希迁禅师。
庞蕴问:“禅师,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
石头禅师微笑地看着他,却不说话。
庞蕴以为石头禅师没有听清,他又要张口问。
不料,石头禅师突然伸出一只手,把他的嘴巴捂住。
庞蕴要问的话,被捂在嘴里。他一愣,正欲挣扎,此刻,心空上遮掩的浮云突然消失了,一片晴天。他明白了什么,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
石头禅师微笑着望着他。
庞蕴脸上绽放出更为灿烂的笑容。
看着眼前大名鼎鼎的马祖道一禅师,庞蕴回想起当年的这段往事。之前那片不知飘往何处的浮云,却又一次飘来。
心头的这片浮云,让他看到辽阔的青天。
他说:“弟子有一个问题,请禅师慈悲开示。”
道一禅师一脸微笑。
庞蕴从记忆里打捞出那个问题,“不与万法为侣的,是谁?”
道一禅师说:“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
庞蕴用心倾听下面的话。
“等你能一口吸尽了西江水,我就回答你。”
禅师的这句话,对庞蕴起了如何的影响,我们无从揣测。但是,据禅门灯录记载,他听了这句话,“顿领玄旨”,写了一首偈子: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告别马祖道一禅师,庞蕴回故里衡阳。
在路上,他听说某寺的座主是讲《金刚经》的大德高僧。庞蕴前往听经。
那天,座主讲到“无我相、无人相”时,庞蕴站起来,“请问大德,既然无我、无人,那么此时此刻,是谁在讲?是谁在听?”
座主思忖良久,无言以对。
庞蕴说:“我虽然是个俗人,但也大概知道一点儿。”
座主向他请教,“请您说说您的见解,可以吗?”
庞蕴微笑着说:“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
——这首偈子,大意是说:佛法讲无我相、无人相,是要打掉我执与分别。座主讲经说法,不如在生活中亲力亲为。金刚般若的本性人人具足,外在的纤尘无法染污。佛法的弘扬靠的是真正的行持,那些用嘴说、用耳听的,不过是假名安立的方便而已。
座主听了,对庞蕴甚为恭敬。
一路参行,回到故里。庞蕴和妻子商量之后,将父亲留给他的财富、家中所有的金银细软用船装了,泛舟到湘江江心,全部抛入水中。
他人看了觉得惋惜,问他:“庞居士,这么多的财富,丢了多可惜!用它做慈善,不是更好吗?”
庞蕴笑着说:“好是好。但好事不如无事。”
随即,他又说一首诗偈:“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从此,庞蕴一心隐修参禅。一家人的生活,靠儿子耕田、女儿编卖竹篱来维持。
一日,庞蕴在茅棚里打坐,心中有所体会,自言自语道:“难难难,挑担油麻树上摊!”
他妻子听后觉得好笑,随口应道:“易易易,如下眠床脚踏地!”
女儿灵照正在院里编竹篱,听了父母的对话,她应声答道:“也不难、也不易,百草头上祖师意。”
听了女儿的话,庞蕴赞许地笑了。他说:“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
冬天,药山禅师邀庞蕴到山中住几天。庞蕴乘兴而去。
某夜,药山禅师与庞蕴围着噼啪作响的炉火,交流修学禅法的心得时,忽然响起一阵响亮的敲门声。
药山禅师问:“山寺偏远,你说,来的是谁?”
庞蕴道:“敲门声如此响亮,当然是你的常客。”
不一会儿,药山禅师领着几个客人进来,他把庞蕴向来客作了介绍。
客人坐下来,交流修学佛法的体会。庞蕴用心地听着。
深夜前来的客人中,有位姓全的禅人在谈自己的禅修体会时,朝低眉不语的庞蕴看了几眼,他还提高了嗓门,脸上也有些自得之色。
庞蕴觉得,来人所议论的,属于“口头禅”,只是一些粗浅的知见,并没有真正契入禅的真谛。他想,谈玄说妙,哪里如静心禅坐?
药山禅师作为主人,不能冷落了这些常年护持寺院的访客。庞蕴则不再言语,他眯起眼睛,在一旁静心坐禅。
东方既白,天光放亮时,来客谈兴阑珊,打着哈欠,起身告辞。
那位全禅客看着闭目打坐的庞蕴,哈哈大笑,“老兄,我们谈了一夜,该当不会叨扰了你的清梦吧?”
庞蕴睁开眼睛,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看几位客人要走,庞蕴起身下床,陪药山禅师一起送客。
推开门,哇!不知何时起,天地间纷扬着一场大雪!远山,近树,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雪的清凉让人精神一振。全禅客随口喊道:“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站在全禅客身边的庞蕴,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问他:“不落别处,落在何处?”
说了一夜禅语的全禅客,竟然不知如何应答。
后来,庞蕴一家从衡阳搬到襄阳。庞蕴和女儿住在城西,庞婆和儿子住在城东。
光阴如水,不知不觉,许多年过去。
一天,庞蕴感觉到自己生命将尽,他对女儿说:“灵照,今天中午我要走了,到时你帮我看一下太阳,正午的时候告诉我。”
太阳快到头顶的时候,灵照放下手中的竹篱,跑进屋来,“爸爸,你快出去看看,今天中午竟然有日蚀。”
庞蕴一听,觉得有趣,起身出门去看。
可是,湛蓝的天空上,阳光灿烂,哪里有什么日蚀呢?此刻,他知道自己上了女儿的当。
他转身回到茅棚,看到女儿灵照坐在他平时坐禅的地方,一脸微笑,已然坐化。
他只得先帮女儿料理了后事。
过了几天,州官于頔前来拜访。两人在一起交流修习佛法的心得。
谈着谈着,庞蕴装作累了,要躺下来休息。他让于頔坐在自己的身边,他头枕着于頔的腿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好珍重。”
于頔听出这话中有告别的意味,又问他:“还有什么要叮嘱的吗?”
庞蕴说:“空华落影,阳焰翻波。哪有什么实体?”说完,他即寂灭。
庞蕴的妻子听到于頔差人送来的消息后,叹了口气,“这两人,怎么不跟我道个别呢?难道我那愚痴的女儿和那个傻老头一样,这般忍心待我?”
庞婆到田地里找到了正在锄地的儿子,告诉他庞蕴和灵照已经坐化。儿子停下锄头,应了一声,站着入灭了。
庞婆又叹了口气,“唉!原来这家人都这样啊!”
处理了儿子的后事,庞婆与乡邻道别,悄然离开了城东的家。乡邻们再也没见过她,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若受益,请赞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