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灶王爷重回人间,春节团聚,烟火相亲

文化   文化   2025-02-01 06:30   河北  
一年之中,与灶王爷相关的重要日子,有两个:一是腊月二十三,一是正月初四。
腊月二十三,民俗“过小年”,在这一天,灶王爷要上至天庭,到玉帝跟前做“述职报告”。家家户户为“贿赂”灶王爷,都买糖瓜供奉他,希望他只汇报这一家人在过去的一年里说过的好话、做过的好事,回避掉那些说过的坏话、做过的坏事。
糖瓜是怎样起到这么大作用的呢?
据说,灶王爷咀嚼糖瓜,牙齿被粘在一起。在天庭上,玉帝问起人间的事,他张不开嘴,能做的就只是不停点头,“嗯嗯啊啊”。
正月初四,灶王爷述职结束,从天上回来,继续督察人间。他的两个随从,手捧名为“善罐”、“恶罐”的罐子,继续记录这一家人在新一年里的善恶行为。到年终岁尾,灶王爷将这些记录整理好,再带到天上,交由玉帝裁断该人家来年的吉凶祸福。
在乡下厨间,灶王爷画像两侧,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为“一家之主”。灶王爷虽美其名曰“一家之主”,但他法力低微,在神仙谱中只是个小角色。
作家李浩在长篇小说《灶王传奇》中,借城隍对灶王的训诫这样写道:
“灶王,就是一项负责记录家庭发生、呈报给城隍和地府的公务差事,属于仙人中的差役,没什么法力;当然你可不能因此轻视你的工作,它意义重大,非常非常地重要,要知道对人间的赏罚和民情的了解,都要依据你们的提供!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这话你应当早就听过……”
作家李浩遇到灶王爷,一部融杂史、志怪、传奇于一体的《灶王传奇》问世了。人们惊奇地看到,灶王不仅是家家户户的“一家之主”,还是明朝“土木堡之变”的见证者。
说到明代,说到灶王爷,嘉靖年间的江西教书先生俞良臣与灶王爷的一段奇遇,也颇耐人寻味。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教书先生俞良臣,与诸友结社行善,“敬惜字纸、组织放生、戒邪淫、戒恶口”。然而,他七次参加科举而不中,家中儿女接连罹祸,妻子因痛哭过度双目失明,他潦倒终年,贫窘益甚。
俞良臣反省自己奉行善事,没有什么过错,为什么上天要给他这么多的惩罚呢?他百思难解,在腊月二十三那天,他写了黄纸文疏,在灶王爷像前诵读之后焚烧掉,请求灶王爷代为传达上天。
那一年的除夕夜,俞良臣听到有人敲他家院门。开门看到一位中年男子,他自称姓张。
老张站在门外,问道:“我路过这里,听到你在家里愁叹不已,是怎么回事啊?”
俞良臣说:“我想不通啊!我平素做了种种的善行,可老天爷为什么还惩罚我呢?”
老张说:“或许是你图的是虚名,做的是表面文章,所以求不到福报吧!”
俞良臣不解。
老张说:“先说敬惜字纸,你不过是把在路上遇到的捡起来焚掉,你的亲友用字纸糊窗包物,你劝阻过吗?”
“再说放生,你每月参与放生,只是跟着别人做,别人不做,你做过吗?这哪里是出自真心?”
“你虽没有邪淫,但凡见到漂亮女子,你总是看不够,心里想入非非。不是你戒邪淫啊,只是你没有机会去做而已。”
“与朋友谈笑,你总是言语刻薄,这是真正的戒恶口吗?”
俞良臣听了,顿时哑口无言。他才明白,自以为是好人,自认为做好事,不过是自以为是,与解脱的实相其实违离。
这时,只见老张径直往他家堂屋走去,俞良臣紧随其后,刚到灶间,老张忽然不见。
俞良臣幡然醒悟,这位老张乃灶王爷示现,是专程来度化他的。
俞良臣在家中供奉的观音菩萨像前深自忏悔。次日,大年初一,他发愿从此“自净其意”,改名俞净意,之后切实管理自己的举心动念,并且以不图报的心态去行善。
三年之后,俞净意的命运彻底改变。
灶王爷虽是神仙中的差役、一个小角色,他却有多重的身份:既是人间烟火的管理者,又是受玉皇大帝差遣、派驻家家户户、监察善恶的天使,还是能够传达民意、上报下达的神仙。
灶王爷监察人间善恶,其实是为了早日满足世人迎祥纳福的祈愿和对善的追求。
民间崇信灶王爷,源于人们对火的崇拜,可谓历史久远。在商朝的祭祀体系中,灶神属于“五祀”之一,与“户神、土神、门神、行神”同受敬仰。
在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中,灶火具有独特的神圣性。因为灶火不同于野火,体现了人类对火的控制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春节团聚,烟火相亲,家家户户,灶火燃亮,燃起的是人类的文明之光,照亮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然,燃起的灶火,满足的只是人类的物质生活。
佛陀说,应以烦恼为薪柴,燃起智慧的火焰。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人应该拥有更上一层的精神生活——心灵的觉醒、自由及解脱。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后受益,请赞1.0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