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调柔身心,曲直向前

文化   2025-01-01 06:30   河北  

一提到“蛇”,人们多少会有些心理阴影。

蛇是冷血动物,喜欢躲在阴暗处,迷蒙着眼,随时准备攻击他者。蛇分有毒、无毒两种,无毒的会吓人一跳,有毒的可能会致人于死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代表强大、高贵、权力、吉祥;蛇,代表阴冷、狡猾、狠毒。在西方传说中,蛇代表邪恶,夏娃就是被它诱惑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连累亚当一同被逐出了伊甸园。

古人把龙、蛇列入“十二生肖”,体现了民族文化心理构成的复杂与矛盾,这当中,既有对吉祥的渴望与接纳,也有对危险的警省与防犯。

佛教有幅著名的绘画“六道轮回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作家莫言在承德旅游时,在寺院中看到“六道轮回图”后深受启发,创作了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进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六道轮回图”中央,小圆圈里有三种动物,分别是:鸽子、蛇、与猪。

这三种动物,代表着佛陀指出的,,是人性中的贪、嗔、痴“三毒”。在动物界,鸽子因交配最为频繁,被视为贪欲的代表;蛇易怒、具有攻击性,象征着瞋恨;猪喜欢吃、喜欢睡,作为愚痴的代表,象征着无知、愚昧。

贪、嗔、痴,是有情众生的三种根本烦恼。只要心中燃烧着贪、嗔、痴的火焰,众生就会在六道中轮回不息。

世间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具体到蛇,也要一分为二地看。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许多神明,如女娲、伏羲等,是人身蛇尾的。因此,蛇也被视为原始部落的图腾之一。

印度瑜伽讲,人体有“七轮三脉”,在最下面的海底轮(人类的脊椎骨尾端),盘踞着一条沉睡的蛇,名字叫“昆达里尼”。它代表着欲望、性欲、贪念、我执、冲动、原动力等。修习禅定,身体的热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能够把这条蛇唤醒,它从海底轮渐次穿越到顶轮时,人就能体会到“天人合一”的瑜伽境界。

佛教提倡“悲智双运”,要求修行者同时具足智慧与慈悲,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慈悲是一块用来蒙蔽眼睛的布;没有慈悲,智慧是一条没有亮出毒牙的蛇”。

十二年前,星云大师为蛇年到来书写的迎春福帖为“曲直向前”。这四个字,既形象概括了蛇向前爬行的姿态,也提醒人们,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笔直如线的。

蛇的身体柔软,爬行的动作柔顺、灵巧。汉字中的“柔”,最初的字形,就是一条蛇盘绕在树干上。人如果能调柔身心,曲直向前,就能减少很多烦恼。

怎样让善于曲直向前的蛇自然变直呢?《楞伽师资记》中,有“蛇入筒改曲”之说。说让蛇爬进竹筒,原本弯曲的蛇就会自然变直。这一比喻,提醒禅修者只要其心端直,就能灵活无碍获得圆融的智慧。

佛陀在讲法中,也借制伏毒蛇为例,提醒禅修的比丘,如果没有不遵循观智的次第,漫谈空理,放恣五欲,将受极苦,徒自疲劳。要制伏毒蛇,先要用叉杖压住蛇头,再以手捉拿其颈;如果不依照这个次序,随便伸手捉住蛇身,就会被蛇反咬一口,中毒身亡。

禅门有“龙蛇易辨,衲子难瞒”的说法。怎么个易辨,怎么个难瞒呢?“归宗斩蛇”的公案,就是一道现成的测试题。

有位学僧到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座下参学。智常禅师带领僧众出坡锄草时,草丛中窜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一锄两断。

学僧看后,不屑地说:“我以为禅师道风慈悲呢,怎么你这么粗鲁啊!”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问:“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又重复方才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说:“你这样做,叫人无法理解!”

智常禅师问他:“且不论粗细,请问你什么时候见我斩蛇?”

学僧果断地说:“刚才!”

智常禅师反问他:“你刚才不看好自己的心,看我斩蛇做什么?”

学僧听了,心头有所省悟。

这位学僧有所悟了,我们呢?眼睛是不是被这个故事瞒住了?

如果心中还有困惑,不妨再读下面这段故事。

写《因为你,我在这里》(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五台卷”)时,读《五台山志》,读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八个字,颇为惊诧,菩萨圣地,怎么会这样?

想到朝台期间,一天黄昏时分,我与崇释师兄在台怀镇街散步,见到一家商铺外,灯光闪亮,一僧一俗正在对弈。

我平素喜欢下象棋,因此愿意凑个热闹,驻足旁观。

那僧黑瘦,戴了副近视镜,镜片上有不少灰尘。他全神贯注地盯着棋局思考着,这时,他从香袋里掏出一盒香烟,从中抽出一根,用打火机啪地点燃,放在唇边,深吸一口。

崇释师兄拉了我一下,示意我们离开。我想看完这局棋,对他说:“等会儿。”他不等我,兀自向前走去。

我只好转身离开,拔脚追上他。

崇释说:“那人抽烟,能是正经出家人吗?”

我说:“南传佛教地区,为破除瘴雾,是允许僧人吸烟。”

崇释说:“这里又不是南传佛教地区。”

我说:“万一那位僧人是文殊菩萨示现,来破我们的执著呢?”

崇释听了哈哈大笑。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后受益,请赞1.0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