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慈悲

文化   2025-01-09 06:30   河北  

果纬法师说:老和尚们的慈悲是不一样的。

还是个少年时,母亲就经常带着他去柏林禅寺。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净慧长老座下皈依了三宝,法号“明惟”。

小学毕业那年,他想跟随长老出家。长老摇了摇头,“小小年纪,不要急着出家,先去好好读书。”

心有所求,未能满愿,不免落寞。

母亲说:“咱们去南宫普彤寺找弘川长老。弘川长老跟净慧长老法谊深,请他老人家出面替你求,肯定行。”

没承想,弘川长老一听就笑了,“让我去跟净慧长老说,不是多此一举吗?既然想出家,就跟着我出家好了。”

弘川长老干脆利索,当天就把他剃度了,法号“果纬”。

说来也巧,他剃度那天,净慧长老来到了普彤寺。在弘川长老的丈室,净慧长老注视着眼前的小沙弥,好奇地问:“怎么看着有些眼熟?”

弘川长老笑着说:“他找你出家你没收,我就给他剃度啦。”

出家为僧几年后,果纬法师发现光会敲打念唱、做早晚课诵不行,佛教经典博大精深,小学文化明显不够用。

此时此刻,他深深体会到,净慧长老当年劝他“小小年纪,不要急着出家,先去好好读书”,是多么慈悲;而弘川长老愿意满他的愿,为他剃度,允他童真入道,是多么慈悲。

说到这不一样的慈悲,果纬法师说:“我是净老的皈依弟子,是弘老的剃度弟子,今生能亲近这两位大德,能给他们当徒弟,是我的福报。”

果纬法师求知若渴,发愿重新读书。1997年,他去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求学未果,住念佛堂学丛林规矩、净土行仪,研读《印光老和尚文钞》。1999年,去广东潮州开元寺,就读于岭东佛学院;2004年,作为河北省委统战部遴选的五大宗教青年教职人员之一,在河北师大宗教大专班脱产学习两年;后来,又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进修,系统学习了佛教文化方向的研究生课程。

法师说:“就我的亲身经历而言,佛菩萨的慈悲是真实不虚的。就说有求必应吧,你需要什么,佛菩萨都知道,不一定按你想的方式来满足你,但是会换个方式来回应,圆满你的所求。”

后来,法师应缘在蠡县乡间一座小庙弘法,住了五年;再后来,他应请来到井陉罗钵古寺,一住十年。

初到罗钵寺,果纬法师在一通石碑的碑额上,看到了“亘古常昭”四字,心中一动,进而坚定了他在这里住下来的信心。

这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净慧长老没有给我剃度,但我是他老人家的法子。2010年,我跑到邢台玉泉寺求法,长老慈悲,让我接了临济正宗的法脉,赐法名‘常昭’。我有一方印:‘明惟常昭’,就是纪念长老授皈依、传法之恩。”

有人说,佛门故事多。不止于人,具体到寺院,也不例外。

据说罗钵古寺建寺于南北朝时期。一日,在西安译经的鸠摩罗什大师在禅定中神游神州,见太行群山中有处山梁风水极佳,堪作道场,随手将饭钵倒扣于此。大师示寂前,叮嘱弟子:“前往东方,找我覆钵处,开辟道场。”

如今寺中的药师殿内,供有一尊鸠摩罗什大师覆钵造像,钵盂口下,一朵祥云袅袅升起,云头高处的殿堂,即传说中的罗钵古寺。

罗钵古寺的创建,缘起鸠摩罗什大师的慈悲。

作为山间清修道场,罗钵寺远离市廛,常住僧人不多。历史上,曾因饥荒、战乱,僧人星散,寺院圮废。

明朝成化年间,净山禅师云游至此,发愿重建道场。时逢天旱,周边村落的人吃水成为难题,净山禅师一跺脚,顺手把锡杖往地上一顿,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在龙天护法的加持下,干涸的山地间涌出一脉甘泉,人称“龙泉井”。

果纬法师说:“如今寺前一块巨石上,还保留着净山祖师一跺脚时留下的脚印呢。”

自那时起,罗钵古寺又多了个名字:龙泉寺。

龙泉井至今犹存,为常住僧众的饮用水源。这口井,见证了净山禅师的慈悲。果纬法师住持罗钵寺后,募缘增建了井栏、井台、井盖,把这口古井保护起来。

腊八那天,果纬法师邀我去寺院喝粥。我们一行三人,前往随喜。听法师介绍,寺院在市区设了四个施粥点,当天上午施粥数千份。

天近中午,负责各粥点的善友们回到寺院,在大茶室中坐定。果纬法师开示道:“腊八施粥,是佛教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体现。”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汉传佛教形成了一些特有的风俗。比如,南传佛教地区把佛陀的出生、成道、涅槃统一为一天,称之“卫塞节”,为每年五月的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左右)。而作为中国化的大乘佛教,汉传佛教纪念佛陀的一生,有四个节日:佛陀诞生是四月初八,佛陀出家是二月初八,佛陀成道在腊月初八,佛陀涅槃在二月十五。汉传佛教的这些节日,都是根据史料中的记载而确定的。

对南传佛教的“卫塞节”,当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职务的赵朴初老居士慈悲地提议:汉传佛教地区也要过“卫塞节”,我们把这一天称作“佛吉祥日”。

法师说:“腊八这天,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在这一天施粥,是纪念佛陀成道,也是感恩佛陀成道,让后世的佛弟子有了解脱的机会。通过施粥的方式,与社会大众结缘,也是一种慈悲……”

来罗钵寺前,我查阅资料,了解到2006年罗钵寺批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2013年,更名为“宝林寺”。

方才,听果纬法师讲开示,看着在座的善信们认真倾听的样子,我想到了《坛经》开头所说的“时,大师至宝林……”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后受益,请赞1.0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