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
J. M. (2024). Cities in the sky: The quest to build the world's tallest
skyscrapers. Scribner.Sources:https://www.simonandschuster.com/books/Cities-in-the-Sky/Jason-M-Barr/9781982174217https://buildingtheskyline.org/cities-in-the-sky/摩天大楼构成了城市醒目的天际线,成为城市形象和特质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人类不断向上触摸天际的野心与梦想。21世纪,尽管建造摩天大楼依然存在争议,不过摩天大楼数量越来越多,高度越来越高。21世纪头20年建造的摩天大楼数量几乎是整个20世纪的七倍。帝国大厦在1931年完工时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将这个纪录保持了四十年,如今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兴建摩天大楼热潮中,帝国大厦按高度排名第53位。哈利法塔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其高度为帝国大厦的两倍,高达 828 米(二分之一英里)。为什么要建造摩天大楼?摩天大楼是如何建成的?摩天大楼如何改变了城市天际线,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与休闲?摩天大楼将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城市?杰森·巴尔《天空之城:竞逐建造世界最高摩天大楼》(Cities in the sky: The quest to build the world’s tallest
skyscrapers)试图回答上述问题。本书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讲述摩天大楼的建造历史和地理扩展,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欧亚大陆,从19世纪末的芝加哥开始,再到20世纪的纽约,21世纪的伦敦、香港、中国大陆城市和阿拉伯半岛。第三部分采用全球视野,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脉络下分析摩天大楼的价值、负面影响和争议,并展望摩天大楼与城市未来。是什么驱动了全球对摩天大楼和城市天际线的追求?本书认为,答案很简单:人类想要且需要摩天大楼。全球贸易与城市化网络催生了摩天大楼。摩天大楼与城市相互依存。城市是人类及其支持机构的大型密集聚集地。“大都市(metropoli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母城”。如果城市作为母亲要成功,它需要为其子女提供巢穴和空间。摩天大楼是一种能让人类物种繁荣的家园。摩天大楼通过在空中创造土地来解决地理问题。自19世纪末以来,芝加哥建于1885年的家庭保险大厦被视为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建筑师威廉·勒巴龙·詹尼被誉为其发明者。但真相是:詹尼并没有发明摩天大楼,而家庭保险大厦也不是第一座摩天大楼。在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之前,“摩天大楼”一词已经用于描述建筑物很久了。例如,1883年2月25日的《芝加哥论坛报》在其“纽约闲谈”栏目中报道了“高层建筑热”,其中讨论了纽约的 “摩天大楼”,提到该市的《论坛报大楼》(1875年,9层)和西联大楼(1875年,10层)。在指代建筑物之前,这个词几乎可以指代任何高大的东西,包括大马、帆船桅杆、棒球中的高飞球以及女士们装饰华丽的帽子。古代城市最高建筑很少超过五层。教堂尖顶或钟楼则是例外。13世纪巴黎圣母院尖顶高达78米,而大本钟1859年完工,高达96米。但在居住和工作中,很少有人愿意爬超过五层楼的高度,顶层的空间价值最低。电梯的出现以及其他创新颠覆了高层租赁的盈利能力。结果,开发商有了建造更高楼层的动机,从1870年代初开始在纽约以及美国其他大城市纷纷建造更高的建筑。这一增长犹如2007年iPhone的推出般具有革命性。芝加哥第一座达到10层的办公大楼是1882年完工的蒙托克大厦。在1885年,家庭保险大厦完工时,当年至少还有三座其他完工建筑的高度为9层或更高。不过,作者之所以不认同家庭保险大厦是第一座摩天大楼,不在于其高度,而在于其结构要素没有达到摩天大楼的要求。1890年之后,现代“真正的”摩天大楼是一种相对较高的建筑,包含四个关键组成部分。首先,它需要全钢框架,由柱、梁和大梁组成。其次,这些钢构件必须铆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钢格构。第三,结构需要额外的钢材专门用于抗风(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抗震)。最后,外墙本身只是幕墙,它不承担任何结构功能,主要作用是防风雨、允许光线进入以及为观者提供悦目的建筑景观。这种真正的摩天大楼,最终突破了高度的限制,使得建筑可以在安全、舒适和盈利的情况下建得越来越高。欲发挥摩天大楼作用,它们必须满足一系列需求。首先,它们必须防火、防风、防倒塌。其次,它们必须宜居——需要舒适内部空间并具备现代化便利设施。最后,它们必须充分展示我们的愿望和我们希望对外界传达的信息,因为它们有助于定义我们的身份。20世纪开始,每个城市都必须决定自身摩天大楼的命运:接受、规范或拒绝。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摩天大楼的实验室,每个城市就像一个实验台,进行着各自独特的实验,并对世界其他城市摩天大楼建设具有示范意义,如下以帝国大厦为例。
帝国大厦最初的设计并不包含如今几乎成了摩天大楼标配的观景台。1929年8月帝国大厦最初的设计图纸仅仅规划了一座高耸(高1000英尺,305米,80层)但朴实无华的办公楼。几个月后,开发商购买了隔壁的一块地,可以在不违反城市建筑法规的情况下增加五层高度,不仅借此超过当时正在建造的克莱斯勒大厦(319米),开发商甚至更进一步,设计添加了一个61米的飞艇系留柱。
1930年帝国大厦设计示意图,假想一艘飞船停泊在帝国大厦顶部
很快,随着飞艇测试的失败,飞艇系留柱的设计化为泡影,但却意外地成为一个转机,改为设计一个1050英尺(320米)高的观景台。帝国大厦以创纪录的十八个月时间建成。而当它完工时,大萧条已经如火如荼。观景台不仅吸引了数百万游客,还在大萧条期间为业主保住了大厦。第一年运营就带来了近80万美元的收入,而办公楼则带来100万美元收入。尽管帝国大厦在大萧条期间艰难起步,但九十年后,它不仅广受喜爱,而且成为一棵摇钱树,按通胀调整之后的市场价值平均每年增长5%。曾被笑话为“空置大厦”的帝国大厦,成了纽约的骄傲和利润之源。帝国大厦的标志性外形也成为美国企业家精神和工程技术实力的全球象征。帝国大厦作为奋斗者之城的终极象征,其他城市也试图建造自身版本的帝国大厦,如上海中心、哈利法塔或台北101,来模仿其魔力。没什么比拥有世界上最高建筑更能宣示“我们已经在全球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了。自1900年以来,每年完工的最高建筑的高度平均每年增长1.2%,而自1980年以来,随着亚洲国家的竞争,这一增长率上升到1.8%。在1900年代初,典型的摩天大楼高度约为100米。到1960年代,这一数字翻了一番,而2015年, 457米并不罕见。在未来某个时点,1公里的建筑将变得普通,最终一英里高的建筑可能会出现。尚未完工的原因与技术或成本无关,而是与政治动荡有关。全球有超过44,000座高度达到100米或更高的摩天大楼;其中50%高度在120米或以下,90%低于170米。超过300米的摩天大楼仅占全球高楼的0.07%。聚焦2010-2019年十年期间,我们可以了解摩天大楼崛起之地。仅在中国大陆就建造了近一半的摩天大楼,前五名还包括韩国(11%)、马来西亚(7%)、阿联酋(4%)和美国(3%)。总的来说,亚洲在此期间建造了全球90%的摩天大楼。全球最高的10座摩天大楼有9座在亚洲,其中5座在中国大陆。20世纪末、21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经历“摩天大楼热”。自1990年以来,几乎每年中国建造的摩天大楼数量都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全球最高的100座建筑中,近一半位于中国大陆。美国有2,949座高度为100米或更高的建筑。中国摩天大楼超过13,540座。按人均计算,中国每十亿人拥有9,681座摩天大楼,而美国则有8,936座。这一对比之所以鲜明,直到1980年,中国几乎没有摩天大楼,而美国则领先了一个世纪。城市人口和GDP是预测城市摩天大楼数量和高度的两个最重要因素,经济成为其根本驱动力。全球各城市最高建筑的高度与城市第二高建筑的高度有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我们面临一个奇怪的悖论。我们坚信高层生活对我们有害,但全球各地的城市中心却不断向上建设。本书的核心观点认为,摩天大楼存在归因于城市经济学:当对某些位置的需求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时,摩天大楼就会拔地而起。摩天大楼是一个缩小地理空间的机器。然而,摩天大楼也有不少负面影响。媒体经常报道摩天大楼失控的事件,批评者抱怨它们的规模和环境影响,而邻避(NIMBY,Not In My Back Yard)人群则尽其所能将其挡在社区之外。摩天大楼在经济上有意义,但在心理上和社会上呢?它们让我们感到快乐吗?我们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1.“从远处天际线就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性格与特质,但这些高楼可不仅仅是给城市打广告而已。它们还展示了人们对城市未来的信念,并在他人心中激起了类似的信念。”
— 舒尔茨和西蒙斯(Earle Shultz and Walter Simmons)《空中办公室》(Offices in the Sky)
2.“后来,罗伯特·莱恩医生坐在阳台上嚼着狗肉,回想过去三个月里发生在这幢巨型公寓楼中的件件奇事。如今一切都已回归了常态。想当初,却也并未显露出苗头或是节点,众人的生活就已显而易见地步向了越发险恶的境地,这颇令莱恩诧异。这幢大厦拥有四十个楼层、上千间寓所,那些建在半天高的超市、泳池、银行和小学,还未报废却已无人光顾,以此,摩天楼为暴行和冲突提供了百般充裕的条件。”——J·G·巴拉德《摩天楼》,上海人民出版社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