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语录
咨询师水平低听只能来访者故事,咨询师水平高会观察来访者语言现象或非语言现象。
小明微学大,我们今天继续讲行为遗传学。上讲给大家讲了一个引子,这讲我们就要开始给大家揭开遗传学给我们揭露的,我们到底能做什么的真相。
基因研究的残酷真相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人们通过大量的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以及没有任何基因、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被领养者的各种各样的案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证据。
而且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研究,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包括英国在二战之后还经历了更大范围内的,甚至是持续五十年对很多数量的孩子进行的基因的研究。
这些残酷的真相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排除遗传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因素就只剩下两个了,就是家庭和家庭外,家庭外主要是指学校等等。
这个研究结果发现,不仅是心理健康,也包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其他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就是从性格到心智到能力,至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不存在遗传因素的心理特征。
假如说所有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心理特征都排除在外,只谈纯粹的环境因素,那么家庭也就是所谓大家最喜欢谈的原生家庭或者是学校等等这些我们都认为比较重要的环境因素,对人类的影响比例占多大呢?5%。
大家听到这个数据是不是很可怕?听到数据之后是不是感到很无助,很无奈,感到做了那么多其实没啥用。
但是,有一些影响因素,它有遗传的作用,而环境对它会起到一个加分或者减分的作用,这样加起来之后,比例当然会大于5%。
那么具体是多少,我们会在学习过程中和大家具体一点点的来研究这一切,让大家彻底的搞清楚大家一直以来特别喜欢从自媒体上学到的各种各样的那些爽文、网文,那些心理网红给你传播的原生家庭的结论,到底科不科学,靠不靠谱。
遗传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稳定性
一个孩子无论是在家庭中受到的影响还是在家庭以外,也就是学校等等的影响,都有一个遗传的倾向性。
而家庭因素或者学校教育只能是对这种遗传的倾向性进行选择或者是修改。
更可怕的是,家庭对人的影响作用还不持久。这些影响因素可能在一个人一生的某一些时刻会起到作用,可能会导致我们的人生轨迹在一条直线方向上出现一些起伏,但是一个人最终仍然会回到自己与遗传有关的轨迹上。
也就是说,遗传对人的影响是稳定持久的,而非遗传对人的影响是不稳定的,也是不持久的。
我们以心理疾病为例,从遗传角度来预测,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等到一个病人出现了症状,再去研究他的大脑扫描,或引用他的曾经经历过哪一些所谓的心理创伤来对他进行诊断。
如果使用DNA的预测因子来预测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可能在他一生中会出现的各种心理疾病,有助于我们提前预测这个人会得什么疾病,并且在这些问题产生难以修复的损害之前就可以进行一些预防。
我曾经经历过一个来访者,他在初中的时候找我来做心理咨询,当时医院给他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
我给他起到作用只是一个辅助性疗法,因为我知道像这么小的孩子得精神分裂症,一般来说都是遗传作用,而不大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虽然他的父亲是一个巨富,他的家庭环境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也有可能父母忙于做生意,或者母亲也忙于做生意,或者是父母的性格等等,对孩子照顾不周。
但这些影响因素想把一个孩子变成精神分裂症那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
所以对这个孩子,我使用的只是一些保守疗法,也就是增强他的心理素质,教会他使用一些艺术的方法来缓解和宣泄自己的情绪。
因为作为基因对人的稳定影响,这种心理疾病我们把它叫做内源式的心理疾病,就像抑郁症一样。
有些人的抑郁症是内源式的,有的抑郁症是外源式的,可能是因为某些外界因素,外界的压力或者是外界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导致他的低落失落、社会退缩、社会回避,导致他的抑郁。
但是内源式的抑郁,不管生活中有没有诱发因素,他都会稳定的让自己处于一种低落的情绪中。
那么像这个孩子,我当时对他的判断就是他应该是个内源式的,外界环境对他的症状就是加法或减法,其实影响并不太大。
当时我就记得他的父母,因为了解到这个孩子有精神分裂之后,决定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当时看起来都很好,没什么问题。
然后这个案例我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教会他学会一些艺术的缓解自己情绪的方法之后,这个咨询就没有再继续做下去了。
因为我们不可能根本上的疗愈他,因为这个孩子肯定是要终生服药的。
又过了若干年,我再一次听到了这个富翁的事情的时候,是有人告诉我说他生了第二个孩子,一直都很健康,到了初中的时候突然得了精神分裂症。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不能再去想象他的父母用某一种大家能够假设的方式,比如摧残的方式,虐待的方式,或者是一种什么重大的心理危机的方式,让这两个孩子都得了精神分裂症,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其实更可能的因素还是遗传稳定的在两个孩子身上都起了作用。
遗传因素对人的稳定的影响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得了这种重性的精神疾病,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他家庭成员的情况。
如果他的家庭成员有人也是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比如说20岁之前就有过重性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这个孩子一般也会在这个年龄阶段会产生类似的疾病,连发病的年龄都很类似。
我们每个人和自己的父母以及与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遗传基因上是有50%的相似性的,但是也意味着我们与他们也有50%的不同。
所以说,这就可能导致有一些人的父母可能有心理疾病,他就有50%概率不会得父母同样的心理疾病,但是他也可能存在的一些易感的因子。
这个易感因子导致他可能在人际关系上或处理压力的能力比别人显得更脆弱,心理素质水平可能更低。
这就让我想到我接触的另外一个案例,一个父亲带他的孩子高三的时候来找我做心理咨询,他的孩子心理素质很差,承受压力能力很差,有点压力就感到承受不了,还有一些症状。
首先我要排除一下他们家里的遗传因子,我就问他,你们家里有没有哪个直系亲属,也在这个孩子接近的年龄中有过一些重性的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
他的父亲回忆一下告诉我说,这个孩子的姑姑,也是在类似的年龄,因为某一件事情而导致自杀。
那么我们现在很难推断这个事情是心理疾病导致的,还是某一个事情引发的,但是也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素质可能是有些易感的遗传因子的。
根据遗传因素帮助孩子更靠谱
那么从这一讲,我们就开始深入的给大家剥开血淋淋的现实,当然我们首先剥开的是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剥开之后,我们还会后面再给大家探讨一个人从性格到学习能力、心智表现,甚至包括某一些价值观都在遗传上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它的比例都是怎么样分配的。
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知道在心理咨询中,在儿童教育中我们能做些什么,以及我们可以提前做些什么。
而且要按照遗传的易感因子来安排我们的心理学对孩子的帮助,只有这样做你才是靠谱的。
如果轻易地把一个人的问题归结为根本就不存在的所谓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那么我们从一开始的归因可能就是错误的。
如果一开始归因是错误的,这样的心理咨询怎么可能对来访者有真正的帮助呢?
作者:赵小明
文字整理:邢娟
图文编辑:段艳梅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
邢老师:kalleyxing1272
免费听小明老师系列微课
小明语录 ~
来访者在咨询中不会随便提到一个别人,来访者提到的别人都和自己有关,甚至有时候直接说的就是自己。
小明老师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心理科学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全景的儿童心理发育的图谱,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育的特征,针对性的给儿童提供健康的心理发育环境。
针对当前第二代儿童教育中的各位家长面对的各种儿童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以第三代儿童教育理念,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心理学解决方法和途径。
《秒睡随时随地睡的幸福方法》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心理安全员》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100》
《随时随地睡》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marvellous
推 荐 阅 读
作为咨询师,你知道你的心理学流派治愈因子是什么吗?
为什么孩子更容易对母亲发脾气?
孩子竟然敢打骂父母?原来因为他是被这种感觉驱使
做到这四点,父母就不会失去对孩子的影响力
点“阅读原文”
听小明老师微课《行为遗传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