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语录
一个人有没有超我?他做完坏事内不内疚是重要标准。
小明微学大,我们今天继续讲行为遗传学10。
学员疑问
有学员提问,我反复强调人的先天决定性,现代科学研究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主要就是由基因和社会环境来决定的。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家长们似乎就没有什么可改变的了。
很多假冒伪劣的心理咨询师就喜欢把问题引向来访者的原生家庭和他父母造成一切的原因。
这种引向会导致一种强烈的无力感的一种内归因。
你不可能去改变父母,事实上你也改变不了父母,即使你要改变父母,也得通过像弗洛伊德所说的精神分析的方式去改变你小时候(3岁或者5岁的时候)印刻在你心里面的那个父母形象,而不是改变你现在外面的父母。
这样就造成很多家长会觉得,我给我孩子进行子女教育似乎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因为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或者有一部分是由家庭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可能会觉得,一方面自己的基因不行,另外一方面家庭以外的因素他又控制不了,那么他能做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把这些问题给大家都梳理一下。
什么是性格
行为遗传学讲到,不管是任何一种心理要素都有遗传因素在里面,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心理要素是没有遗传参与在其中的。
说到这点,我们首先就要和家长们搞清楚,你教育小孩,到底想给小孩带来什么?或者说你到底想改变孩子的是什么?你的对象、你的目标是什么?
有的家长说,我改变孩子,是想要改变孩子的性格。
咱们就先来谈谈性格。
性格是什么?你别看中国一大堆人说自己是心理咨询师,是搞心理咨询的,但你问他什么是性格,他是说不出来的。
很多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你问他人格是什么,他也最多能给你说出下面的话,就是“人格比较稳定,不容易被改变”。
这也算是他从科学心理学里面得到的一个重要的启发吧。
但是到底什么是人格、性格,这些词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一般而言,大家要知道的就是在专业的心理学教材里面,一般不太谈“性格”这个词,一般谈的就是“人格”这个词。
它通过确定一个词的概念,比如说我们就确定“人格”这个词的概念,对这个词进行比如统计学的各种各样的分析研究,词是不会随便乱用的。
而我们大众一般就会说“性格”,但是如果你去搞科学研究,你也可以把人格和性格混在一起用。
心理学教科书里,人格首先具有先天的遗传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我们大众所说的性格具有先天遗传性是一样的。
中国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看来中国古人也认为性格是很难改变的。
你想教育孩子的,或者你想改变孩子的,是什么?是性格吗?如果是性格,那你可改变的余地真的很小。
到底什么是性格?
我们与人打交道,是不是都有一种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方法?
这种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其实就是人内在的性格在外面和人打交道的时候的一种沟通方式。
所以从外面来看,我们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那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因为他们与人打交道的方式不一样。
生理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但是当我们谈到性格,首先要谈一谈性格的生理基础,也就是性格由生理所组成的这一部分,再去谈性格的社会学因素。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人的性格就是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内分泌的方式。
什么叫内分泌?比如说,这个人的激素分泌的方式,他有一点生气,血压就会达到180,或者说他稍微遇到一点点应激的事情就会脸红脖子粗……这些都属于性格的生理学的部分。
性格的生理学这部分,是我们每个人独特的内分泌的方式组成的。
这种内分泌的方式每个人都不一样,因为我们内分泌系统有很多很多激素类型,每个人分泌的激素类型不一样,分泌的激素的类型的量也不一样,这个是我们的一个生理基础。
所以有一些人就会有易怒的性格;有一些人就会有高血压的性格,就是因为稍微有一点事情刺激他,他马上就开始血压升高,就可能造成脑溢血;有一些人就会有心脏病的性格;有一些人就会有冠心病的性格,他的内分泌的系统模型就是这样的。
人类学定义性格,就是人的内分泌系统的一种荷尔蒙的组织方式。
这个说法其实比较接近于弗洛伊德的定义。
不同力比多类型的性格
弗洛伊德在说到人的性格、人格的时候,用的是力比多的投注方式。
有些人的力比多是黏着的,黏黏乎乎的,粘上一个事情,又甩不掉。
意思就是一旦他把力比多投注到一件事情上面,就不轻易转移,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人有点黏黏乎乎的。
喜欢一个人,人家不喜欢他,他就黏上别人了,这就属于力比多有问题。
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格的特征背后是生理学的标准,因为力比多是一个激素,所以它是一个生理学的激素不转移的特点。
还有的人的力比多投注的方式是偏执型的,就是看问题总是看一边,只看黑不看白,或者只看A面不看B面,这样的人就很偏执。
我们在生活中,就会发现有些人说话做事都很偏执。
比如“中国99%的人都是巨婴”,这就属于力比多投注的类型是偏执型的,这也说明这个人的性格在生理上就是这样的模型。
还有的人的力比多是分裂的,分裂的就是非黑即白,非东即西,他是两个极端。
他和偏执的区别在于,偏执只有一个极端,他是两个极端在跳跃,所以他其实就很像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那种力比多投注的类型,他缺乏中国文化里面的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讲的就是你不要偏激,中庸就好,而西方说的是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这和中国文化就不一样。
中国文化指的是水满则溢,你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含蓄内敛的。
实际上,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中国的文化并不鼓励你的性格的这种力比多的投注类型呈现出一种极端和偏执的状态。
还有些人的性格,先天是内源型的抑郁质,很容易抑郁,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
他的力比多投注类型,总是在投注向失去的地方,总是会为失去的东西而感到悲伤惋惜。
当然,这种人写小说、搞艺术就很有那种艺术的气质,因为他有悲剧的色彩。
当然这种悲剧的色彩跟抑郁质就会使得他的情绪容易闷闷不乐,容易消极负面一些。
中国文化如何看待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谈一下中国文化里面讲究什么。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辩证看问题,因为周易讲的就是辩证。
周易的八卦图就是辩证的,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白到达顶点之后就会转向黑,黑到达顶点之后又转向白,否极泰来。
《易经》里面所讲的就是“潜龙勿用,亢龙有悔”,说的都是阴阳转换之道。
阴阳转换之道从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上来说,是一种非分裂状的,辩证看问题的方式。
这种辩证看问题的方式在西方的思维里面不太鼓励,因为西方的思维产生了科学的基础,之后就不讲究辩证,非要把一件事情走向极致,研究向极致,喜欢把一件事情分得很细,但是辩证看问题对科学研究就有一定的问题。
辩证看问题就使得我们在语言中会有比较含混,比如半斤八两,不要求很精确,困为它认为事物是变化的,事物的变化才是不变的,所以它是动态看问题的,不会静止看问题。
正是因为中国人是用辩证、动态看问题,所以中国人看问题用这种辩证思维又特别讲究时机。
换句话说,在中国人眼里,没有绝对坏的事情,也没有绝对好的事情,讲究的是一个事情在什么时候的时机问题。
就好比说,很多西方人的思维是一元的思维,因为西方的宗教是一元宗教。
一元宗教就有一种排他性,你要和我相同的是基督教或者天主教,要不然你就是另外的、和我不一样的异己,是异教徒,就会和异教徒之间有很多冲突。
所以,西方的人文精神里面,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冲突文化,而中国人讲究的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没有谁是绝对黑绝对白。
所以中国人为人处事像打太极保持一个张力,又保持一个人和人之间的那种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的关系,保持一种空间,这也导致了在说话的时候要留三分余地。
说话做事都要留三分余地,整个和西方的思维方式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他会说“我们对孩子管好还是不管好,我们对孩子到底是要鼓励他自我还是要鼓励他不要自我”,他总是用这种“非黑即白”的方式问问题。
问出这个问题来,就已经说明了你受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一元的思维方式影响太深了。
因为在中国文化里面,我们不会去问,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是教育他更多好,还是对他放纵更好?
我们对孩子是应该严加管教更好,还是应该让孩子放飞自我更好?
你只要说出这样的问题,就说明你根本就没有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
就是不要驻于两端。中国文化讲的是,不管你是对他严加管教,还是对他放飞自我,都要讲时机,而不是说哪个更好。
中国很多心理学的网红,就喜欢只拿一个点说,“我们要让孩子放飞太多自我,要让孩子拥有一个说得算的人生”。
他只说A面,而中国文化里面从来没有这种叙述问题的方式。
中国文化里面对于这种叙述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时机用不同的方法。
中国人面临的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中国人会产生这样的纠结呢?
就是因为没有接上自己传统文化的根,文化的根断掉了。
当然,同时也是因为这帮心理网红给中国的大众传播了很多错误的观念,特别是西方人的那种绝对性思维的观念,那种偏激型的偏执型的思维观念,那种斗争模式的观念。
因为中国文化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和谐。
西方文化讲的是斗争。中国文化讲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讲由于时机不同,事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会绝对地说一个东西好还是一个东西坏。
但是很多家长,一接触到儿童教育,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一说到什么东西,老是绝对性的看问题。
这就说明,这些人还是受西方错误思维的毒害太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太少了。
如果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的话,中国文化里面要说到“一个人的性格可不可以改”,中国人就会说“可变也不可变”。
大家一听这话就知道这是中国人的思维了,但是很多家长就听不懂。
为什么叫可变又不可变?不可变的是什么?不可变的是他的生物学的那部分。可变的是什么?可变的是他的社会面具那部分,因为人的性格还有一个社会面具。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就觉得,还是中国的这种文化对?
至少从人文科学来说,中国文化是非常好的,而西方那种就是很客观的看问题的方式,不像中国这种辩证的看问题的方式,很适合搞科学研究。
关于大家问的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大的。
我今天先给大家讲这么多,我们下一讲继续。
作者:赵小明
文字整理:A雪
图文编辑:段艳梅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
邢老师:kalleyxing1272
免费听小明老师系列微课
小明语录 ~
人的大脑内存有限,节约自己的注意力资源,少玩手机游戏,少看短视频。
小明老师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心理科学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全景的儿童心理发育的图谱,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育的特征,针对性的给儿童提供健康的心理发育环境。
针对当前第二代儿童教育中的各位家长面对的各种儿童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以第三代儿童教育理念,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心理学解决方法和途径。
《秒睡随时随地睡的幸福方法》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心理安全员》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100》
《随时随地睡》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marvellous
推 荐 阅 读
警惕!这类人属于自杀高风险人群
缺了这三点,无论多高级的夏令营对你孩子都没有帮助
懂了“天道沙盘”,就懂了这个世界的隐藏的规则,它就是这么牛!
家庭教育的真相:你的家庭无论多糟糕,只要具备这一点,都不影响你成才
点“阅读原文”
听小明老师微课《行为遗传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