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认为,父母消极养育导致了孩子抑郁等精神问题?事实上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文摘   2025-01-26 21:38   山西  


小明语录

人身处底层,不要自贱自卑,而要静待机会。

小明微学大,我们今天继续讲行为遗传学15


1


精神病理学的遗传因素分类


上一讲我们提到了关于精神病理学的遗传中出现的三个分类,这三个分类代表着某一类疾病可能有一些共同的遗传因子

这一点对于我们在临床上分辨来访者的情况到底处于多严重的程度,或者说他可能发展为某一种心理疾病,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有助于在临床上去判断来访者的严重程度。

比如说,在第一类的一个遗传因子范围内,焦虑和普通的抑郁是一类的,它们都是和内向性有关。

所以,我们看到有一些人会有焦虑,有一些人会有普通的抑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从遗传学上来说,它们可能会有一些共同的遗传因子所构成。

但是重度抑郁、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可能会有幻觉或者一些极端的思维障碍,它们是一个范围内的疾病,这是第三个分类。

所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重度抑郁患者的时候,大家不要想象成跟我们看到的轻度抑郁是一回事。

因为重度抑郁、精神分裂症与双向情感障碍可能是一个分类里面的遗传因子所构成的不同的表现类型罢了。

还有比如,儿童所表现出的一些行为中的侵略性,霸凌别人、欺负别人,与他们以后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或者是其他的药物滥用、酗酒等这些,又是第二个分类类型。

一些人在行为上的障碍,可能在后天或者说导致他成年之后都会有一些相关的共同的症状。

比如会依赖酒精,依赖吸毒,或者反社会,这些都有一些共同的遗传因子所组成的一个范围。

像这样的一种遗传,导致一个范围内人们出现某一些共同的行为或者心理特征。



2


认知、智力的遗传因素

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疾病,还有一些在认知上的、智力上的、活动上的类别同样有一些共同的遗传因素

比如说,人们发现,我们在念一个语音的时候,语音的流利性代表着你认识这个单词,念起来非常流利。

而另外一些单词你可能不认识,但你仍然可以把它正确的拼读出来,这两个能力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高达0.9%,也就是说这两个不同的认知能力可能是同样的一组遗传效应所造成的。

还比如一个人开车的时候,他大脑能够对路线的导航能力,或者说一些机械的推理能力,或者大脑去想象物体在二维空间、三维空间旋转时候的思维空间能力,这些能力似乎也是由一组共同的遗传效应所决定的,它们的不同能力之间遗传的平均值大约是0.8%。

这说明空间测试可能也是一些共同的遗传因子所组成的。

那就意味着,假如说你的父亲或者母亲给你遗传了非常好的空间思维的能力,那么这种空间思维的能力就可能使得记住更好的导航路线,或者在进行一些物理的空间思维,包括数学几何的空间思维三维空间运算的时候,你就会比别人要更轻松一些。

在生活中观察到,比如兄弟两个,或者是兄弟和姐妹之间有一些东西是相同的,有一些东西又是不同的,按照遗传效应,他们应该是有50%的近似度,但是两个兄弟之间,一个人的性格可能是外向,一个人的性格却是内向。



3


为什么亲生兄弟姐妹差异会那么大

为什么他们的遗传基因有一半相同,而他们又是在同样父母、同样的养育环境下,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还有兄弟姐妹之间智商平均差异大概是13分。

兄弟两个人,有一个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而另外一个却不会得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却超过了90%。

这些差异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看体重这个因素。

比如,在体重的研究中,如果这个双胞胎之间有完全相同的基因,那么他们之间体重的遗传率能达到80%。

而异卵双胞胎之间,他们的体重的遗传达到了0.4%。

进一步对很多遗传的人格特征、心理疾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你和你的兄弟姐妹之间有一些东西是类似的,那么他们是因为遗传的作用

如果兄弟姐妹之间有一些东西不一致,那么这个差异并不是来自于同一个家庭抚养长大的原因,而是来自于家庭外。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被领养的家庭的孩子,他们之间因为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之间智力的相关性为0。

说明他们被同样的养父母抚养长大,他们的养父母对他们的智力其实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他们这种相关性是随着年龄而有所变化的。

比如在领养的孩子们进行的智力研究中发现,被领养的兄弟姐妹之间本来没有遗传之间的关系,只是因为被同一个父母养大,他们之间智力的相关系数在8岁的时候是25%,但是再过10年,到18岁关系数就变成0了。

这说明,随着他们慢慢长大,越来越多地受到遗传的影响,而不是他们的养父母对他们造成的影响。

像智商这些活动,不受父母的养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但有一些研究发现,在青春期犯罪这件事情上会受到兄弟姐妹的影响。

也就是说,假如说你和你的兄弟姐妹是领养的,不是同一个血缘关系,是一个家庭长大,假如你的兄弟姐妹之间有人有一种犯罪行为,那么你也有可能会被他们这样的行为所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的影响就存在了。

共享的这些父母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因素,比如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一方面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但是有一些,比如像宗教和政治信仰,养父母对于孩子是有影响的,影响可能会达到20%左右。

有一些人会说,我的父母对待我的态度很消极,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消极,其实是因为这个孩子先有了抑郁或者反社会这些行为,然后才导致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产生了消极性的态度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抑郁和反社会行为呢?这就和遗传有关系了。

换句话说,有些人抱怨说他的父母对他不好。

首先,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有没有可能是他先产生了一些抑郁的或者反社会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反过来刺激了父母对他们的态度影响。



4


小  结

我们在这里作一个小结。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提到了遗传对人的影响,一般来说,至少都能达到50%,剩下的另外一半是由于环境所造成的一个影响。

在我们所看到的50%的那些环境影响里面,其中有一些我们认为是后天的环境因素造成的,但是可能是由于先有一个遗传因素才诱发的一种环境对他的影响。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了,可能先是这个孩子在基因上有一些抑郁的和反社会的遗传基因导致他们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

他们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反过来导致了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就变得消极起来。

弗洛伊德流派的一些人认为是父母的消极态度导致孩子的抑郁,或者导致孩子的某一种心理疾病。

但是可能有另外一种答案,就是孩子先有了这些遗传所导致的心理疾病,诱发父母对他们产生了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

这讲就到这里,下讲继续。


点击二维码

进入小明微课

《行为遗传学15》

作者:赵小明

文字整理:A雪

图文编辑:段艳梅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

邢老师:kalleyxing1272

免费听小明老师系列微课

小明语录 ~

能做的事情不叫“戒”,你的目的是戒掉欲望,而不是一个实际的东西。


小明老师著作



内容简介:

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逻辑学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因此,从小打基础学习逻辑显得尤为重要。本书作者在儿童心理学理论和实操领域深耕多年,熟知儿童心理认知规律,在中西方哲学与逻辑学思想基础上,将心理学和逻辑学完美结合,全新建构适合本土化的儿童读本。

《秒睡随时随地睡的幸福方法》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心理安全员》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100》

《随时随地睡》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marvellous

推 荐 阅 读

亲子沟通总是无法解决孩子问题,这肯定不是你的问题

其实,你对孩子的影响,没你想象的那么大

被西方思维毒害,对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影响有多大

西方的教养方式真的好吗?为什么他们的心理问题高发?他可能误导了所有人

“阅读原文”

听小明老师微课《行为遗传学15》


心伙伴
心伙伴全国连锁--艺术心理EAP全国联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