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语录
在工业和互联网时代,有一个非常好的减压方法叫简单劳动。
小明微学大,我们今天继续讲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和我们以前所知道的遗传学有什么差异吗?
行为遗传学只是遗传学整个大的体系里面的其中一部分。
什么叫做行为遗传?
中国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如果父母自己喜欢阅读,这种行为也同样可能会通过一种遗传的方式遗传给他的孩子,这就叫做行为的遗传。
过去,在心理学里面提出来的,很多个体在后天所发生的一些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比如关系破裂,经济困难,疾病,或者遭遇抢劫或者殴打等等,这些都是后天的一些事件。
这些后天的事件,有没有遗传因子呢?
1990年对于应激性的生活事件的遗传分析,同样是通过这些双胞胎生活中的表现来进行研究的。
在对这些双胞胎的研究里面,人们发现很多我们以为的是后天的一些事情,比如人际关系的变化,财务状况,还有一些疾病,包括与老年生活有关的内容,比如说退休,丧失性能力、兴趣等等。
结果通过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之间的这种差异,结果发现我们所知道的应激性的这些生活事件,过去认为完全是受环境影响的,结果发现他们仍然有1/3是来自于遗传。
遗传怎么会影响到后天的这些事情呢?
难道你被人殴打了,你被人抢劫了,能遗传吗?
不是这个意思。行为遗传指的是我们不同的人,对待同样的类似事件,看法是不同的。
比如,像严重的疾病、伤害,或者说经济困难,或者和别人关系破裂,这些看起来是后天事件。
但是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方向,看到的程度不一样,而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这个是有遗传因子的。
也就是乐观主义者可能会把事情看的比较好,而悲观主义者可能会把事情评估得更加糟糕。
换句话说,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人都说,小时候我父母伤害了我,这里面可能表现出他们是属于悲观主义者。
他们在描述童年生活的时候,会更容易看到灰色的那一面。
而那些描述自己小时候没有受过太多创伤的,并不是他们没有经历创伤,而是他们的乐观主义使得他们对创伤的评估没那么严重。
离婚也受遗传影响?
对于后天的这些生活中应激性的事件,我们来举一个最容易引起争论的例子,就是离婚。
对于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的研究,在1500对成年人的双胞胎研究里面发现,遗传居然会影响离婚。
遗传会影响离婚,是不是代表着有些人就是有离婚因子,或有些人就有离婚的这个遗传基因呢?
不能这样理解,这样理解就是把这项研究给误解了。
而之所以我们说遗传也发现了对离婚能产生作用,是因为在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里面发现,他们的上一代离婚的因子在下代有同样的表现。
是因为有离婚的这样的一种基因吗?
瑞典的一项领养研究发现,父母的离婚与子女离婚之间的关联是受基因而不是受环境影响的。
因为他们对2万名被领养的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他们的亲生母亲后来离婚了,他们离婚的可能性更大,远大于他们的养父母离婚对他们产生影响,就说明的确这里面有遗传因子。
但遗传因子并不是有离婚的遗传这种基因,不能这样去说,只能说我们性格中的某些方面会导致我们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冲动,更情绪化。
过去,我们在精神分析里面我们学到的是什么?
是父母的离婚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人际关系问题,因为孩子没有很好的安全感,孩子的依恋被破坏,可能会导致子女会离婚,把它解释成环境原因。
我们是通过这一条线索来进行分析研究的。
现在的遗传行为学结果发现影响的并不是父母离婚给孩子造成的环境影响,它的影响是一种情感和性格方面的一种冲动性。
而是人们的性格是遗传的,而性格对一个人的离婚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为什么呢?比如说有些人可能更快乐,更积极的投入生活。这可能使得他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假如他更加的情绪化,更加冲动,就可能会导致离婚。
这些行为都有遗传性!
很多过去人们认为都是属于环境因素的,现在都发现具有显著的遗传性。
比如育儿里的一些社会支持,甚至这个孩子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都有遗传因子。
遗传学家又对领养家庭和非领养的这些兄弟姐妹的家庭,研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
结果发现领养家庭的这些兄弟姐妹,因为他们没有遗传因子,他们看电视的时间并没有一致性,但是那些非领养的,他们看电视的时间就有一致性,这就说明的确存在一种遗传因子。
即使很多亲生的父母,孩子出生一周之后,就再没有见过他们了,因为他们被其他人领养走了,但是他们的被其他领养家庭培养出来的这些孩子,与他们的亲生父母之间仍然在看电视时长方面都有遗传性。
这个遗传并不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但他仍然有遗传因子。
同样,大家千万不要对这些研究进行误解,以为人还有一种看电视的基因可以遗传,不是这意思。
同样是我们性格有关的某些因素对我们的后天看电视的时间造成一定的影响。
最有意思的就是在这些看电视的节目的选择上,也有遗传影响。
人们发现看喜剧的这些电影电视剧受遗传的影响是最强烈的,这说明实际上还是和性格有关的因素在遗传。
同样,比如有一些似乎灾难性的车祸也在家庭成员之间有一定的相同的、类似的比例发生。
这些并不是说有什么车祸的遗传基因,而是同样跟性格有关系。
也就是说性格的某些特征因为遗传下来之后可能会导致人们容易发生某一类型的事故。
说到底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确存在遗传上的一些差异性,这种差异就是有些人是积极的去感知、解释或者选择某些生活中的事情,甚至修改他对事情的一些感受。
一个人,在性格包括精神病理方面,还有认知能力方面这些遗传都是有非常显著的遗传因子的。
父母上大学了,孩子会不会遗传上大学呢?我们不能这样去直接说,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另外一些东西会遗传,就是儿童有求知欲的遗传。
这种遗传可能又会导致他们更愿意去上更好的学校,所以就表现为似乎大学也在遗传。
同样当我们说到像抑郁症这样的疾病的易感性的遗传的时候,其中也包括一个人遗传出来的性格这种特征,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在解读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通过我们这一讲,大家又进一步地认识到很多我们过去认为的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遗传因子,但遗传因子并不直接代表着某一个环境因素就直接遗传给下一代。
比如父母上过大学,孩子就一定会上大学。虽然他有遗传性,但并不代表着有上大学的基因,而是遗传给孩子的其他方面的一些天分,孩子大脑的一些易感性,包括孩子的求知欲,这些东西是可能遗传的。
而这种遗传可能又会导致孩子愿意学习,愿意去上更好的学校,它是这样的一种逻辑关系。
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下讲继续。
作者:赵小明
文字整理:紫云
图文编辑:陈禹希
审核:段艳梅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
邢老师:kalleyxing1272
免费听小明老师系列微课
小明语录 ~
来访者在咨询中不会随便提到一个别人,来访者提到的别人都和自己有关,甚至有时候直接说的就是自己。
小明老师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心理科学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全景的儿童心理发育的图谱,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育的特征,针对性的给儿童提供健康的心理发育环境。
针对当前第二代儿童教育中的各位家长面对的各种儿童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以第三代儿童教育理念,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心理学解决方法和途径。
《秒睡随时随地睡的幸福方法》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心理安全员》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100》
《随时随地睡》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marvellous
推 荐 阅 读
这个被西方抛弃半个世纪的理论还被几乎所有咨询师奉为神明
其实,你对孩子的影响,没你想象的那么大
告你一个残酷的真相:真正决定你一生的竟然是......
中国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四个主要原因,没有一个跟原生家庭有关系
点“阅读原文”
听小明老师微课 《行为遗传学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