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研究不能印证心理学发现,哪一个更可信?

文摘   2025-01-17 21:00   山西  


小明语录

压抑是正常人机制,心理学“压抑”不是负面词汇,不正常的人玩不了“压抑”。

小明微学大,我们今天继续讲行为遗传学8


1


原生家庭论科学吗


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了遗传的重要性,而且可以看到,在人的几乎所有的特质里面都有遗传的参与,但是遗传仍然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可以完全达到百分之百地控制和遗传,这就说明环境无论多少还是会起到作用。

说到这里之后,大家可能就会有个疑问,遗传如此的重要,环境的作用又不够那么大,为什么我们整天在网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网文都信誓旦旦地说,“原生家庭决定了你的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辈子去弥补”等等,很多说法,难道他们都不科学吗?

中国那么多心理咨询师、儿童教育工作者,他们都不懂科学吗?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和大家进行一个区分,那就是科学与科学之间有差异

什么意思呢?就是此科学非彼科学。

说到这里,给大家插播一个小段子。

我记得当时我在上班的时候,有很多领导都会有自己的助理和秘书。

但是助理和秘书却会有区分,比如说谁是小秘书?谁是大秘书?谁是小助理?谁是大助理?

你不要看都叫秘书,都叫助理,但是他们在个人权利上和影响力上却是区别非常大的。

小秘书可能只要你从事这项岗位都可以叫秘书,比如说你负责领导的某些文章的修改,或者替他撰写发言稿等等,可能都算是秘书。

还有人可能负责领导的生活一些事项的,就是生活秘书。还有一些人负责领导的一些其他事项,可能是作为领导的助理。有些人,甚至可能负责领导办公室的一些事项。

但是这里面就有巨大的区别,有些人负责的事情极其重要,是领导最重要的依靠和信赖,而有些人负责的事情只是普通的一些常规的小事情,可以随意被领导替换,却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影响,这就叫做小秘书和大秘书区别,小助理和大助理的区别。



2


科学真的科学吗

科学里面难道也分小科学、大科学吗?

我们经常看到所有儿童教育或者心理咨询里面,心理学里面的很多研究都说,它是来自于某某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

大家一看到这个就会觉得这就代表科学,其实并不是如此的。

如果我们要区分一下,大家可以认为某一次研究中出现的某一种结论,它可能算是一项科学研究成果,但它却不能被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它不一定能够经过可重复试验的严格标准。

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比如说心理学、儿童教育学这些研究里面,哪一些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科学的标准呢?

哪一些只能算是某一种成果,某一种科研成果却不一定具有可重复试验性呢?我们怎么区分呢?

非常令我们遗憾的就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很多科学研究里面都存在着一种危机,这种危机就是它只能算某一种研究成果,称不上是科学的标准,因为它不能够重复试验成果。

在2005年有一篇研究论文非常令人震惊,这篇研究论文的标题叫做“为什么大多数发表的研究成果都是假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儿童教育领域、在心理咨询领域,在各个领域信誓旦旦在说着根据某某研究或者根据某某专家,或者根据某某个案。

当然还有一些更不科学的说法,大家可以经常听到某个心理网红说在我做的个案里面,我发现来访者都是什么样的,在我观察到的个案里面,来访者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巨婴,这些同样具有迷惑性。



3


遗传为什么没有被重视

这只能说明,我们中国大众,特别是很多心理学工作者、儿童教育工作者,太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了,就像是一个我们这里提到的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影响的比例,遗传如此重要,却被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者视而不见,这就说明了科学素养的问题

在中国大众特别是儿童教育圈和心理咨询圈流传的所谓的原生家庭决定人一生这样的说法,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不科学的常识

为什么说它叫不科学常识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一个环境可以能够注定人的这么大的比例,因为绝大多数实际上是由遗传决定的,环境不可能改变、影响了人的这么重要的一个比例。

但是在中国你可以看到很多人信誓旦旦告诉你,原生家庭决定你的一生。

你要是稍微有一些关于遗传学的科学素养、科学常识,你都不会相信关于原生家庭决定论这样的论调。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科学常识,却在我们广大的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和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大脑里面却不具备,多么令人悲催。

科学的底线就是可重复实验性,也就是说研究成果必须要可靠,可以被重复。

当前的危机是大家看到很多研究报告的结果,都是无法被重复的。

在很多领域,包括医学、药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里面都有不少研究成果不能被重复的现象。

举心理学领域为例,根据科学杂志上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论文研究发现,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一百项研究里面有至少超过一半,不能经过可重复实验。

大家就会问了,小明老师在这里讲的行为传学如此重要,讲的遗传在各个领域的这么大比例的遗传性,它到底科不科学呢?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说的就是所有心理特征都具备遗传性,这个发现多次被重复,而且这种研究是被最可靠的反复试验发现,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项研究都有类似的研究成果,有一些研究横跨几十年

关于遗传可以解释我们大多数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的方差里面,它可以占到百分之三十到六十,你可能觉得这个比例不算大是吧?我告诉你,在心理学里面很少有差异仅百分之五的这样的发现。

所以仅仅是一项研究,告诉你某件事情你是不可以相信的。因为要重复试验,必须要不同的人、不同的研究成果、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甚至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对这项事情进行研究,却有同样的结果,这才能叫做可重复实验

这种就叫做交相印证,这才能说服人们。



4


心理学各流派的研究

重视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我们心理咨询里面,特别是精神分析里面的一个传统,不管是弗洛伊德流派,还是反对弗洛伊德流派的行为主义,他们在这方面却是统一的。

行为主义以前说过,你给我一打(12个)小孩,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你要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医生也好,妓女也好,小偷也好,律师也好,都可以。

精神分析领域却在反复反复地告诉你,说是你爸和你妈的关系决定了你的绝大多数事情。

精神分析领域都有哪一些与此有关的最基本研究呢?

比如我们在“精神分析”里面看到的有一项研究,叫做对婴儿的观察训练

我们会让咨询师们去观察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他父母照料他的整个过程,目的是为了让咨询师去体验一个婴儿的无助性和无能性,然后由此给人一个逻辑,父母对婴儿应该轻声细语,应该爱抚拥抱,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但是大家同时也想一想,一个人的安全感,难道仅仅是靠这些就能培养出来的吗?

一个孩子在父母怀孕期间,围产期阶段,母亲的紧张焦虑,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呢?

肯定会呀!因为这些紧张的激素会通过脐带进入到孩子的体内。

还有很多研究发现刚刚出生的孩子,你到保育院去观察,包括在妇产科医院去观察,孩子们刚刚一出生就已经有各自不同的一些性格特点了,有的孩子一直在睡觉,有的孩子没有安全感东张西望,有的孩子特别的焦虑紧张,一直在不停的哭泣。

这些差异从哪来的?他的父母还没有来得及去抚养他们呀?

关于我们之前心理咨询师们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在这里展开讨论了,那就是精神分析里面的这些研究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行为遗传学的这些科学的标准之间,这些冲突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下一讲继续。

点击二维码

进入小明微课

《行为遗传学8》

作者:赵小明

文字整理:紫云

图文编辑:段艳梅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

邢老师:kalleyxing1272

免费听小明老师系列微课

小明语录 ~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要重视与自然打交道。自然活动给人掌控感,自然不给你消极反馈。社会生活中,有掌控感很难。


小明老师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心理科学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全景的儿童心理发育的图谱,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育的特征,针对性的给儿童提供健康的心理发育环境。

针对当前第二代儿童教育中的各位家长面对的各种儿童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以第三代儿童教育理念,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心理学解决方法和途径。

《秒睡随时随地睡的幸福方法》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心理安全员》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100》

《随时随地睡》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marvellous

推 荐 阅 读

警惕!这类人属于自杀高风险人群

缺了这三点,无论多高级的夏令营对你孩子都没有帮助

懂了“天道沙盘”,就懂了这个世界的隐藏的规则,它就是这么牛!

家庭教育的真相:你的家庭无论多糟糕,只要具备这一点,都不影响你成才

“阅读原文”

听小明老师微课《行为遗传学8》


心伙伴
心伙伴全国连锁--艺术心理EAP全国联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