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越像你的父母?

文摘   2025-01-23 21:58   山西  


小明语录

西方文明永远无法实现自身文明与其他文化的深层融合,人类只有经历了西方落后文明形式的彻底覆灭之后,才会迎来真正的文明盛世。

小明微学大,我们今天继续讲行为遗传学14


1


遗传的影响会随着时间变化吗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遗传的影响是会更大还是会慢慢变小呢?

说到这个话题,我就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个娱乐片,里面提到了张柏芝在回忆她小时候说,她是有外国人的血统的,大概是她爷爷那辈有这个血统。

她在十六岁之前就是一个外国人的样子,她说她小时候头发都是黄色的,很奇怪。过了十六岁之后,就越来越像中国人了。

现在看张柏芝是不是很像中国人啊?

这就说明遗传基因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时候有一个时间开关的问题。

有一些基因片段在某一个时间打开,有一些基因片段在某一个时间关上。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孩子必须要在什么年龄要学相对应的东西,因为有一个基因片段的问题。

比如在一岁左右,如果语言能力没有发展起来,错过了关键的语言发展期,那么后面再想学会语言其实就变得很难。

现在回到刚才我们问的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行为遗传学发现,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遗传的影响反而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其中人的认知能力的遗传率随着我们年龄越大,它反而越显著

换句话说,人先天遗传的大脑的认知能力就如同智商等等会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长,遗传的效应就会越来越明显。

一个人小的时候,也许他可以通过学习或者其他的一些训练,会使得他的智力表现和他的认知能力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随着年龄增加,人的认知能力就更多的受遗传影响,而学习训练的影响没有遗传影响那么大了。



2


智力主要受遗传影响

因为人的认知能力在各个方面可能都受到遗传影响,所以假如我们发现一个人他某一项认知能力比较强,那么往往意味着另外一项认知能力也会比较强。

一个人的亲生父母和自己子女智力之间的相关性在婴儿期如果为0.1,那么在童年期就会变成0.2,而到了青春期就会达到0.3。

也就是说长得越大,孩子的认知能力就越从父母那里获得遗传的影响

特别是通过领养家庭发现,领养的这些孩子们在智力活动表现方面和他们的领养父母之间的相关系数近乎于0。

意思就是后天的环境对人的智商的影响,就是从父母这里获得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小的,主要就是来源于遗传

所以假如你是被养父母养大的,那么养父母对你的关于智力的影响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养父母对于你的教养所产生的智力的影响也是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的。

有一些更大的样本研究,比如说对一万一千对双胞胎的智力数据研究发现,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再到青年期,我们智力的遗传,从40%增加到50%,再增加到60%,而且到成年期遗传还会增加,到六十五岁的时候遗传会增加到百分之八十

除了智力这么高的遗传性以外,男性的脱发也具有高度的遗传性,但是这些基因一般到中年时期通过激素水平的变化才会表现出来。



3


遗传因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一般都是在成年早期,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上有青春样的精神分裂症,指的是在成年早期他们的发病可能性很大。

行为遗传学还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如果被诊断为抑郁,他的后代可能会有心理疾病,但心理疾病并不一定就是抑郁,可能会诊断为其他的心理疾病,比如说反社会的行为。

这就说明遗传有时候并不一定遗传完全一样的心理疾病,它常常会由一种疾病转化为另一种疾病

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在临床上经常会问他,你们家里面有没有其他人得过某一种心理问题?

在他的直系亲属里面,如果有任何人曾经得过某一种心理问题,那么这个孩子他都会有这方面的风险,但不一定就是这一类的疾病。

所以我们在统计和了解当事人家里面其他人的情况的时候,不管什么类型的心理疾病都要去了解一下。

假如说有兄弟两个人,他们有相同的某一种心理疾病的遗传的可能性,只不过可能哥哥是焦虑症,弟弟就转化为了重度抑郁症。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大家要记住了,遗传风险对所有的疾病都具有一种普遍性,也就是说有了心理疾病的遗传风险,任何一种类型的心理疾病都有可能获得。



4


三种遗传的易感性

相对于遗传具有一种普遍性,而环境对一个人得什么疾病却具有特异性

也就是说某一种特定类型的环境,可能会导致人产生某一种特定类型的心理疾病

而遗传只是遗传了一种易感因子,遗传的这种易感因子可能使得任何一种心理疾病都有很高易感的可能性。

我们在临床上怎么使用心理诊断的标准

我们能够看到的标准有国内的标准、美国的标准和国际的标准。

这些诊断手册上对于心理疾病有很多种分类,这么多种分类,在遗传学里面我们所发现的有三种主要的遗传的易感性

这三种是一个范围,把握这三个范围就知道某些心理疾病有共同遗传的一个范围

第一种,焦虑和抑郁,都是一种遗传的易感性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内倾的一种遗传效应

第二种,外倾的,一个人产生儿童时期的行为问题,或者具有侵略性,包括校园霸凌,对其他孩子的欺辱或者攻击,和这个人成年之后的反社会行为,或者这个人可能会酗酒或者是药物滥用。

这些实际上都是一种遗传的反应,一种遗传因子在不同疾病中的反应。

第三种,就是幻觉、思维障碍、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还有就是重度抑郁,它们是另外一种类型的遗传范围。

重度抑郁和轻度抑郁在遗传上并不是一个遗传因子所产生的。

换句话说,很多人可能都有一些轻度的抑郁,但是重度抑郁和轻度抑郁并不是同样一种遗传效应,这一点对大家平时做心理咨询是很重要的。

大家在看到一个来访者,如果他有非常严重的重度抑郁的时候,不要简单地认为是轻度抑郁发展出来的,虽然他经历过轻度抑郁,但实际上他有一种重度抑郁,甚至是精神分裂、双向障碍、思维障碍共同的一种遗传的易感性。

我们下讲继续。


点击二维码

进入小明微课

《行为遗传学14》

作者:赵小明

文字整理:拂晓

图文编辑:段艳梅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

邢老师:kalleyxing1272

免费听小明老师系列微课

小明语录 ~

孩子之所以低欲望、不结婚、不生子,因为除了社会压力之外,主要是小时候实在界的享乐没有充分的体验。既然没有办法充分的享乐到,那他就没有足够的动机,或者被符号界过度阉割之后,对实在界就不会产生兴趣。


小明老师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心理科学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全景的儿童心理发育的图谱,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育的特征,针对性的给儿童提供健康的心理发育环境。

针对当前第二代儿童教育中的各位家长面对的各种儿童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以第三代儿童教育理念,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心理学解决方法和途径。

《秒睡随时随地睡的幸福方法》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buy   book 

《心理安全员》

点击二维码进入购书通道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100》

《随时随地睡》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节目特约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marvellous

推 荐 阅 读

亲子沟通总是无法解决孩子问题,这肯定不是你的问题

其实,你对孩子的影响,没你想象的那么大

被西方思维毒害,对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影响有多大

西方的教养方式真的好吗?为什么他们的心理问题高发?他可能误导了所有人

“阅读原文”

听小明老师微课《行为遗传学14》


心伙伴
心伙伴全国连锁--艺术心理EAP全国联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