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丰盈的个体 ,积极行动的公民
本学期的研学项目是基于服务式学习(体验-调研-反思)或人文行走(旅行-反思)的方法论,并与优质社会资源联动研发,其中高中部的学习者们去到了: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初中部则是去到了:河南洛阳、四川丹巴和四川兴文。在研学的过程中学习者们获得了切身的服务他⼈或反思自己社会身份的体验。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趟收获满满的研学之旅吧~
地点: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
本次项目中,学习者们去到了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石填乡石龙村,从村落田野调研和石龙村小支教两条线来了解和深入乡村。
在村落社区的探访中,村长带领我们走进村内经济作物加工厂——黄柏树厂、竹笋厂,通过学习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访谈了解从村长本人到黄柏树厂长再到茶园刘姐等村民,从他们的角度了解本地的经济以及生活日常。
在石龙小学,我们组建课程教学组,根据小组所长与学校所需,在项目指导老师的协助下, 提前完成为期 4 天,共 8 个课时的系列课程,为 72 位乡村学生开展了体育、美术手工、科学、戏剧课程,亲身体验一线乡村教师设计课程,做课程试讲,课后复盘等工作。同时访谈认识了在这所村小里每一个工作人员——保安叔叔、食堂阿姨、学校教师、校长,了解他们眼中的石龙小学。在项目最后,面向学校工作人员,村民、学生进行课程成果展示与村内田野调查汇报。
🌕 研学中的学习者们和石龙小学的师生们
🌕 滑动查看更多精彩照片
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
若尔盖湿地,是中国四大湿地之一,支持着黄河 30% 的水流量。
作为青藏高原上的绿洲,若尔盖大草原是牧民们世代生息的家园。然而今天,草原正以极快的速度变成荒漠,过去 20 年间,超过 200 个湖泊不见踪影。牧民社区被沙土淹没,年沙化率已达 8%。湿地排水加速了沙化进程;新型作物种类破坏着脆弱的草地表土;壕沟、围护栏与传统的牧场管理实践相抵触;矿业开发同样加速了沙化;……一系列现状和问题,使得沙地复原愈加的迫在眉睫。若尔盖地区沙化草地复原项目因此催生。
年复一年,通过社区成员参与围护栏的设计和草场种植,联合牧民、政府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合力,100% 由牧民参与管护,若尔盖正在努力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本次ELP项目走进了若尔盖,通过一系列的草原课堂,了解草原生态的历史演变及所面临的挑战,了解当地人的环保实践经验及实际影响,学生们设计并完成了草原沙化议题的调查与研究,参与社区每年春季的沙化治理行动,成为自然与环境保育的行动者。
在项目中,学习者们像人类学家一样理解真实的藏民生活 ,他们住进当地牧户家中, 感受虔诚信仰中的恬静生活。踩着清晨初阳与牧民一同出发, 骑马放牧、打水挤奶、吃糌粑,在峡谷中徒步,溯源至白龙江的源头,在星空下篝火扎帐,看见藏区的世界,感受藏地人们的内心。
他们像记者一样探访与聆听 探访这片土地的故事——藏传佛教寺庙,听僧人讲经说法,理解信仰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以护卫高原为使命的 NGO,思考土地沙化的现状。与简单的灵魂深度对话,在他人沉浸的人生中,反思社会与自然的发展。
地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地球有两片「绿肺」,一片在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一片在中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位于北回归线上的雨林,这里拥有中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土地面积仅占全国 0.2%,但雨林中的动植物数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在这里每天都发生着生命的繁衍与奇迹。
但近年来因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使得热带雨林面积急剧下降,从 70 年代的 1920 平方公里,到 2000 年仅剩 691 平方公里,为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目标,西双版纳「雨林回归计划」应运而生。志愿者们将去到雨林自然保护区,发现、调研,并参与一线的志愿工作中,为热带雨林的回归贡献力量。
🌕 热带雨林中的学习者们
人与自然:穿越沟谷雨林做生态考察
同学们进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后,两组分别由专业老师带队,围绕小组研究选题做实地考察。G9-10年级组考察的课题是经济林种植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G11年级组的考察课题是傣族饮食文化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保护:热带动植物与萤火虫考察
考察地点位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课程是项目地老师专门为同学们定制的。课程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鸟类监测,教学内容包括如何通过飞行、声音等识别鸟类等。第二个部分是选题研究。由不同的专业老师,带领两个组的同学,围绕研究选题进行实地考察。第三个部分是中科院植物园的夜间观察,主要是观察昆虫在黑暗世界里的状态,模拟的是科学家的昆虫观测工作。本次植物园夜间观察,恰逢五十年一遇的萤火虫大爆发。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了萤火虫的种类、发光的原理、幼虫的饮食习性、对环境的敏感反应等。除了萤火虫,同学们还观察到了捕食的蜘蛛、螳螂、竹节虫、尺蠖、马陆、蛞蝓等。不同的昆虫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不同;以萤火虫为例,一旦环境遭受破坏,萤火虫就不会出现。如今,萤火虫出现大爆发,可以肯定,近些年西双版纳的生态保护取得了一定效果。
傣族村落走访:传统文化与橡胶经济
该活动分成两个部分,室内的傣族文化导论与傣族村寨的实地考察。室内的部分,由专业老师与傣族老师一起,从傣族宗教文化、制度文化、语言文字、生态文化、医药文化、饮食文化到节日民俗、婚丧嫁娶等领域,让大家对傣族文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在傣族老师带领下,我们走进勐仑城子村,拜访了勐仑末代土司衙门旧址,与土司家族后人深度交流。通过老师讲解,同学们认识到,在过去一千多年西双版纳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这里的管理制度以及傣王家族的管理体系,同时也认识到,傣族传统的治理模式对当代的影响。
🌕 滑动查看更多精彩照片
地点:河南洛阳
以土为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营造传统技艺之一。在当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视角下,与常规工业化建材相比,生土其所具有的生态应用潜力与优势,已通过国内外大量的试验论证获得学术界的广泛共识。尽管享有「冬暖夏凉、生态环保」等美誉,但传统生土民居在抗震和耐水等性能方面存在相对缺陷,使其难以满足今天人们日趋多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甚至成为贫困落后的象征。这也是当今众多传统营造技艺面临的共同窘境。至今在我国仍有至少6000万人口居住在不同形式的生土民居建筑中,且多集中于贫困农村地区。
本次实践项目带领学生们走近了「生土」这一传统建筑营造材料,让他们深入了解了生土材料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当代建筑学家针对传统生土营建工艺的发掘、改良与革新工作。学生们通过外出实地调研活动,对城墙遗址、石窟旧址、夯土民居等使用生土材料的建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对比、专家访谈等调研方法,深入了解了生土建造技艺的优势和局限性。随后,学生们通过动手实验和创意设计,对生土营造技艺进行了改良,并结合创新的建筑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的生土建筑模型作品。
通过三次壁画制作工序,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壁画的历史和制作过程。第一步是研磨水、土、麻的比例,打好基础;接着制作白灰层,将颜料、水和胶结物质混合涂抹;最后一步是上色,孩子们用笔绘制图案边缘,调和颜料,为壁画上色。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细致,还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
在生土造物工作坊中,孩子们学习了选择土源、调配、混合、夯实等步骤,并设计制作了各自的小工艺品,如烛台和花器。通过触觉、视觉和嗅觉的感受,他们理解了土的特性,并完成了从土到工艺品的转变。通过实际操作,他们不仅学到了传统工艺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各项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模拟考古现场,孩子们戴着头灯、拿着手铲,亲手挖掘和修复文物,体验了考古的乐趣和挑战,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历史文物的理解和珍惜。
参观汉魏洛阳故城、龙门石窟和洛阳博物馆时,孩子们聆听了专业讲解员的讲解,亲身感受了洛阳的历史和文化。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畏之情。
地点:四川丹巴
2021 年,联合国发起了「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计划,旨在全球范围内倡导生态修复。本次研学项目,学生们前往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中路藏寨的登龙云合森林学校,学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
在为期一周的研学旅程中,学生们通过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在第二天的活动中,学生们参与了森林徒步,跟随原住民导师体验了藏地传统的敬山和煨桑仪式,学习森林生态多样性及水源地的历史变化。在知识建构工作坊中,学生们了解了森林垂直分布、森林与水源及土壤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和谐共处之道。
🌕 感受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学习者们
同学们在项目中完成了森林水系图的绘制,并分小组展示了他们在森林水源地调研中的发现与感悟。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让他们深入理解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此外,在村落调研中,学生们通过田野调查,深入了解嘉绒藏族的文化、建筑和经济发展。他们关注的问题涵盖散养家畜、旅游业的利弊及交通方式等,展示了他们对当地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在结营展览中,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展览内容丰富,包括森林中遇到的不同植物、废弃物再利用及嘉绒藏族的文化和信仰等。学生们的讲解详实精彩,展示了他们在此次研学中的收获和成长。
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生态保护与社会创新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实地调研能力,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 滑动查看更多精彩照片
地点:四川兴文
此次研学项目带领探月初中部学习者们前往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川南地区,探索丰富的地质景观与自然资源。项目由不同领域的专家老师带领学生们实地探访国家地质公园与地质学野外科考基地,学习课题确认、野外考察与测量、实验数据回收等科学探究技能,并完成了可持续个人地质样本集。
在项目的第一天,学习者们首先探索了成都平原的冲积平原,了解了其地质特征及形成过程。接着,他们在地质科考途中接受了安全准则和环保意识的宣讲。抵达兴文石海国家地质公园后,学生们参观了石海地质公园博物馆,并亲身体验了地上与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壮美。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习者们不仅学到了地质学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项目的后续活动中,学习者们深入探索了夫妻峰、僰人悬棺和地下溶洞等地质奇观,了解了这些地质现象的成因与文化背景。他们通过观察和讨论,增强了对地质学的理解和兴趣。同时,学习者们还学习了黏土模型制作、岩石采集与水质检测等实践技能,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此次研学项目不仅让学生们增长了地质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实地考察和动手实践,学生们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在探索过程中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
文 | 种太阳,虎今,阿思丹,陈梦雨
图 | 种太阳,虎今,阿思丹,及所有项目的跟队老师们
编辑&排版|胡狗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探月学校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