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文摘   2024-07-31 20:03   云南  

【作者简介】马珂琦,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及其意义研究”(2022B003)、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项目“新时代以延安精神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逻辑理路研究”(21JK0367)阶段成果。


【摘  要】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是中国形塑全新发展格局,探寻公平与效率间最佳动态平衡点,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原生动能。选取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除外)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以及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内在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助力城乡共同富裕,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助力作用在不同地理区位与产业结构地区呈现出异质性影响范式,具体表现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胡焕庸线”西北地区、低产业结构地区城乡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更强。机制检验显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可增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助力作用,且在跨越10.2375门槛值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效能更强。


【关键词】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新质生产力;城乡共同富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一、引言


迈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全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殷切盼望,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到,“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上述发言内容的有力抓手,城乡共同富裕可有效弥合居民收入与地区发展鸿沟,杜绝贫富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绘制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的架构蓝图提供制度保障。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宣印《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的通知,并指出应“发挥数字经济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优化社会分配机制、完善数字治理方式,……,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立足全新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应以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为重要驱动力,加速数字产业与实体产业间技术交互与动态发展,持续深化数字技术渗透性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性,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特别是在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持续深化背景下,为适应时代变革迫切需求,传统粗犷型生产力依托技术融合式创新与前沿技术突破进行变革重组,实现生产力跃迁,快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孵化进程。进一步地,新质生产力可促使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业附加值与生产效率,助力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弥合城乡收入差距,叠加倍增对城乡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根植于此,研究系统剖析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城乡共同富裕间的内在关联,并深入挖掘新质生产力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期冀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突破提供启示。


二、文献述评


(一)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


纵观既有文献,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已取得诸多学术成果。向云等基于省域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够增强总体富裕水平的“做大蛋糕”效应,也能够增强共享富裕层面的“分好蛋糕”效应。石琳娜与陈劲指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创造社会财富、弥合发展鸿沟、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等方式促进共同富裕。林书平等研究发现,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与绿色生产效率,增加税收收入,进而推进共同富裕。另外,唐任伍等认为,数字技术以助力传统经济模式转型、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等方式持续赋能共同富裕。


整理上述研究可以知悉,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及其重要衍生要素均可对共同富裕产生良好赋能效应。但鲜少有文献聚焦城乡发展视角,探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近年来,国家持续高位推动数实融合走实向深,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掀起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浪潮。值此背景,研究以微观技术层面为切入点,探究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城乡共同富裕间的逻辑关系,为切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全新思路。


(二)新质生产力相关研究成果


整合相关文献可知,多数研究围绕新质生产力影响效能展开。其一,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效能。王琴梅与杨军鸽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数字新质生产力可深化农业生产全过程中数字技术应用程度,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张震宇指明新质生产力可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生产技术进步促进数字乡村建设。其二,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能。燕连福与牛刚刚指出,新质生产力发展需以弥合科技发展失衡、助力全面发展、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重要前提,从而有效增强共同富裕在“富裕性”与“共同性”层面的影响效能。徐政等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新质态的生产力,有助于增强发展动能,实现发展目标,优化发展结构,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外,亦有少数学者就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的交互逻辑关系进行理论探究,张姣玉等认为,数实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载体,而新质生产力则是加快推进数实深度融合的核心动能。


综上可知,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正向赋能效应在理论层面已取得广泛关注与论证。同时,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间的双向赋能机制研究为本文夯实理论基础。由此引发如下问题:农业农村发展是否能够带动农村产业步入现代化,促进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突破城乡协同发展滞碍,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另外,作为数实深度融合于微观层面的逻辑底蕴,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是否同样对新质生产力产生推动作用?当前研判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新质生产力与城乡共同富裕间关系的实证检验成果尚存不足,难以为“技术延伸—新型生产力质态—全域共富”价值链条持续深化提供有效参鉴,这为本文作出学术增量贡献提供空间。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性贡献为:第一,聚焦微观技术与城乡协同发展层面,重点关注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城乡共同富裕的内在关系,拓展分析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的驱动效应与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研究理路。第二,从新质生产力出发,系统剖析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赋能机制,填补相关领域实证研究成果空白,为丰富城乡共同富裕推进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立足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视角,分析其在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城乡共同富裕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与门槛作用,进一步为制定城乡共同富裕相关政策提供战略支点。


三、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城乡共同富裕的关系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即指数字产业与实体产业紧密连接,在产业交叉、渗透过程中发挥技术深度集成与扩散效应,实现技术动态演进与发展的过程,是数实融合在技术微观层面的具体映像。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主要发挥产业融合效应与市场协同效应,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就产业融合效应来看,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将集成电路、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技术系统嵌入传统实体产业,助力传统实体产业提升工艺精度、预决策准确度以及流程重组效率。这能够加速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体系间技术交互与协同,弱化原有产业边界,筑构现代化产业体系共生网络。由此,城乡地区可依托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形成新型城乡互补与产业融合关系,强化城镇与农村互动程度,增强城镇新兴产业对农村传统产业的辐射能级,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就市场协同效应来看,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助力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加速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与科技型农业强镇,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这不仅为乡村产业链延伸提供充沛发展空间,也为城市科技设备与配套服务提供市场,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与空间优势,提升城镇发展能级,形塑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助力城乡共同富裕。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二)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新质生产力与城乡共同富裕的关系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与重塑,亦是生产生活方式与产业运营模式的全新变革,可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具言之,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通过跨行业、跨产业以及跨领域技术交叉渗透促进城乡地区算力高效联动与协同互补,引导边缘数据中心与超算中心合理梯次化空间布局,为城乡地区新质生产力提级扩能提供设备保障。在此基础上,新质生产力可扩大数字技术溢出与网络协同效应,赋能社会范围内产业结构与生产组织体系变革,铸造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发展优势。进一步地,新质生产力可凭借培育新兴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打造全新地区经济增长极,为城乡居民增收致富提供全新动能,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2: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三)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城乡共同富裕的关系


前文述及,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对城乡共同富裕发挥显著正向影响。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提升能够加快构建数据资产确权登记体系,增强数据再次复制与传播保护,解决数据共享过程中非排他性特殊属性引致的权责划分不清等问题,保障数据要素流通安全性。与此同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提升可细化数据要素市场分级,引导数据开放共享与资源跨界整合,消除数据垄断壁垒,提升数据要素配置效率与公平性。由此,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可提升数据要素流通共享效率,打破要素市场分割与多轨运行格局,助力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实体产业,进而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与生产效能,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实产业技术交流与融合渗透效能。进一步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可强化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提振作用,助力数据要素在城镇与农村之间均衡部署,深化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智能化装备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益倍增,进一步消除城乡收入和工农收入差异,持续赋能城乡共同富裕。依托上述理论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可正向调节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城乡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


四、实证研究设计


(一)基准回归模型构建


为厘清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城乡共同富裕间关系,设定如下面板数据模型:


(二)变量考量


1.被解释变量:城乡共同富裕(Common)


长期以来,泰尔指数被广泛应用于衡量收入分布状况、社会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推进情况。沿袭孙文浩与张杰研究思路,使用泰尔指数表征城乡共同富裕水平,计算公式见下式(2):


2.核心解释变量:数实产业技术融合(Tc)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主要分为数字产业技术融合、实体产业技术融合以及数实产业交叉技术融合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参鉴已有研究,通过如下步骤测度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指数:(1)使用专利元数据库中的国际专利分类号(IPC)的四级分类号对研究期内技术专利申请数据进行识别与分类。(2)对应记录技术专利申请标题与大致内容,并将之进行文本分类,标识对应技术分类号。(3)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公布的数字技术相关专利分类号对前述分类文本逐次进行识别,若技术专利分类号仅属于数字产业及其分支相关内容专利号类别,则标记为A类(数字产业技术融合类);若技术专利分类号不涉及数字产业相关内容专利号类别,则标记为B类(实体产业技术融合);若技术专利分类号同时涉及数字产业与其他技术大类专利号类别,则标记为C类(数实产业交叉技术融合)。(4)调取技术专利申请信息,根据申请递交材料所在省份,计算各地技术专利细分类目数量,并对其作对数处理,最终得到各地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指数。

图1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类型


3.中介变量:新质生产力(Qpf)


新质生产力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数据要素等新兴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产生交互作用,形成复合型产业生态体系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涵括劳动者、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对象3个层面。立足上述内涵,参考王珏与王荣做法,从劳动者、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对象3个层面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评价体系,详见表1。在此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计算各分项指标权重,最终得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


表1 新质生产力指标评价体系


4.调节变量: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Demc)


使用数据要素发展基础、数据要素开发以及数据要素应用3个维度综合测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其中,数据要素发展基础采用城乡宽带互联网端口接入率表示;数据要素开发通过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数量的对数表征;数据要素应用通过ICT产业业务营收总收入衡量。在此基础上,使用熵权TOPSIS法综合测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


5.控制变量


参照现有研究,选取如下控制变量:(1)财政扶持水平(Support),使用年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金额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表征;(2)教育质量(Capital),运用基础教育师生比例刻画;(3)社会保障程度(Security),通过参与城镇医疗与社会保险人数的自然对数表示;(4)经济发展水平(Economic),运用城镇地区人均GDP的对数衡量。(5)人口老龄化水平(Age),采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区域人口数量之比表示。


(三)数据来源


鉴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数据缺失,选取2012—2022年其他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CSMAR数据库、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以及各省份统计年报。使用线性插值法对缺失数值进行补充,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五、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分析


在式(1)的基础上,代入相关数据分析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详细结果见表3。表中第(1)-(6)列为逐次加入控制变量的拟合结果,列(6)中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回归系数为-1.2017,且通过1%置信水平检验,说明在考虑固定效应与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其对弥合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提振作用仍显著,H1得以证实。就控制变量来看,财政扶持水平、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上述变量均可有效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人口老龄化水平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为0.0296,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人口老龄化会加大城乡发展差距,阻滞城乡共同发展。

表3 基准回归分析结果

注:***为1%置信水平,**为5%置信水平,*为10%置信水平;“()”内数值为标准误。


(二)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确保研究结论准确,展开如下稳健性检验:1.增加控制变量


增加控制变量能够进一步充分考虑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城乡共同富裕间关系的潜在影响因素,避免估计偏误。是以,在前文控制变量的基础上,选取对外开放水平(Open)、绿色发展水平(Green)、劳动收入份额(Income)作为新增控制变量。其中,对外开放水平使用外商投资金额占地区年度生产总值比重表示;绿色发展水平通过人均绿地占有面积刻画;劳动收入份额运用劳动者收入总额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将新增控制变量重新展开回归,结果见表4列(1)-(3)。观察发现,依次加入新增控制变量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回归系数正负方向与显著性未产生明显差异,说明前文核心研究结论稳健。


2.控制政策影响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促进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作为核心战略纲领。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为控制样本期内数实融合相关政策干扰研究结果,将样本选取时段设定为2012—2020年,排除上述相关政策对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的影响,拟合结果见表4列(4)。相关数据显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回归系数仍显著为正,说明实证结果稳健可靠。


3.替换变量衡量方式


运用数字产业、实体产业间数字技术引进成交金额的对数衡量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表示为Tc_1。进一步地,使用城乡收入比作为城乡共同富裕的衡量方式,表示为Common_1,再次代入公式(1)进行拟合,力求规避变量测度误差引致的结果偏误,相关回归数据见表4列(5)-(6)。与表1列(6)中基准回归结果相比较,在替换变量衡量方式后,核心变量回归系数并未产生明显变化,证实回归结果具备较高稳健性。

表4 稳健性检验


(三)异质性检验


1.“胡焕庸线”异质性分析


“胡焕庸线”为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分界线,该分界线东南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基础扎实,生产力水平较强;该分界线西北地区人口稀疏,资源要素禀赋条件较差,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为进一步考察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不同地理区位是否存在差异,展开“胡焕庸线”异质性分析,详见表5列(1)-(2)。观察表中数据可知,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胡焕庸线”东南、西北地区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2237与-1.2046,且分别通过10%与1%置信水平检验,说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各地城乡共同富裕水平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胡焕庸线”西北地区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系数更高。


2.产业结构异质性分析


产业结构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效率与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参考吴玉鸣与李睿楠做法,使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之比计算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并以该指数中位数为界,将研究样本划分为高产业结构与低产业结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异质性分析,结果见表5列(3)-(4)。分析可知,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高产业结构地区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系数为-1.2276,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低产业结构地区城乡共同富裕的估计系数为-1.2239,且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低产业结构地区城乡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更强。


表5 异质性检验结果


(四)作用机制分析


为深入考察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潜存传导机制,参鉴江艇研究思路,重点关注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新质生产力间的逻辑关系,并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基于上述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新质生产力-城乡共同富裕间的传导机制,厘清三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见表6。观察可知,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系数为1.0364,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前文H2得证。


表6 作用机制检验结果


六、进一步研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


(一)调节效应检验



在式(4)基础上,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城乡共同富裕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列示于表7。列(2)数据显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的交互项回归系数为-0.0016,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可正向调节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城乡共同富裕间的关系。原因可能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攀升有助于加速数据要素流动,提升资源跨界整合与集中配置精度,助力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效率迁跃式提升。进一步地,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带动农村地区普及智能化农机、精准农业管理系统应用,培育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放大其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助力效能。


表7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调节效应检验


(二)门槛效应检验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攀升可能引致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提振作用呈阶段性特征,参鉴Hansen检验思路,构建门槛效应检验模型:



在上式基础上,首先使用自助抽样法(Bootstrap)先行检验门槛数量。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仅单一门槛通过1%置信水平检验,且门槛值为10.2375。使用单一门槛模型进一步考察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门槛效应,结果见表8。当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小于等于10.2375时,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估计值为-1.2037,且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当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高于10.2375时,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拟合系数为-0.9962,且通过1%置信检验。对比两个门槛数值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越高,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越强。


表8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门槛效应检验


七、结论与建议


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除外)面板数据,实证剖析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深入考察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城乡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助力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该结论在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需注意的是,虽然整体而言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可推进城乡共同富裕,但在不同地理区位与产业结构地区呈现出异质性影响范式,具体可表现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胡焕庸线”西北地区、低产业结构地区城乡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更强。机制检验显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可增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助力作用,且在跨越10.2375门槛值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效能更强。根植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构设新型共性技术支撑平台,补齐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短板。科技部门应贯通创新研发各层级链条,建设多层次、宽领域新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赋能城乡共同富裕。所谓共性技术平台即指由政府牵头,以数实产业融合需求为牵引,可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技术攻坚平台。科技部门应投资建设高技术产品精密加工工艺研发和小批量产品试制平台,提供迭代测试与推广服务,以前沿技术攻关提速共性技术研发进程。同时,科技部门需打造核心共性技术组件资源目录,开发共性技术操作软件适配系统,支持电子通信、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基础领域使用同一基础共性模组,为共性技术规模化应用夯实基础,增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助力效能。


第二,聚焦科技创新成果与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完善科技创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投融资体系。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应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降低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项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培育科技创新层面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力金融支撑,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学创新部门应改革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摒弃“一刀切”型量化评价规则,针对长期应用性与存疑性较高科技创新成果建立中长期评价制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第三,构设“三域三链”市场分配体系,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质效。一方面,纵深部署数据“三域”。数据“三域”是指数据内部循环管控领域、数据安全与合理加工运用领域、数据要素外部流动与交易领域。其一,微观经营主体需建立数据管理部门与专业委员会,实现资源有效聚合,增强数据要素内部循环管控能力。其二,数据管理机构应针对敏感信息查询接口设定安全阈值,监控数据操作记录与访问过程,保障数据查询与加工安全性。其三,政府应对数据要素进行隐藏式水印信息编码,以便及时检测、提取、追溯数据资源的权属,加快数据要素流动与交易速度,间接赋能城乡共同富裕。另一方面,积极完善“三链”体系。“三链”即数据要素供给链、数据要素服务链、数据要素授权追溯链。其一,数据管理部门应深入推动“上云用数赋智”,建立匹配产业链发展的数据供给链条。其二,相关部门应与大数据产业协会合作打造数据要素服务工作站,提供数据认证、安全评估等活动。其三,各级政府应依据敏感度、时效性等属性对不同数据产权进行分级处理,完善数据要素授权追溯链,助力城乡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俞   茹
执行编辑:伍琼华



文章刊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篇幅限制,注释从略。若需引用,请查阅原文。




往刊浏览:
1. 2024年第3期全文链接
2. 2024年第2期全文链接
3. 2024年第1期全文链接
4. 2023年1-6期(总第206-211期)总目全文链接
5. 2022年3-6期(总第202-205期)总目全文链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读者推送学报刊发论文,推送学报征稿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