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唐诗宇,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2022&ZD011)阶段成果。
【摘 要】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基础支撑。基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缘于遵循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无产阶级运动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理路。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于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跃升、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以及全球发展的新思路。展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导引、思想指引和主体牵引,才能有力有效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蹄疾步稳,进而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奠定坚固基石。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国共产党;逻辑;意蕴;路径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回顾过去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转变。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命题并作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将在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更快更好发展中,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快实现,进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无产阶级政党引领生产力发展的逻辑理路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虽为当代新生产物,但其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范畴,遵循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和发展规律。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决定性力量,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的先进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引领生产力的解放及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逻辑根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其逻辑根基就在于生产力这个核心概念本身及其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这也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奠定了理论基石。
就生产力本体论而言,虽然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派早在18世纪中期就开始探讨“生产力”概念,并先后经历了“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和“国家生产力”的演化过程,但这些概念都是对生产力的孤立认识和狭隘解读,没有形成客观系统的科学理论。对此,马克思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超越经济学视角阐述了自己对生产力的见解,认为生产力并非“精神本质”而是“表现为一种无限高于交换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物质力量,并且在现代工厂制度下,它既能使人的劳动或者自然和社会的力量更有效,也能使劳动力更低廉、社会生产更低效。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力量、是“共同活动方式”、是“物质结果”,并首次系统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得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的重要观点。再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从不同角度对生产力概念进行系统阐发:一是基于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指出,一方面“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能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生产力还以一般的或抽象的形式存在,创造商品的价值;二是基于人与自然的社会结合对生产力的影响,提出因自然条件的优越而增加的生产力是“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因协作劳动而增加的生产力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三是基于生产力的存在形态将其区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大类,认为前者直接决定生产关系,而后者作为“间接生产力”只有应用于现实生产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四是基于劳动关系认为生产力“既包括表现为个人特性的主体的生产力”,也包括存在于人之外的物化的“客体的生产力”。总之,生产力的内涵丰富、表述多样、运用广泛,可究其共同本质来说,生产力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中获取所需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并非固定不变,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步步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发展的,从而在此进程中形成了人类的历史,所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基础”,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
就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关系论而言,第一,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马克思认为,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自然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当它应用于现实生产过程物化为劳动工具或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时,就可变成直接生产力,而“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所以这时科学技术成为被资本所利用和占有的“不费分文”的生产力,成为生产财富和致富的手段。第二,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科技对生产力诸要素具有推动作用,即科技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和技能素质、加速劳动工具的改进和革新、促进劳动对象的拓展丰富和创新创造。另一方面,科技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促进作用,即科技的应用不断促进机器的发明与改进,进而联动引起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变,所以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第三,科学技术的异化会对社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作为科技物化形态的机器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核心和“主人”,而工人则沦为机器的“附属”,这即是科技异化。如此,不仅工人的智力和能力受到压制,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伴随科技应用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却在不断降低、贫困程度日益加剧,导致工人破坏机器的暴力运动时有发生且逐渐扩张,从而将劳资矛盾演化为阶级之间的对抗,引发一场社会变革。
(二)逻辑内核: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拥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坚决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他们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并成为引领这一进程的核心力量和可靠保障,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见得,作为先进生产力具体体现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的结晶,而且还将在党的领导下极大促进经济社会更加高效高质地发展前进。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是因为党的阶级基础,即无产阶级是伴随社会化大生产而生成的、与现代机器工业紧密联系的、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方向的先进阶级,同时也是最具组织性和纪律性、致力于摧毁全部现存占有方式和消灭一切阶级剥削、以尽可能快地解放社会生产力的革命阶级,故而来自这一阶级的无产阶级政党,自然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并推动其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党自身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即共产党人在理论上深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发展进程和一般结果,并在行动中坚持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科学引领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完善,使之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更好发展,故而无产阶级政党担负着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以及所有底层群众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生产力从桎梏中解放出来并得以充分发展的历史使命。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当原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可能会引发社会变革以建立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但是这一矛盾运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无产阶级要想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新的统治和新的生产关系,就必须先组建一个自己的独立政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成功夺取政权,并一步步变革生产关系、集中一切生产工具、增加生产力总量、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从来都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社会革命的领导者,能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生产力现实状况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引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具体来看,党在第一个纲领中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工人阶级政党,要“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而后明确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在国内,就是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而只有共产党掌握对民主革命的“绝对的领导权”才能使革命坚持到底、才能完成革命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清醒认识到,革命胜利仅是走完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是使中国已有的生产力获得解放并有条件继续发展生产,但这还不是生产力的直接提高和生产本身的发展,所以要用一切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技术、建设新的生产事业,以“使中国逐步地走向工业化和电气化”,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后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改革开放新政策,将“生产力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本质要求以及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将“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改革开放成效的检验标准;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以及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生产力发展、改革成功以及把“科学技术尽快地搞上去”的根本原则和保证。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认清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明确表示自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在现实与长远的统一中强调,既要从“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还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以稳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进步。
(三)逻辑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引领生产力发展的目标追求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目标,而发展生产力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着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最终价值指向就是为了满足人之需求、释放人之潜能、推动人之发展。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具体分析,首先从人的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来看,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人们要去“创造历史”,第一个必要前提是要能生活,所以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吃喝住穿等生活需要的资料,也就是说生产力发展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此外,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实际上又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即纵向上,彼此相关的个人在历史上是世代相连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从而决定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横向上,个人发展的全面性是其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要达到这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不是使一定的生产条件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的发展历史,生产力的最高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一致。第二,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来看,虽然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生产力,但这是建立在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加之彼时生产资料私有制已对社会化大生产带来阻碍,贫困的快速扩散与加深已对人的生活和发展造成限制,于是处于社会最下层、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开始组织起来开展斗争运动。所以作为代表整个运动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历史使命便是带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快速增加生产总量、逐步消灭私有制和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在此基础上建立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故而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壮大,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是互促互进的,并且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有一致的思想和行动,才能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第三,从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科学技术在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是成果也是手段,它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一部分,对于社会以及人的发展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资本化和异化也可能会导致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这时,只有工人阶级能够把科学技术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桎梏和奴役、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由此可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本阶级和广大群众进行的社会革命运动与科技变革运动是相耦合的,党“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并为了更广大的群众而运用它们”,以确保科学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引领我国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的百年征程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遵循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发展理路,逐步提高着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切实促进着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具体来看,面对“三座大山”重压下生产力极度落后、人民深受苦难、民族深陷危机的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领导人民群众先是通过开展土地革命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再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以摧毁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然后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使中国人民从政治上被压迫、经济上被剥削、精神上被奴役的地位翻过身来,真正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有序有效实施,成功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了全面小康,今后也将继续引领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进而促使人民群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意蕴
立足新发展阶段,结合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论断新指示,这既是基于我国先进生产力水平跃升的战略考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促进全球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重要引擎。
(一)时代维度: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新质生产力就是在着眼现实、展望未来的基础上提出的时代新课题,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先进生产力实现了新的跃升。
首先,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原创性概念。所谓“新”,即它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具体体现在:一是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变革与创新的驱动力;二是科技加持下创造出的新产品,以及催生的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是依托科技创新而从现有产业领域中衍生的新业态、新赛道、新服务等;四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生产管理中出现的新模式、新制度等。所谓“质”即它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是在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下,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完成从量变到质变跃升的生产力的高级形态,强调的是“质变”“质量”“质效”。所谓“生产力”即它仍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却与一般意义的传统生产力完全不同,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绿色生产力,凸显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其次,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一方面,数字时代科技创新的高度活跃,使一些产业中涌现出大量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也带来了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数字化整合,并且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中还呈现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态势,催生出众多新知识、新方法和新型生产工具,而这些都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拓展空间。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质生产力,正是顺应数字化发展的产物,将在科技赋能下为当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供能添力,从而赢得数字经济时代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最后,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之举和长远之计。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和决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我国快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开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站在新起点上,谋划未来美好蓝图,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就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发展重点等予以系统论述。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党中央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高度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为今后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的优势与活力、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科学指引。
(二)社会维度:新质生产力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考察分析后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且“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这不仅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即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为特征,高质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助力;而且还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目的统一性,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一,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将极大促进经济发展中“质”与“量”的协同并进,这是因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和核心要素,而科技创新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关键所在。通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不仅能驱动生产流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产业发展水平与实力的提高,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同时还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灵活性,激发了投资和消费市场的活跃度,拓展了经济增长空间与发展路径。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等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卡点难题得以解决,进以使我国经济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为走向现代化强国以及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其二,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更平衡更充分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党中央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影响并制约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进度与程度。而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新发展阶段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保障人民利益和满足人民需求的必然要求。具体来看,在社会改革方面,新质生产力蕴含着巨大的、活跃的、变革的力量,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能牵引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协同并进,由此引致社会一系列深层次的调适与发展,塑造一个联合联动、互依互促的良性发展格局。在社会治理方面,新质生产力更加凸显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角色与作用,且随着数字创新技术由生产实践逐渐向社会领域的广泛渗透与应用,将有效促进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区域间的条块分割、资源间的配置失衡等问题的解决,以及常态化沟通、网格化管理、智能化监测、便民化服务等机制的构建,以赋能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在社会民生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必将催生更多产业发展新业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以高收入就业机会实现‘提低’‘扩中’”。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将带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全方位变革与改善,不仅在物质层面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个人,而且还会使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受到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其三,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首先,新质生产力倡导的是绿色化的发展方式,即通过科技创新、模式调整、制度优化,摒弃过去投入大、耗费高、效益低的发展路径,打造低耗能无污染的节能型、友好型、环保型、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以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其次,新质生产力注重的是优质化的发展效能,即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路径,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资源管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绿色发展的协调推进。最后,新质生产力擘画的是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图景,即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同时,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国际维度:新质生产力是促进全球发展与进步的新思路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深刻关系着中国的现代化强国伟业,更关乎到世界以及全人类的发展进步。
一方面,随着时代之变与世界之变的加速演进,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空前复杂多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和安全威胁不断升级,加之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以及增长势能有所减弱,迫切需要以加强科技创新来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化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并助力我国更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于是,因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下,也将进一步激发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使我国能够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打造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国际形势中应急处突、风险防化、安全保障的能力与实力,使我国能于危机中育先机、抓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稳全局,从而由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继续谱写中国奇迹。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强,中国不仅努力发展自己,而且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还积极拥抱世界,不断为促进国际团结、全球发展以及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本国科技自立自强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将撬动全球科技进步以及带动世界经济发展。从2023年的具体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增长5.2%,对世界贡献率达到3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7.73%;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这足以表明,中国有能力、有信心加快发展好新质生产力,并积极携手各国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共同体,在互利合作中共同发展繁荣。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实现了质态跃迁,也代表着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手段、方式和能力的明显进步,所以它的大发展势必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将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和全面发展而不断贡献价值。
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的领导,重要着力点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共产党身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和推进者,既能科学把握新时代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以适时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也能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通过战略导引、思想指引和主体牵引,创设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壮大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氛围,以推动和保证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大助力。
(一)战略导引:以党的科学决策部署擘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新指示新要求,体现着党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高顶层设计,也包含着党对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战略擘画。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谋篇布局的同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改革和注重因地制宜,领导并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从战略考量到现实成果的转化。
首先,加强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战略规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层次及各要素进行谋篇布局。这就需要作为领导决策核心的党中央,在决定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问题时,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纳入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预期目标当中,并秉持历史思维、问题意识和长远眼光来制定一系列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决策部署、改革举措、战略安排等,以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此外,还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继续深化细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继续着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继续抓好抓实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设有利条件并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进行体制方面的一体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是深化领导体制改革,即健全党对科技工作、教育工作、人才工作等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为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即通过优化完善科研管理体制、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科研院所薪酬制度、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法治体系等等,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形成良好的科创生态,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最大程度保障和促进科技自立自强,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三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即坚持教育的公平性、科学性、协同性原则,系统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办学方式等,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基础学科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四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即“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人才分类评价和激励机制,以济济高水平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动能。
最后,注重地方层面的因地制宜,实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务实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在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要求。这是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也没有固定模式和万能策略,所以各级党委需要从实际出发,先建构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领导工作机制,以稳健有力地引领本地迈进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一是做好学习贯彻工作,既要在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提高重视程度、明确发展任务、探究具体方案,也要及时且完整地向党员群众传达,并组织和引导他们结合实际地、积极认真地、形式多样地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做好战略规划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全面掌握本地区的经济实力、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技条件和发展水平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加紧绘制具有特色性、操作性、长远性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计划书”及“路线图”,为本地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指明方向。三是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分类指导本地产业走差异化、互补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使其在统一部署下既各展其能,又协作配合,同时倾力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并集聚数据、技术、智能设备等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以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未来产业集群,从而变地方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真正实现政策上的央地衔接、发展上的因地制宜。
(二)思想指引: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指引新质生产力的正向发展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以贯之的根本任务,先后提出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述。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着眼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和全面振兴的现实需求,结合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中心任务,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性新概念,并随后对其内涵、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予以详细阐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生产力理论。
为了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就需要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入手。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强化理论教育,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融进日常宣传工作中,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广泛而透彻的理论解读和专题宣讲,使党员干部群众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容与重大意义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进以实现思想上与时俱进、目标上达成共识、行动上全民参与。另一方面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好新与旧、破与立、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内容分类化、对象精准化、形式多样化的理论宣传,使新质生产力理论能够同实际工作有机融合。总之,就是以富有引领力、感召力和创造力的思想理论宣传,动员社会各方面在积极接受理论武装的同时,齐心协力地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和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能有效融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就需要发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优势去纠正错误倾向,指引正确方向,以确保新质生产力在持续健康发展中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推向前进。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创新理念的宣传,正确认识守正和创新的关系,破除生产力发展的思维定式、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扭转只重生产忽视创新的僵化观念,增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意识和行动,同时调动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创新,让科技创新在社会蔚然成风。二是通过协调理念的宣传,正确认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既防止把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传统产业发展相割裂甚至完全对立起来,以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协同并进发展,也防止把新质生产力和经济发达地区相绑定,以推动各个区域之间结对协作、互帮互助、联手共进。三是通过绿色理念的宣传,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避免出现“一刀切”“一窝蜂”和急功近利式的节能减碳现象,促进生产方式、发展路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的合理化绿色转型,以及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一体化协同推进,确保新质生产力循序渐进地可持续发展。四是通过开放理念的宣传,正确认识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破除阻碍开放发展的各种思想和体制障碍,打破封闭式、保守型、单一化发展局面,构建全面开放、内外交流、多元合作、互鉴互助、同频共振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新质生产力的畅通快速发展创设条件。五是通过共享理念的宣传,正确认识共建和共享的关系,促进发展中不公平、不合理、不均衡、不安全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指引新质生产力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为民造福的根本目的,确保发展主体的全民性、发展过程的系统性以及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以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促新质生产力中实现共享共富。
(三)主体牵引: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国体制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以强劲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并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添能助力。
第一,完善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发挥党在同级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国家各领域各方面落地落实。中国共产党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各项决策部署,要靠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去从上到下层层贯彻落实、由点及面步步执行到位。具体而言,首先是抓好中央和国家机关这个“最初一公里”。作为引导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导机关,既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保障作用,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做好牵头抓总和督查督办工作,也要明确厘清各部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任务和职责,做到相互沟通、协作及配合,当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和“火车头”。其次是加强党的地方组织这个“中间段”。地方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以及推动本地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上处于关键位置、负有重大责任,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引领地方政界、科技界、产业界、经济界、学术界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参与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洪流当中,并引导相关的部门间、产业间、区域间及其各自内部的良性互动,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区域壁垒和市场分割,以促进各类优质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再次是牢固党的基层组织这个“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的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全贯穿、全落实,筑牢党领导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织根基和坚强堡垒;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既能各自贴近需求、贴近实际地站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前沿,又在彼此联合、搭建联盟、协作联动中合力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正向发展,进而通过党的“组织链”牵引和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第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经济环境。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必须在经济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只有以党的领导保证我国经济发展质效的稳步提升,才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体来看,首先是宏观层面统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通过加强政策调节力度和政策协同配合、完善市场规则和市场体系等,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也通过积极培育内外贸融合发展的企业和产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以及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等,快速打开并拓展国际市场,从而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平台和持久动能。其次是中观层面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城乡融合新兴企业和产业,以及“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双向赋能,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量更足、成色更好;最后是微观层面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对科技创新项目、科研经费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进行全链条一体部署,对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系统布局,对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监管等相关体制机制进行健全完善,从而构建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构筑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激发全体人民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造伟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和最大依靠。党要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定走好群众路线这个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既引导人民群众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有效发挥主体作用,也确保新质生产力从为了人民而出发,在依靠人民中发展,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前行。具体来说,首先是深入群众,以了解社会问题,找寻新质生产力发展契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认识和把握主要矛盾、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把我国社会不断推向前进。这就要求各地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并了解人们生活生产中真实的情况、困难和需求,以探寻蕴含在其间的生产力发展机遇、动因及路径。比如:从“三农”问题引致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从环境污染问题引致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从消费需求问题引致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从动能不足问题引致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等等,而新质生产力正是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次是动员群众,以聚集民智民力,增添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当好人民群众“带头人”的同时,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网上网下群众路线“双轨”并进,调动全社会“共话”及“共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人翁”和“剧作者”。最后是服务群众,以增进人民福祉,彰显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这就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切实做到人民的诉求和期盼在哪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在哪里,以稳中有进地完成在发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实现人民幸福安康这个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5. 2023年1-6期(总第206-211期)总目全文链接
6. 2022年3-6期(总第202-205期)总目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