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探索 | 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文摘   2024-08-24 14:36   云南  

【作者简介】张力一翔,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研究”(23AZD053)阶段成果。


【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创新动能,成为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与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其能够以新要素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以新技术激发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以新产业构成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在把握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通过以要素融合为途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兴产业为导向、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基调,共同助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乡村振兴


一、引言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立足于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在总结国内外生产力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民族地区而言,乡村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全新的生产力动能。因此,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应立足民族地区乡村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通过抢先运用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前布局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然而,目前学界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理论内涵、发展特征、形成逻辑、实践意义、实践路径等方面,对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鲜少有研究结合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实际,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挖掘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潜力,综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征,探寻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适性实现路径。基于此,本文基于民族地区乡村的实际情况,试图建构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探寻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在理论层面,尝试进一步拓宽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在实践层面,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催生出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新要素驱动产业生产要素优化、以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以新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从整体上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有3个特征:第一,新质生产力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带动全要素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增加了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是能够与传统的资本、劳动、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生产要素。这些新型生产要素在质量提升、优化组合和协同联动中,共同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能。第二,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发挥其自身助推产业变革、模式塑造、动能提升、资源整合、生态优化、风险防护等方面的功能,从而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第三,新质生产力是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攻坚突破口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将以新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的全面振兴。换言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是新质生产力的根基与发展动能,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载体。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主要借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意义


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质量发展战略对我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民族地区的乡村产业不仅影响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情况,还关乎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问题,更关系民族地区乡村人民群众对于国家的认同。因而,民族地区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是乡村振兴实施的重点区域。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人口方面,“民族八省区”的人口总数为202,574,440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35%;在地域面积方面,“民族八省区”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8.91%。此外,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的2018年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数据显示,2017年末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数为18,943万人,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13.6%;在地域面积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为6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3.9%。因而,仅从民族地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占比上看,民族地区都是国家进行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区域。


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乡村既有全国乡村的一般性问题,又有民族地区自身的特殊性。虽然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各种原因,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乡村多为高山峡谷、河流纵横、戈壁荒漠等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且民族种类众多,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市场经济也相对不发达,难以创办与城市同等发展水平的现代化、规模化的产业。但也需要看到民族地区乡村具有民族众多、多元文化等差异性因素,这些差异性的因素恰恰也是成就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借助民族地区乡村的独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推动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助推乡村振兴。因此,民族地区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国家着重关注的领域,也是乡村振兴的难点与重点。


(三)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绝不能套用同一种模式或进行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因此,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要根据民族地区自身的条件,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走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新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与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新型生产要素的优化,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基础。第二,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科技创新通过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与模式创新引领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引。第三,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落脚点。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主要是基于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和数智化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全过程,促使产业更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以新要素驱动产业生产要素优化、以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以新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从整体上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以数据要素为核心带动新要素优化重组,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跃升,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激发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产业支撑载体,构成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


(一)新要素带来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


新质生产力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把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与传统的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新要素提升产业内部运转通畅性。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主要是指以数据要素为核心所形成的新要素。就新型劳动力而言,劳动力的数字化转型,使得产业内部的劳动力效率提升。就生产工具而言,新要素变革生产工具。数字技术与传统生产工具的融合,催生了更为智能化、数字化、高效化的生产新工具。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很多生产风险。如宁夏地区通过优良品种培育研发、水肥一体智能化栽培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监测系统、气候指数、智慧大数据系统等新要素所组成的新技术发展脱水蔬菜产业。从种植、采收、销售到运输全过程都有新要素的支撑,真正做到源头控制、全程监管、质量追溯。2023年1—10月,宁夏共出口脱水蔬菜4044.77吨,货值达1.09亿元。从现代特色农业来看,将智能机器学习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智能传感器将实时生成并传输相关的数据,为生产提供更为精准的判断。如果说过去的生产靠的是农民世代相传的经验,那当前更多的是靠数据要素所带来的实时数据监测,进而在基于客观的数据网依据而生成的科学研判与解决方案。这改变了传统产业中所谓的“靠天吃饭”,改善了因难以预测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带来的生产不稳定、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是新要素能够强化与提升行业竞争的适应性。在大数据的加持下,在“数据—算力—算法”协同运行模式的助力中,对市场需求数据的精准研判,为乡村产业的生产提供导向。换言之,民族地区的乡村产业能通过大数据掌握市场的需求变化,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在某种意义上,新质生产力使得产业生产要素从过去的依赖资源转变为更依赖于数据化的技术创新。总之,通过数据要素不仅使得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架构更为优化,也使得其生产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从而真正提升与强化产业在市场化竞争中的可持续竞争力和适应性。如贵州毕节威宁县苹果产业就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创新,实现产业结构性升级,提升产业的竞争新优势,使得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通过新要素抢占发展制高点与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牢牢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


(二)新技术激发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革命性力量


马克思曾提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影响生产力高低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制约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难关是首要问题。而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应运而生,成为破解我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内在深层问题的革命性力量。


一是新技术促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结构变革。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不仅能改变乡村产业类别内部的发展结构。同时,新质生产力还将促进生产要素在乡村产业链内部的流动,进而推动产业内部及其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共同助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向高科技化、高效能化、高质量化转型发展。依托科技创新,智能化系统将为产业生产提供更为科学、智能的技术支持。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在对产品生成进行数据分析的同时,也对风云莫测的市场进行有效的监测与预判。原本地处偏远、消息闭塞的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也能够通过新技术及时高效地了解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进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通过新技术进而创新发展新模式,引领乡村产业结构化调整,发展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新业态。特别是深度挖掘多种功能与价值的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促使乡村产业全链条优化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性发展力。总而言之,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变革化发展过程中,通过乡村产业的科技创新,总体上实现生产资源要素多领域的优化升级,推动供给、生产、消费、运输等多环节的协同创新,使得乡村产业链延伸、扩展,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最终达到联动效应和规模效益。举其典型,贵州省岑巩县以绿茶和果干为核心,运用新技术围绕“1+N”的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乡村外贸”的产业结构。


二是新技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新技术通过人才培训、生产方式等途径,提高生产效率。就人才培训而言,新技术不仅吸引外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还为乡村本土劳动力提供新技术培训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民族地区的乡村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远,在农业回报率较低与教育成本较高的矛盾中,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中受过系统化培训的相关从业者较少。但是在新时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有新时代的人才新要求。因此,以新技术为依托,培训新型劳动力人才,也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相关从业者创造了更多的学习空间与可能。如: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长新乡豆寺村,通过对各族群众进行辣椒种植中耕管理的现场培训,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实现产值3352万元;在白石镇白石村,通过田间课堂的形式进行烤烟新技术培训,村里的113户种植户烤烟创收746万。就乡村产业中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言,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化应用,实现对产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共同推动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来看,数字化技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智能化农机装备、精准化农业技术、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化喷灌技术、无人机植保、产业自动化与智能化、智慧化农业系统等新技术,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激发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激活乡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潜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新技术重塑产业竞争环境。首先是国内市场的变化。新技术推动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由于精准技术与传统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得民族地区传统乡村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产业生产更为精细化与个性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强了消费者对乡村数字化产品的兴趣。消费需求也从传统的乡村产品向智能化、数字化的产品转变,消费需求更为多元。其次是国际竞争力增强。依托新技术的融合,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促使民族地区更多的乡村产业实现出口贸易。如贵州毕节通过自动化清洗分选流程、自动拍照测色等一系列自动化、产业化流程,打破民族地区的地域壁垒,将水果等农产品远销多国。


(三)新产业构成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以新要素、新技术、新理念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现实必然需要,也是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与知识型产业转化是必然趋势。因此,新产业将是未来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新产业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数字化升级。《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在GDP中的占比达39.8%。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为民族地区的乡村产业带来发展新机遇。新产业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使得各要素配置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数字生产力、数字流通力、数字分配力与数字消费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使得传统产业的效能得到整体的质变,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产品流通体系、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整体上提升乡村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换言之,数据要素以无损耗、强流动、低边际成本的优势,打破传统乡村产业的生产方式、交易方式和组织方式,推动传统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业态。换言之,以产业数字化、自动化设备、大数据监测、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传统乡村产业高度融合与嵌入发展,使得过程更可视化、结果更高效化、销售更可观化,产业更具现代化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尽可能地减少低端产品的量产与过量积压,从整体上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效能。


二是未来产业引领乡村产业实现创新性转型发展。在技术变革时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带来未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虽然目前未来产业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机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与风险相伴的是机遇的来临。未来产业一旦形成,将以突变、涌现等形式呈现。同时,在以数据为代表的时代,数据聚集将会形成雪球效应。因而,未来产业的形成必将引发相关生产领域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产业各环节爆发式增长,迅速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全产业相关链条协同。基于此,在目前决胜的关键时期,应抓住本轮产业变革的关键机遇期,尤其是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相关要素与城市相比较为匮乏的情况下。若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能站在战略的高度,抓住战略窗口期,及时关注未来产业的发展动向与趋势,以大数据、互联网、VR等数字技术为依托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要挖掘与开发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区域特色优势,将其区域特色优势与新技术、新组织、新理念、新模式深度融合,将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与资源对接,集聚新经济的要素资源,拥有更多发展未来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的新机遇。


总之,将新质生产力放置于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之中为其高质量发展赋能,是通过科技创新将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实现增值的过程。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还将引入新技术、新理念等要素,推动乡村产业突破过去所无法破解的瓶颈,从而助力乡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科技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创新,进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使得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其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刺激活力:以要素融合为途径,加速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现代化进程


数据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深度融合,形成新型生产要素,使得生产力跃升为新质生产力。换言之,数据要素同生产过程中的各要素深度融合,延伸了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生产要素的广度。这为实现多维度、深层次的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释放要素动能,从根本上激发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活力。


其一,推动新型要素深入融合生产过程之中,优化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产品供给。新质生产力依托高技术型的数字技术使得生产的全过程更为精准,产品性能更优化。数据要素是数智时代中较为关键的生产要素,要推进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有序地高效流通,使其融入生产等全过程。数据要素在与劳动、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提升要素的生产效率,实现要素整体价值的增值。首先,数据要素能够激发生产要素的创新。其次,数据要素促使产品研发创新。在数据技术的加持下,能够通过海量的数据要素对研发进行及时、必要且精准的修订、指引工作,高效地规避诸多风险与失误,提高产品的研发效率。最后,数据要素能够更好地驱动生产协同效应。数据要素在生产的全过程都发挥作用,使得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生产链上的各企业实现生产协同。同时,依托数据要素使得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中的各企业能够实现多种生产设备间的智能连接、流动与共享,促使生产更为智能化、精益化,提供性能更为优质的产品。比如,依托物联网技术,广泛收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立足于数据信息建构消费者对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消费需求模型,借助算法与算力精准地生产出与消费者需求相匹配的相关产品,将数据资源转化为科研创新的驱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新生态。目前,数据要素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数据要素的有效供给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数据要素的市场化发展面临确权、定价、跨境流通及还未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问题;数据要素市场基础规范、流通机制、配套法规、市场监管水平等方面有待提升。上述诸举,都导致数据要素难以充分发挥其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因此,要着力搭建与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数据资产化资本化机制,健全数据跨区域跨境流通机制、多元协同的数据资产治理机制等,促使数据真正流动,释放出无限的数据要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形成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各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产业生态。此外,也需要完善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制度体系,保障产业发展者相关正当权益。


(二)激发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增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在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虽然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需要攻克的发展难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这些发展难点中,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围绕着科技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占比小、产品创新供给不足等内容。对此,需要充分重视以科技创新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


其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引领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要统筹规划好相关扶持政策和改革举措。政府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做好科技创新引领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应顶层设计与有效衔接工作。其次,政府要优化整合资源配置,构建强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既要统筹民族地区整体的科技创新引领乡村产业工作,也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区域位置、各乡村的独特优势,与相关产业的科研机构因地制宜地开展组织与配备工作。同时,对特殊的区域、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必要的扶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其二,重视企业在乡村产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各民族地区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加入科技创新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实现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原材料制造、深度自动化机械加工、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和数字化物流运输的有机衔接。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拓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增值增效链中的作用。


其三,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与产业化生产。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8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强调了科技成果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提出要着力开展关键技术等创新,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度。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由过去的传统资源能耗型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产业,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要搭建专门的乡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各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要鼓励与帮助乡村相关人才将乡村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以激发创造活力。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建立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库,整合民族地区各乡村的科技成果资源,强化与金融等相关主体的协同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效率。在专门的乡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促成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共享。同时,培养专门从事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


其四,要强化产教融合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在以新技术为依托,培养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所需的新型劳动力的前提下,还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化产教融合机制。首先,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要尽可能地与相关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将生产与科研有机结合。可由民族地区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实现乡村产业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为相关单位提供实验场地、实践基地,进一步实现集聚效应,共同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统合力量。民族地区乡村企业可以与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人才选送机制,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其次,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也可借助民族地区乡村的独特民族特色,依托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引进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定期、定点到乡村进行指导工作,将新技术、新理念、新价值及时输入到产业建设中。


(三)捕捉先机:以新兴产业为导向,加速培育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新业态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的发展先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也是技术革命中的决定力量。因此,民族地区的乡村产业也需要结合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探索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新动向。


其一,优化民族地区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合理布局。培育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乡村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民族地区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特色优质产业”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与此同时,要立足民族地区乡村的特殊优势,抓住机遇,超前部署独具民族地区特色的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特别是具有原创性与突破性的技术产业。比如部署农业领域的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制造、数字农业、绿色低碳农业、细胞农业、医学农业等领域的产业,抢占世界未来产业高地,夯实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其二,持续赋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数智化是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源头动力。首先,推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数智化生产。通过对产业生产要素的实时数智化分析,使得生产更为精准高效。与此同时,数智化的生产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监测、调控及其质量追溯,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品质。其次,推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数智化流通。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数智化流通促使信息流通更迅速。过去,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受限于民族地区乡村偏远的区位因素造成的信息壁垒。但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数智化技术的覆盖,地域受限等因素不复存在,民族地区实现了跨地域的数智化流通。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数智化流通有助于优化供应链管理。数智化等技术能够实现对产品生产、存储、运输等各环节的实时追踪,更好地进行产品的仓储管理。最后,推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数智化分配。一方面,通过数字化产业系统,实现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精细化精准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数智化分配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通过数字技术等数据要素的支撑,实现了与其他民族区域产业、市场的互联互通。数智化的分配也增强了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市场透明度,摆脱曾经存在的市场信息不对等、不确定性等困境。还有,数智化分配使得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更具普惠性。依托数智化的分配机制,极大地降低中间的信息噪音,提高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实际收入。


其三,创新与完善民族地区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模式。与民族地区传统乡村产业相比,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开发、挖掘与发展需要更多的精力、技术、资源和人才等要素的支撑。且由于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必然会伴随着产业发展周期相对较长等风险。因此,民族地区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套相对齐全的配套支持模式。首先,拓宽民族地区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资金投入渠道。建立“政府+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共建的运转模式,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各自资源优势,确保产业发展的资金链。其次,建立定向基金、非定向基金等多形式的投资方式,共同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其四,发挥科技创新对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引领作用。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产生了深刻性的变革。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如物联网、数字人物、云直播、可视化等技术助力新兴企业更好地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依据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做出更为科学精准的决策。基于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技术生态体系更好地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业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四)夯实基础: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优化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环境


基础设施在生产力要素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反映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影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新型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能为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力、辐射力、传播力等提供有力支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优势,能为新型劳动者提供数字化的环境,为新型劳动对象的生成、为新型劳动工具的应用奠定基础,从而支撑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虽然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如2021年,民族地区建成5G基站17.79万个。但是在部分地处偏远的民族地区乡村,互联网的信息化与数字化覆盖率仍还处在不高的阶段。然而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产业支撑又迫切需要以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覆盖不全面、电力供应不足等新型基础设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因此,以科技创新为引导的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数字技术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助推。


其一,政府要发挥统筹谋划、整体引领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做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新型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比如,做好民族地区乡村的5G基站布局规划,统筹区域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政府要制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用水、用电、用网等相关保障与扶持政策。通过给予相关企业及个体减免等举措,更好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最后,政府要加强协调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多方技术主体,共同破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难题。


其二,市场要发挥资本引入与技术创新的优势。一方面,要借助市场的多元引资方式与渠道,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另一方面,要利用社会、民间、企业的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优势,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总之,政府和市场要共同加快交通、通信等新型物理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化平台、大数据等数字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物理基础设施与新型数字商业基础设施的共同作用下,助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或者说,政府和市场要为民族地区传统乡村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技术维护与升级。不仅如此,政府和市场也要以民族地区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五)奠定底色:以绿色发展为基调,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明晰了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绿色的基调。


以民族地区的特殊地域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注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布局、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等全过程都注重绿色技术与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入。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要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以绿色技术项目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使得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由过去的劳动力驱动、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由传统的以资源高能耗拉动产业经济增长的状况,转变为以绿色发展为理念的高质量发展,铸牢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绿色底色,确保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就生产方式的变革而言,产业的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嵌入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要求,有助于加强乡村产业全链条的绿色化转型升级。就产业调整升级而言,推动绿色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在乡村践行的关键,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支撑的应有之义。具体来说,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与实现都需要以绿色为基调的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比如在农业产业中,要通过节水、节肥等技术,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水资源、盐碱地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农业生物安全等产业,提高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绿色科技水平,促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绿色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底色。


其一,要推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绿色化转型。首先,搭建产业绿色评估体系。对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进行绿色生产企业标杆与动态化管理,不断增强绿色生产竞争力。其次,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理念。在产品的研发阶段就充分考虑绿色发展问题,通过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工序等举措,推进产品的绿色化转型,提升整个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链的绿色化水平。


其二,推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绿色化供应链管理。搭建绿色化供应链是产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对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责任。首先,要运用节能减排的运输物流。借助低碳运输工具,共建共享运输资源,推行数智化的物流系统,整体上保障供应链碳排放量和碳足迹的管理。其次,设立绿色供应链标准。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各个企业要与原材料供应商共同协定材料的环保标准,确保产品的环保可追溯性。最后,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减少资源消耗。


其三,推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新型基础设施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多渠道保障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链。通过构建国家绿色发展资金、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社会资本共建,来解决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难题。其次,增强绿色基础设施科技水平。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应该运用“科技+”“场景+”以及建设绿色新型基础设施群等举措,提升绿色基础设施科技水平。最后,要超前布局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绿色新型基础设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必须抓住先机,高瞻远瞩,超前布局相应的绿色新型基础设施,以避免未来因民族地区乡村的地理区位、产业布局等因素导致的绿色基础设施运行受限等问题。


总体而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深刻把握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着力点,从要素融合、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立足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在总结国内外生产力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科学概念。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生产力,其能够通过新要素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以新技术激发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以新产业构成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通过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方向性指导。因此,要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在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通过以要素融合为途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兴产业为导向、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基调,共同助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陈   燕
执行编辑:伍琼华



文章刊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篇幅限制,注释从略。若需引用,请查阅原文。




往刊浏览:
1. 2024年第3期全文链接
2. 2024年第2期全文链接
3. 2024年第1期全文链接
4. 2023年1-6期(总第206-211期)总目全文链接
5. 2022年3-6期(总第202-205期)总目全文链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读者推送学报刊发论文,推送学报征稿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