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探索 | 国家建构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实证探索

文摘   2024-08-11 17:04   云南  
【作者简介】李少惠,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完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18BZZ102)阶段成果。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既与宏观层面国家建构中的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双结构休戚相关,又受微观层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和宣传动员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最新数据的分析,实证探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研究发现:一是地方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呈正向显著关系;二是政府信任在地方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作用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机制;三是新闻媒介信任不仅能够调节地方认同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也调节着政府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机制。在国家建构视域下,为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应注重“第二个结合”增强地方认同、以党建引领提升政府信任、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赋能新闻媒介信任提升的“有形、有感、有效”的中国式路径。

【关键词】国家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地方认同;政府信任;WVS

一、问题提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同时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引领着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制度建构与意识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塑与党领导的国家建构在过程上具有历史的同步性。这也要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当代情境中,应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导向来处理好我国的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党领导现代国家建构中处理民族工作的“纲”,其蕴含着各民族共同富裕、交往交流交融、“四个与共”等丰富内涵,是党领导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指引。

历久弥新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念,奠定了我国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我国的民族地区治理与国家治理,除了行政科层式的中央与地方制度建构关系,也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的意识建构关系。虽长期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状态下,但囿于地理阻隔、自给自足事实和文化传播等原因,历史上各民族的在地性特质鲜明,由此形成了较为牢固的文化认同和地方认同意识建构。在此背景下,党领导的多民族现代国家建构,在强调制度建构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应处理好地方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之间的关系,彰显意识形态建构的价值效能。

为更好地厘清地方认同等要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机理,本文以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简称WVS)数据为基础,从国家建构理论视角切入,尝试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探究地方认同、政府信任、媒介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国家建构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国家建构理论分析

我国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建构,在内涵上与西方民粹主义的民族国家建构有着质的区别。党领导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是以共同富裕、“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为内涵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现阶段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国家建构主要包含5大要件:一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党政体制;二是以党群关系为主轴的国家社会关系;三是以集权为导向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四是由政治主导经济的政治经济体制;五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导向的民族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行政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关注党领导的意识形态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体系的建设,引领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双重建构,充分体现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紧密的结构性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国家建构的核心,是用高度耦合的政治制度体系支撑的多民族共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在多民族的治理情境中,探索制度优势向治理优势转变的实践模式。

综合现有研究,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学者们强调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之间结构性关系的重要性。但多民族国家建构的目标实现,不能忽视大一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性反作用。本文在现有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基础上,尝试探索国家建构理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反作用机制。同时,行政科层治理工具和新闻出版宣传动员工具,亦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制度构建和意识形态构建的耦合过程中,这对实现地方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强化作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效能等都发生着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从国家建构理论的制度建构与意识形态建构耦合关系中,提炼出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塑的关键要素,并最终形成政府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中介作用机制和新闻媒介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调节机制,详见图1:

图1 地方认同、政府信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框架

(二)研究假设与关键词

在国家建构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在于各族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增强。这种增强除了与各族同胞的地方认同密切相关,同样与政府信任和新闻媒介信任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1.地方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地方认同是人们对在地理范围、文化方面与自己生活有直接关联的自然共同体的归属性观念与感情忠诚,是人们关于生活方式、情感等文化精神方面的地域性集体心理结构。地方认同在层级上,相对于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来说,是低层级的共同体认同。但两者不是对立的此消彼长,在诸多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很强的互通性。芮德菲尔德认为国家层面获得群体认同的文化是“大传统”,地方层面获得群体认同的文化是“小传统”,大传统对小传统有着极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小传统同样对大传统进行着较强的反馈与调整效应。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从来不是隔绝的关系,两者存在合适流量的传播渠道时,国家才能形成稳固的结构。差异性的地方认同在国家建构的范畴内,以差序格局的结构,以互嵌叠合的形式共铸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在国家建构的制度建构过程中,地域共同体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地域空间结构的差异,造就了差异性的地方认同。这种差异性同样影响着政府信任和国家认同。综上,地方认同与政府信任、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地方认同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假设2:地方认同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政府信任。

2.政府信任的中介作用

政府信任是公民在与政府治理主体互动过程中,对安全感和认同感等生活感受、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等政府绩效的切身体悟,是与政府的情感依托和理性预期相比较后,自我建构的与国家治理休戚相关的政治关系。制度建构过程中纵向科层式的中央—地方政府关系,与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的地方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构建有着密切的横向联系。政府信任是以政治认知为前提的政治情感倾向,政府信任水平高低与公民利益实现程度挂钩。在国家建构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视角下,中央宏观决策而地方施行治理的纵向分工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首先,地方认同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构建对制度构建的作用路径。地域治理作为科层式治理的社会末梢,拥有直接衡量和反馈政策绩效的在地功能。地方认同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多元治理结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多元化治理共同体等良性治理生态体系的构建。同时,地方认同作为地域共同体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构成,也能够以治理资源的形式,助力政府提升治理效能,降低政府失灵的可能性,提升政府信任水平。其次,政府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主要受制度构建对意识形态构建引领的影响。党和政府政策的制定及治理实践,都代表着国家话语的在地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建设历程,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在此过程中,以政府信任水平的提升,促进国家认同的提升,进而以国家认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政府信任的提升,也能够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变,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提供意识形态滋养。政府信任能够通过国家构建过程中的科层式治理逻辑,有效地传导地方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意识形态感知。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政府信任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假设4:地方认同的增强,能够提升政府信任,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3.新闻媒介信任的调节作用

新闻媒介作为融汇贯通的工具性平台,是党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宣传阵地,它影响着现阶段现代国家建构的意识形态建构,是政策宣传、政治动员、表达民意诉求等目标的贯通性调节媒介。新闻出版等传播媒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工作的重要宣传阵地,对政府信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积极借鉴新闻传播的媒介理念和功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时代意义。

新闻媒介的可信程度,直接影响着宣传的可信程度、政策效能和动员效能。在具体实践中,官方媒体的宣传媒介作用在既有政府信任和政府权威的基础上,对提升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水平更具优势。同时,媒介传播对政府信任也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在国外的国家建构情境中,新闻媒介对政府信任的作用主要存在媒体抑制论、良性循环论和中性论3种观点。在我国新闻传播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媒介的作用日益重要,新闻媒介自身也发生着变化,逐步从宣传动员向信息传播和文化服务等综合功能体转型。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全民数字素养的增强,进一步提升了新闻媒介与政府信任的关系权重。

此外,新闻媒介对民众民族和谐感知等政治态度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新闻媒介对民族和谐感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机制,与地方认同程度与政府信任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传播民族声音、讲好民族故事的过程中,新闻伦理失范轻则伤害民族感情,重则可能酿成民族关系类公共事件。即人们对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水平。同时也调节着地方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机制,并对地方认同通过政府信任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介机制也具有调节作用。综上,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新闻媒介信任的增强,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假设6:新闻媒介信任能够调节地方认同对政府信任的作用机制。

假设7:新闻媒介信任能够调节地方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机制。

假设8:新闻媒介信任对地方认同—政府信任—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中介过程存在有效的调节机制。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是一项起源于欧洲价值观研究的国际研究计划,致力于对世界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价值观的研究。该项目由美国密西根大学于1981年启动,目前已在120多个世界社会中运作,每5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次具有代表性的比较社会调查。目前已进行至第七个调查周期(2018—2022)。我国从1990年开始加入世界价值观调查。现阶段已有较多学者采用此数据库进行分析,具有较好的认可度。本文采用最新版2018年数据进行分析。在剔除无效数据后,全国各省共有2670个有效样本。

(二)变量选择与测量

1.因变量: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本文的因变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在WVS2018问卷中选取Q254题项,即将“作为一个中国人,您在多大程度上感到骄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测量项。其答案有“非常骄傲、骄傲、不太骄傲、根本不骄傲、我不是中国人”5个选项。此处将“非常骄傲”编码为1,“骄傲”编码为2,“不太骄傲”编码为3,“根本不骄傲”编码为4,“我不是中国人”编码为5。

2.自变量:地方认同

本文的自变量为地方认同。在WVS2018问卷中选取Q255题项:“人们的自我归属感有不同的看法,您对您所在的村、镇、市的亲近感程度如何?”按照因变量的处理规则,此处自变量的选项编码情况如下:“非常亲近”编码为1,“亲近”编码为2,“不很亲近”编码为3,“完全不亲近”编码为4。

3.中介变量:政府信任

自变量通过影响中介变量,进而对因变量产生作用。本文待检验的中介变量为政府信任。在WVS2018问卷中选取Q74题项:“您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度如何?”按照因变量的处理规则,此处将“非常信任”编码为1,“信任”编码为2,“不太信任”编码为3,“很不信任”编码为4。

4.调节变量:新闻媒介信任

调节变量作为间接效应而存在,对因变量也存在直接效应,但主要是对其他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调节的间接机制。本文选取新闻媒介信任作为调节变量。在WVS2018问卷中选取Q66题项:“您对新闻出版业的信任度如何?”按照以上处理规则,此处将选项“非常信任”编码为1,“信任”编码为2,“不太信任”编码为3,“很不信任”编码为4。

5.控制变量

作为影响实证检验效果的潜在变量,控制变量应包含客观统计数据和主观意愿感知。此处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性别、政治兴趣、社会安全感知、社交网络使用频率等。分别选取问卷中“Q260:您的性别是?”“Q199:您对政治感兴趣吗?”“Q131:您觉得最近您家周围或是居住的地区安全吗?”“Q207:人们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国家和世界大事,您的社交媒体(微信、微博)使用频率如何?”

以上选项具体编码和样本测量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变量及样本测量统计情况

(三)假设实证检验模型设计
 
为探究地方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影响机制,本文假设检验主要分为4步。第1步,对因变量的直接效应进行回归检验;第2步,对政府信任的中介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第3步,对新闻媒体的间接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第4步,进行稳健性和异质性检验。在模型设计上,参考刘钢、魏巍等人的研究,
 
本文选取模型如下: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平行线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1.平行线检验
 
平行线检验是有序Logit模型回归的前提条件之一,用于检验自变量各取值水平对因变量的影响在各个回归方程中是否相同。原假设为模型满足平行性,即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变,也就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与分割点无关。如果P值大于0.05,则说明模型接受原假设,即符合平行性检验。反之,如果P值小于0.05,则说明模型拒绝原假设,模型不满足平行性检验。本文运用stataMP 17.0软件进行平行线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可知假设模型的平行线检验结果p>chi2=0.114,即平行线检验通过,说明文中的模型选择与变量处理是合理的。
图2 平行线检验结果

2.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回归检验前,为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各变量及相互间的关系,首先进行变量相关性检验。由表2变量相关性结果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信任、政治兴趣、社会安全感知、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和性别等的p值都小于0.05,具有较强显著性。

表2 变量相关性

(二)回归结果分析

在假设提出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将假设1~3,5~8代入公式(1)中,可得7个检验模型。本文运用StataMP 17.0软件进行有序逻辑回归检验,以进一步明确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借鉴现有研究,本文选取10%、5%、1%三个显著水平标准,数值越小,显著水平越高,假设的可信度越高。

1.地方认同、新闻媒介信任、政府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影响

由表3中的检验结果可知,模型1的拟合优度值(r2_p)为7.2%。同时,模型1中的地方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在1%的水平上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认同每提升一个单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便会增加0.796个单位。假设1得到了验证。在控制变量中,政治兴趣、社会安全感知、社交网络使用频率和性别等,都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其中,政治兴趣、社会安全感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正向显著关系,社交网络使用频率呈现的负向显著关系。同时可以看出,地方认同的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影响存在性别的差异。

由表3中模型4的新闻媒介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检验结果可知,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有着极强的正向关系。新闻媒体认同每提升一个单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则会提升0.41个单位。同时在控制变量中,政治兴趣、社会安全感知、社交网络使用频率和性别等,都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假设5得到验证。

由表3中模型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政府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政治信任每增加一个单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则会提升0.597个单位。假设3得到证实。在控制变量中,政治兴趣、社会安全感知、社交网络使用频率和性别等,都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

将模型1、2、3的检验结果横向比较发现,地方认同、新闻媒介信任、政府信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其中地方认同的作用更为强烈。同时,由模型2亦可知,地方认同与政府信任也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且地方认同每提升一个单位,政府信任就会提升0.416个单位。

表3 回归检验

2.新闻媒介信任的调节效应

为验证新闻媒体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调节作用,文中以模型5、模型6来检验新闻媒体信任与地方认同交互作用机制,以模型7来检验新闻媒体信任与政府信任的交互作用机制。由实证结果可知,新闻媒介信任的调节效应在“地方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政府信任—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影响路径上,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比较来看,新闻媒介信任的间接作用,在“地方认同—政府信任”的影响路径上最为明显。为更为清晰地观察这种调节效应,此处将各变量值重新生成为高低二分,得出如下调节效应图(见图3)。由图3可知,相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程度较高的高新闻媒介信任度群体而言,在新闻媒介信任度低的群体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较低,但其受地方认同的影响波动幅度大。若提升其新闻媒介信任和地方认同,该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强。
图3 新闻媒介信任的调节效应图

(三)政府信任的中介效应检验

此处的中介检验借鉴温忠麟等人的研究,采用Bootstrap自助抽样方法抽样1000次进行检验。判断标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各阶段,在95%置信区间内,是否包含0,若有,则中介效应检验不通过,中介效应不显著;若区间不包含0,则存在明显的中介作用。由中介作用结果(详见表4)可知,中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直接效应[0.0121392,0.0270278]与间接效应[0.1758994,0.247631]的95%置信区间都未包含0,政府信任在“地方认同—政府信任—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中介作用机制检验通过。其中,直接效应(_bs_1)为0.019,间接效应(_bs_2)为0.212,总效应为0.231,中介效应占比98%。

表4 中介作用检验结果

(四)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借鉴Preacher等人的研究,此处对由政府信任的中介与新闻媒介信任的调节的“地方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影响路径前后两端的有调节的中介机制进行检验。为了更清晰地显示调节效果,取调节变量的平均值(mean)、平均值减一个标准差(mean-sd)、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mean+sd),使用Bootstrap重复抽样自助法进行检验(详见表5)。判断标准为95%置信区间内是否包含0。由表5可知,调节中介检验在95%置信区间内的范畴分别为[0.0030494,0.0181893][0.0075948,0.0210416][0.0063425,0.0307885],皆不包含0,调节中介检验通过。同时观察调节中介检验的结果可知,随着新闻媒介信任的逐步增强,受政府信任影响的中介机制效应也在提升,假设8得到验证。

表5 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

(五)稳健性检验

借鉴钱雪松和袁峥嵘的研究,本文采用变换方法来验证实证结论的稳健性。以最小二乘法检验替代有序逻辑回归检验。稳健性检验结果详见表6,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分别都在至少1%的水平上显著,证明模型选择和假设检验结果的稳健性。

表6 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及讨论

(一)研究结论

国家建构视域下,处理好国家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地域若干属性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国的数据为蓝本,对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要素和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在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治理背景下,国家建构不仅要处理好制度建构和意识形态建构的关系,同时也应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地方认同之间的互动。研究发现,较高的地方认同,能够更好地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政府信任作为国家建构中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处理好中央—地方关系的重要一环。研究发现:地方认同与政府信任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而地方认同能够通过提升政府信任,进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即政府信任在“地方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路径中的中介形塑机制是显著的。

3.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政治自觉性的提升,作为沟通国家社会桥梁的新闻媒介,其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分析发现,新闻媒介信任度的提升,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水平的提升。同时,新闻媒介信任因素对“地方认同—政府信任—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中介作用路径的前后两端,都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二)讨论:以“有形、有效、有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处理好政治与经济、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等的关系,是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纲”,“有形、有效、有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要求,同时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支撑。本文将国家建构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寻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路径(详见图4):

图4 以“有形有效有感”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路径

第一,有形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增强地方认同。“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理论创新,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产物。从国家建构视角的国家社会关系结构来看,地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意”彰显最为突出的地方。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在地结合,有助于提升地域范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而通过“第二个结合”的场域构建,集体记忆的唤醒,提升文化共同体和区域共同体的地方认同。

第二,有效构建,以党建引领提升政府信任水平。党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党的人民性、人的现代化、治理多元性的要求,同时也是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处于治理末梢的基层地方治理,受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的双轨结构性关系、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功能性区分影响,一直是影响地方认同、国家认同、政府信任差异的重要因素。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利用党建的组织动员优势和宣传引导优势,同时以党建的先进性与人民性,嵌入基层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进而增强政府信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好地发挥其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程度的中介机制。

第三,有感构建,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新闻媒介公信力。新闻媒介无论是作为主要的社会信息流承载介质,还是作为政治动员和宣传的主要平台,其公信力一直备受关注。而人们对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主要受到信息接收受众的认知能力和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影响。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通过民意与法治的良性互动实现融合化,通过程序与实效的规则创设实现规范化。以融合化提升新闻媒介受众的认知能力,以规范化提升内容的公信度。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嵌入新闻媒介的内容采写、加工及传播的全过程,增强人们的新闻媒介感染力,进而提升新闻媒介的公信力。更好地发挥其提升人们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调节作用。

本文从国家建构的理论视角切入,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究了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信任等相关变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机制。研究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受问卷问题限制,在探索新闻媒介信任的调节作用机制时,只是采用了“对新闻出版业的信任”来衡量。虽然在控制变量中将“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进行控制,但仍存在研究缺口。二是问卷设计中对政府信任要素部分,只是宏观表述为“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并没有将之展开区分为基层政府、中央政府或其他。在今后的研究中,或许可以进行更为详细的要素分类,从而更加清晰地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影响机制。


责任编辑:沙丽娜
执行编辑:伍琼华





文章刊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篇幅限制,注释从略。若需引用,请查阅原文。





往刊浏览:

1. 2024年第3期全文链接

2. 2024年第2期全文链接

3. 2024年第1期全文链接

4. 2023年1-6期(总第206-211期)总目全文链接

5. 2022年3-6期(总第202-205期)总目全文链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读者推送学报刊发论文,推送学报征稿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