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互联网+少数民族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

百科   2024-11-12 18:05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3年第23期21-23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陈瑶,秦书扬.“互联网+少数民族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J].天工,2023(23):21-23.

[摘 要]当前,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保护面临着资源流失严重、传承方式单一、继承人匮乏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需要挖掘“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工艺的契合点,建立少数民族工艺资源库、创新少数民族工艺产品,搭建直播场景拓宽产品销售、建立实践基地深化课程思政以加强少数民族工艺推广等方式,结合“互联网+少数民族工艺”模式,推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对少数民族工艺保护和传播的创新研究及少数民族工艺的传承。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互联网+”;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保护;创新;交融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3)23-0021-03

基金项目:本文受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立项编号:2023J2111)。

少数民族工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财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一、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少数民族工艺的意义
少数民族工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特殊的精神财富。各民族在不断地交流和交往中,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各族文化枝繁叶茂且交相辉映,促使中华文化根深叶茂而历久弥新,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文化自信根源。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少数民族工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至关重要。
(一)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少数民族工艺是党和国家的战略举措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更是民族团结的根基,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少数民族工艺是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民族工艺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规划项目》等,为少数民族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具体工作要求。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重要论述中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也就是说,“创造性转化”应该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则需要站在文化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基本思路。
(二)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少数民族工艺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使命担当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既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21页完,下接22页)务与培养德技并修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又肩负着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民族保持团结,促进双方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发展的重任。其中,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完成,所以教育在传承民族工艺、提高社会群众保护文化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少数民族工艺是“互联网+”时代的应然之举
“互联网+”象征着新的经济形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注重新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结合,不断推动生产要素建设,创新业务系统,建设新的商业模式,进而满足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需求。少数民族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支持。在“互联网+”的发展下,通过创新驱动2.0创建全新的互联网发展状态,担负起促进少数民族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功能。前者利用互联网创新思维,使民族传统工艺朝着现代化的方向改变,同时能培养新思想和新观念,重点挖掘民族工艺的价值,并将其转变成大众的话术,以更合适的方式进行推广和宣传;后者则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提升民族工艺的传播力、影响力、表现力等,保持信息技术和民族工艺的传承和结合,使民族工艺朝着创新性的方向改变。因此,通过“互联网+”模式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少数民族工艺不仅加强了大众对少数民族符号的认同,也能更好地体现民族工艺的源远流长,推动民族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二、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保护的现状
少数民族工艺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和文明多样性的核心体现,不仅是中华民族工艺的核心组成内容,更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财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乃至社会风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少数民族工艺逐渐被淡化甚至遗忘,面临着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困难。
(一)少数民族工艺资源流失严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交往愈加频繁,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环境均发生了变化,加上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有些民族原有的语言文字、传统技艺、文化习俗正逐渐被消融变异。同时,大众对保护少数民族工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全社会主动参与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与保护的观念和意识不强。
(二)传承的方式较为单一
少数民族工艺的传承大多是通过口口相传来进行,传承人担负着传授与继承的双重任务,个人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目前,大部分优秀的少数民族传承人年龄较大,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记忆力也在衰退,这对民族技艺传承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外,由于缺乏对少数民族工艺的提炼和整理,少部分民族工艺已经无法及时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更无法迎合群众不断增加的需要,无法满足群众关于少数民族工艺的价值期待,整体的审美体验并不乐观。
(三)少数民族工艺继承人匮乏
少数民族工艺主要是利用传承人的资源,通过口传心授、世代活态传承的方式进行延续。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向往城市生活,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并不强,甚至发生传承人断代的风险,使少数民族工艺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互联网+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传统的少数民族工艺主要通过师徒或家族进行传承,通过实体店销售,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新时代“民族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工艺的契合点,探索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互联网+少数民族工艺”的优化路径,不仅推动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对少数民族工艺保护和传播的创新研究,还拓展了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一)深挖少数民族工艺资源,依托社交平台助推引流转化
少数民族工艺积淀深厚,传统工艺种类丰富,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师生团队可以采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文献查阅等方法,从民族传统、民族习俗、民族故事、民族符号、制作技艺、工艺流程等角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挖掘,并严格筛选少数民族工艺,将筛选后的少数民族工艺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少数民族工艺和民族工艺素材资源库,保证优秀的、精华的少数民族工艺以正确的方式传播传承。
同时,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工艺社团成员为主,辅以各(22页完,下接23页)社团其他优势资源,对少数民族工艺和民族工艺素材资源库的内容进行遴选、加工及优化,整合形成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源,如制作民族舞蹈视频、特写工艺制作细节、还原工艺制作场景、民族工艺品展示、民族风俗文化,或是日常生活记录、民族地区风景展示、民族美食制作等,并通过网络进行内容的推送,动态地展示少数民族工艺资源和生活状态,对人们的视听觉产生刺激,调动人们的感官,获得强烈的交互体验,加深了人们对少数民族工艺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二)创新少数民族工艺产品,搭建直播场景,拓宽产品销售
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有着良好的教育资源、科研团队和教学人员,建立区域性少数民族工艺产品研发团队,其成员包括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科研人员及教学人员。结合民族地区的区域优势,创新研发并设计制作出满足时代需求和顾客需要的少数民族工艺产品,使其同时具有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建立与市场开放联动机制,提升少数民族工艺的品质,使少数民族工艺品在创新发展中直接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并且及时反馈民族地区发展的趋势,推进少数民族工艺的创新发展。
此外,依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现有的电商优势资源和平台,找到可以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方式,找准时机创造“卖点”。将顾客群细分为对新鲜事物具有猎奇心理的人群、热衷于传统文化及少数民族工艺的人群、关注运动健身的人群。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打造三种不同类别的直播间,创建少数民族工艺的传播场景。一是以售卖少数民族工艺品为主,同时提供定制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大众化与个性化需求;二是进行少数民族工艺品的制作教学,并提供原材料或成品的商品购买链接,培养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人;三是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引入少数民族健身操培训,并进行道具、服装等产品的购买,激发大众对少数民族工艺的兴趣,加强人们对少数民族工艺品的认同和喜爱。
(三)培养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人,建立实践基地,深化课程思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难免会面对文化选择与文化自觉的矛盾。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必须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探索民族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强化教育引导、氛围营造和实践育人,搭建集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和实践基地于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培养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坚持三全育人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导,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挖掘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和路径,利用多个举措,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指导作用,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工艺社团,通过开展周期性的校内培训课,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工艺爱好者共同传承并创新少数民族手工技艺,以赛促学,开展一系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大赛,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同时,培养一批批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人。此外,建立课程思政基地,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讲堂,深入开展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日,打造文化活动载体,统筹各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推出一系列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进行展演。此外,利用图书馆、民族工艺展览馆等公共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创建云端平台,打造资源共享的平台,形成多元的叠加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工艺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互联网+”丰富了民族工艺保护的新形式,拓宽了民族工艺传承的新场域,形成了少数民族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业态。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充分挖掘“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工艺的契合点,积极摸索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互联网+少数民族工艺”模式,有效整合少数民族工艺、职业教育和电商平台优势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少数民族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不仅推动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对少数民族工艺保护和传播的创新研究,也丰富了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宇航.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J].领导科学,2022(12):142.
[2]娜仁琪琪格.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2022(4):123-125.
[3]闫沛兴.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21.
[4]陈全胜.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20.

  (23页完)

  作者简介:陈瑶(1989—),女,汉族,浙江省奉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秦书扬(1993—),男,汉族,重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

     作者单位:红河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司楠

《天工》杂志

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