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整形医生 | 模仿了玻尿酸栓塞致盲的过程,得出了新观点?

文摘   健康   2025-01-12 22:00   浙江  

Hey guys,医生搞起研究来,真当是又帅又疯狂。当整形医生对一项技术研究到“走火入魔”的程度的时候,笔者认为还是蛮迷人的。尤其是,当研究结论与既往传统理念有所不同时,这个时候发表出来都是勇士啊!

今天要分享的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研究,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眼科医生Shoaib Ugradar团队,他们做了一个体外实验,模拟了动脉内栓塞发生的机制。

血管栓塞是透明质酸填充注射最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较严重的后果。我们也经常看见各种医美平台推送类似于《美容院注射玻尿酸隆鼻眼睛瞎了》、《XXX医院毁人,注射后昏迷》之类的文章。

填充剂致盲,一直是医美领域研究的热门。我们目前普遍认为,只要是个填充剂就有可能发生栓塞。原因是,可能一段填充剂凝胶误注入血管腔内,致管腔阻塞;也可能是填充剂量过大致局部组织水肿后,压迫邻近血管;又或者是针头刺破血管壁,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形成血栓……

填充剂致盲,可能是在注射剂量及压力大的情况下,注射物也可通过眶上动脉和滑车上动脉逆流入眼动脉分支,从而造成失明或视野缺失。以上是目前的主流观点。而Shoaib Ugradar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

他们将三种不同品牌的透明质酸填充剂和一种羟基磷灰石钙填充剂注射到模拟动脉收缩压并与面部动脉直径相对应的生理盐水流动系统中。所有的盐水在管的末端收集,离心,并检查填料颗粒。结果显示,注入系统后,所有填充剂立即分解成小颗粒,这些微粒随着盐水的流动而顺流而下。管子末端的盐水含有填充剂的集合。


因此他们认为,透明质酸和羟基磷灰石填充剂在注入流动系统后立即分解成小颗粒,产生的是栓子而不是一段凝胶。根据这个研究结果,他们提出了另一个关于填充剂致盲作用机制的假设。


这么激动人心的研究,我们赶紧来看看吧!

研究背景

皮肤填充剂的日益普及瞎,相关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逐渐增加。最近Carruthers教授的一项研究报告了190例失明病例,主要与透明质酸(HA)填充剂有关,其次是自体脂肪,最后是其他填充剂(羟基磷灰石和硅酮)。

1

目前的共识表明,透明质酸填充剂导致失明可能涉及两种机制。一种是动脉内注射,由一系列填充剂逆行流至眼动脉,并从那里到达视网膜中央动脉的终末支。通过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视神经头和黄斑的睫状后动脉也可能参与部分或完全失明。

在以往的研究中,超过80%的填充剂引起的眼部阻塞是由鼻、眉间和额头这些末端动脉供应的区域注射引起的。

2

第二种机制是面部或角膜血管(EC)与眼血管(EC)之间的直接通讯,然后是视网膜中央血管(IC)顺行流动。由于面部注射填充剂而导致与填充剂相关的视力丧失的患者可能存在血管解剖异常,其中EC系统的一部分供应眼动脉。在这种情况下,填充剂栓子会从面部循环顺行直接到达眼眶。

3

此外,最近发现,产生和传播填充剂凝胶柱所需的力远大于填充剂注入过程中产生的力。先前的报告指出,填充剂相关的失明可能在注射过程中或之后立即发生。为了证实这一点,Shoaib Ugradar医生等假设填充剂颗粒可能会从最初的注射中脱落并栓塞,而不是由周边进入眼循环的填充剂凝胶柱。

研究方法

用1L生理盐水和试管建立流动系统。以前的报告显示,面动脉的内径在1.2到0.7毫米之间,沿着它从下颌骨到它成为角动脉的那一点。因此Shoaib Ugradar医生选用了聚氯乙烯(PVC)IV管的内径为1.2 mm,长度为40 cm。将一袋生理盐水提升到静脉导管上方163厘米的高度,以产生120毫米汞柱的压力。

选用参加实验的是整形医生最常见的三透明质酸填充剂:Restylane瑞蓝Juvederm Ultra乔雅登Belotero Balance和一种羟基磷灰石钙填料微晶瓷Radiesse进行研究。一旦启动流动系统,使用30 G钝针将0.05 mL三种 HA填充剂注入塑料管中,微晶瓷使用27G钝针注入。

(好家伙,模拟的动脉内注射填充剂)

在注射过程中,用肉眼观察导管的注射部位是否存在填充剂凝胶柱。所有通过静脉输液管的生理盐水被收集在静脉输液管远端的单独试管中。还收集了一个没有任何填充剂的盐水流过静脉导管,作为对照组。

研究结果

医生将0.05ml的每种填充剂注入静脉导管后,我们注意到填充剂立即随流量流向静脉导管的远端。可以看见最清楚的不透明填充剂是微晶瓷。

REC

在试管远端收集填充剂的产物,进行离心分离后,在每个收集的样本中都发现一个填充剂的集合(对照组啥都没),这表明所有填充剂都已栓塞并随水流流向试管远端(见下图)。

图:微晶瓷收集的颗粒产物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注入流动系统时,填充剂凝胶在注入过程中会迅速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对从静脉输液管中收集的盐水进行离心分离后,研究者在每一个被测试的试管里都找到了一个填充剂颗粒的集合。此外,由于微晶瓷是不透明的,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发现填充剂在注射后立即崩解成小颗粒。这些微粒被迅速转移到静脉导管的远端。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注射视网膜动脉后会很快就会出现视网膜填充剂阻塞的情况。

新的假设

1

Shoaib Ugradar医生的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支持另一种机制,即填充剂在注射过程中可能会因血流产生的剪切应力。填充剂进入血管腔后可能会迅速产生栓子,设想这些粒子会随着环流顺流而下,就像我们在实验中看到的那样。

2

于是医生们假设可能有不止一种机制导致填充剂相关血管阻塞,填充剂在注入血管腔后可能会破裂成更小的颗粒。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阐明这些栓塞颗粒到达眼动脉的路径。

3

实在是太厉害了,看完全文后,笔者只能说,Shoaib Ugradar医生,你们做研究的样子,可真帅啊啊啊啊啊啊啊!期待你们的后作!

参考文献

  1. Ugradar S, Diniz S, Hoenig J, Goldberg RA. Generation of Filler Emboli as a Mechanism for Filler-Related Blindness. Dermatol Surg. 2020 Nov 24. doi: 10.1097/DSS.000000000000286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3273358.




肉毒毒素btxa
一个讲真话的医美前沿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