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核盘菌效应子SsPEIE1抑制宿主免疫的分子机制

科技   2024-11-25 22:54   北京  

20241030日,华中农业大学程家森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An effector essential for virulence of necrotrophic fungi targets plant HIRs to inhibit host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了一个核盘菌效应子SsPEIE1,并揭示了其抑制宿主免疫的分子机制。

研究背景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毁灭性子囊菌,寄主广泛,可侵染700多种植物,包括油菜、大豆、向日葵、甜菜和莴苣等重要经济作物,对多种作物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植物病原菌常通过分泌效应子来增强其对植物的侵染。在核盘菌中,一种名为SsPEIE1的分泌蛋白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抑制宿主免疫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

研究结果


分泌蛋白SsPEIE1对核盘菌的完全毒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SsPEIE1在核盘菌侵染过程中显著上调表达。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sPEIE1的同源基因在坏死营养型病原真菌中广泛存在,包括几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1a),但SsPEIE1内部没有已知的功能域。SsPEIE1具有一个预测的信号肽(SP),通过酵母分泌实验验证其分泌功能(图1c, d)。RT-qPCR分析发现,接种拟南芥叶片后,SsPEIE1的转录水平迅速上升,在接种后6 h ( hpi )达到峰值,为对照的68(1e ),而使用PDA培养基培养的核盘菌的SsPEIE1转录水平没有增加。

为了进一步研究SsPEIE1对核盘菌致病力的贡献,研究者构建了两个SsPEIE1缺失突变体(ΔSsPEIE1-1和ΔSsPEIE1-2)及回补株(ΔSsPEIE1-1-C1和ΔSsPEIE1-1-C2)。两个ΔSsPEIE1突变体表现出与野生型菌株相似的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和OA生产能力(1f , g),表明SsPEIE1不是正常生长所必需的,不影响OA的产生。接种实验发现,ΔSsPEIE1突变体在拟南芥叶片上引起的病斑明显小于野生型菌株(1h, i),与WT菌株相比,ΔSsPEIE1突变体也显示出更低的相对核盘菌生物量(1j)。而回补株表现出恢复的毒力,其病斑面积与野生型菌株相当(1h-j)。这些结果表明SsPEIE1是核盘菌完全毒力所必需的分泌蛋白。

1 分泌蛋白SsPEIE1在核盘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表达SsPEIE1的转基因拟南芥对死体营养型病原菌的敏感性增加,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为了研究SsPEIE1在植物-核盘菌互作中的作用,研究者构建了组成型表达SsPEIE1的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植株相比,SsPEIE1转基因株系表现出更小的叶面积。

作者首先研究了SsPEIE1是否影响植物对核盘菌侵染的敏感性。与WT相比,SsPEIE1转基因植株表现出明显更大的病斑面积和更多的相对核盘菌生物量(2a-c)SsPEIE1转基因植株对另一种病原真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也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2d-f)。在SsPEIE1转基因植株上接种ΔSsPEIE1突变体,ΔSsPEIE1突变体的致病力上升到野生型植株上接种WT核盘菌的水平(2g-i )

与毒力表型一致,SsPEIE1转基因植株表现出由PAMPs几丁质或flg22 (2j, k)触发的MAPK激活显著降低。此外,几丁质、flg22和核盘菌nlp20引发的ROS爆发在SsPEIE1转基因植株中受到显著抑制(2l- n )。免疫标记基因FRK1NHL10PR1在几丁质处理的SsPEIE1转基因植株中也显示出较低的诱导水平(2o )。综上所述,SsPEIE1转基因植株中的植物早期免疫反应受到强烈抑制,进一步凸显了SsPEIE1在核盘菌致病过程中的重要性。

2 异源表达SsPEIE1以验证其功能

SsPEIE1与拟南芥超敏诱导反应4 ( AtHIR4 )在质膜上互作

研究人员对拟南芥cDNA文库进行了酵母双杂交(Y2H)筛选,发现仅有6个猎物蛋白与SsPEIE1互作。由于SsPEIE1-GFP在本氏烟中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3a),研究者重点关注与SsPEIE1亚细胞定位相似的猎物蛋白,拟南芥AtHIR4同时满足这两个标准。随后,研究者通过Y2Hsplit-LUCCo-IP等实验证明SsPEIE1AtHIR4互作(3b-e)

3 SsPEIE1AtHIR4互作验证

AtHIR2AtHIR4在抗死体营养型真菌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探究AtHIR4在调控植物对核盘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者构建了纯化的hir4突变体。AtHIR4在拟南芥中的功能缺失并不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生长。然而,hir4突变体对核盘菌和灰葡萄孢 (4a, d)的敏感性显著增加,病斑面积和相对真菌生物量增加了~ 50 % (4b, c, e, f),与SsPEIE1转基因植株相似。值得注意的是,ΔSsPEIE1突变菌株对hir4突变体植株的致病力得到了恢复(4g-i )。这些结果表明SsPEIE1可能通过与At HIR4互作抑制植物免疫反应。

为了进一步明确AtHIR2AtHIR4在植物免疫中的生物学意义,研究者构建了hir2 / hir4双突变体拟南芥( hir24 )。接种实验发现,与野生型Col -0相比,突变体hir2hir4hir24表现出更快的病情发展和更高的核盘菌生物量(4k-m ),表明AtHIR2AtHIR4在调控对核盘菌的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ΔSsPEIE1突变菌株对hir24突变体植株的致病力恢复至WT菌株水平(4n-p )。与SsPEIE1转基因植株的表型一致,hir2hir4hir24突变体也表现出受损的几丁质触发的MAPK激活和ROS爆发,特别是在hir24双突变体拟南芥(4q, r)中。这些结果支持了AtHIR2AtHIR4对植物早期免疫反应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SsPEIE1诱导的植物感病是通过靶向AtHIR2AtHIR4实现的。

4 AtHIR2AtHIR4在抗死体营养型真菌中发挥重要作用

SsPEIE1竞争性结合AtHIR4并破坏其寡聚化能力和寡聚化介导的抗病性

研究人员在Co-IP实验中发现AtHIR4可以形成同源寡聚蛋白质,但是在SsPEIE1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同源寡聚体的形成明显减少(3d )。当AtHIR4SsPEIE1在本氏烟中共表达时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5a )。这些观察结果使研究人员推测AtHIR4可能发生同源寡聚化,而SsPEIE1可以与AtHIR4互作来削弱这一过程。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假设,研究者进行了体内和体外验证实验。

首先,研究人员进行了酵母三杂交( Y3H )实验,结果表明SsPEIE1显著抑制AtHIR4自身互作(5b )。为了确定SsPEIE1是否直接影响AtHIR4自相互作用,作者使用MBPMBP-SsPEIE1GST-AtHIR4AtHIR4-His融合重组蛋白进行了体外pull - down实验。结果表明,AtHIR4SsPEIE1在体外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而且SsPEIE1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AtHIR4的自结合(5c )Co-IP实验发现,AtHIRs - Myc能够与AtHIRs - Flag发生强烈的免疫沉淀,证实AtHIR4能够通过自相互作用形成同源寡聚体,然而,在SsPEIE1存在的情况下,AtHIRs - FlagAtHIRs - Myc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减弱(5d )。这些结果表明SsPEIE1竞争性结合AtHIR4,削弱其自身相互作用。

AtHIR4157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 AtHIR4v157a )显著降低了其寡聚体形成能力。在Co - IP实验中,与野生型AtHIR4相比,AtHIR4v157a的自结合能力减弱(5e )。此外,SsPEIE1AtHIR4v157a的相互作用减弱(5f )

为了阐明AtHIR4寡聚化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在本氏烟叶片中表达GFPSsPEIE1AtHIR4v157aAtHIR4,并在侵染36 h后接种核盘菌(5h)。结果表明,SsPEIE1的表达使本氏烟对核盘菌更易感,与接种SsPEIE1转基因拟南芥的结果一致(2a )AtHIR4的表达显著提高了本氏烟对核盘菌的抗性,但At HIR4v157a丧失了增强植株抗性的能力(5g )AtHIR4v157a表达叶片上的病斑面积与GFP表达叶片上的病斑面积没有显著差异(5i ),核盘菌的相对生物量也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趋势(5j )。这些结果表明,AtHIR4寡聚体的形成对于植物对核盘菌的抗性至关重要,而SsPEIE1通过与AtHIR4相互作用来抑制其同源寡聚体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感病性。

5 SsPEIE1竞争性结合AtHIR4并破坏其寡聚化能力和寡聚化介导的抗病性

评述


该研究首先鉴定了一个核盘菌分泌蛋白SsPEIE1,通过构建突变体、异源转化等方法从表型、生理、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多个角度证明其作为效应子干扰宿主免疫,然后通过酵母双杂筛库筛选与SsPEIE1互作的蛋白,并通过Y2HCo-IP等实验验证蛋白互作,之后进一步研究AtHIR的功能,最终揭示SsPEIE1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与关键免疫因子AtHIR4相互作用,抑制AtHIR4寡聚化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促进核盘菌侵染。病原菌效应子研究本质上还是两个基因或三个基因互作研究,只不过这些基因来源于两个不同的物种。该研究为病原菌效应子研究提供启发,并为核盘菌抗性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725-0

评述丨曹德龙
编辑丨史文成

林木科学评论
聚焦林木科学与技术前沿,分享创新热点评论,服务林业科技提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