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鲁成公次子,周公旦十六世孙,因生下时掌纹左水右王,故取名汪,为鲁国上大夫,分封颍川,号汪侯,卒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下。至其三世汪诵,为周司马,居平阳,以祖父名别姓汪氏,所以平阳郡成为汪姓发祥地。
三十一世龙骧将军汪文和,东汉建安年间避乱南渡长江,孙策表为会稽令,封淮安侯,后迁新都(今歙县),是为南迁始祖,会稽派一世祖。
四十四世汪华,隋末兵燹,汪华起兵,攻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全一方,自称吴王。武德四年(621年),汪华归顺大唐,持节总管六州军事,授歙州刺史,封越国公,卒于长安。死后谥号“忠烈王”,归葬歙县。乡人为之立祠崇祀,后称越国公汪王神,俗称“汪公大帝”。近数百年来,民间尊奉汪华为“太阳菩萨”。
汪华四妻生九子:建、璨、达、广、逊、逵、爽、俊、献。子孙遍布皖南,为皖南第一大姓。明清时期,“新安之族汪为著”。
庐江汪氏多为新安汪氏后裔。
1.德化堂汪
本支为越国公汪华七子汪爽嫡系。元末明初,七十四世汪友诚,字谅生,号潜甫,任庐江县丞,遂由婺源迁居庐江西乡火北墩(今郭河福元护北墩庄)。配王氏,生二子琏、琎。分为东、西两房分。东分为汪琏之子汪斋支派,西分为汪琎之子汪鲤支派,统称为潜川汪氏。
汪梦日(1579-1649),字纯贞,号健亭,明末清初人,乡饮介宾,万历间居中吴(在今郭河),躬耕陇亩,家累巨万。配进士钱朝凤曾孙女,生三子:一湛、一谦、一汲。
汪聿新(1782-1824),邑庠生,州同知,敕赠朝议大夫。配千总张云蟠次女,侧室李氏,生一子修缵。
汪聿劭(1794-1862),号九峰,太学生,配候选州同张静斋女,生四子,长子修洙,邑庠生;次子宗四(1820-1858),字修泗,号禹门,郡庠生,率练勇抵御太平军遇难,恩赐云骑尉世袭。配太学生凌大来女。
汪修缵(1821-1885),名楷,字瑞方,号洁斋,太学生,例赠朝议大夫。配合肥太学生孔素昭三女,生一子厥亮,一女适候补知府张合璧三子恩灏。
汪厥亮(1849-1905),太学生,候选同知,例授奉政大夫。配舒城李大铭女,生三子:德馨、德秀、德香。
汪德馨(1871-?),字炳炎,号子明,太学生,配舒城邑庠生补用巡检程壎女,生三子:长庆、长庚、长府。
汪鲁人,册名长庚,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中国共产党。
汪仲熙,册名长府,号雨浓,庐江县参议,人称汪五爷。土改时镇压。
宗祠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坐落郭河南圩村汪家墩,1954年大水堵堤时拆除。堂号德化堂。宗谱首修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二修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修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四修于光绪元年(1875年),五修于民国五年(1916年),六修于2011年。字派:聿修厥德,长发其祥,绍先启后,源远流芳;恒升寿茂,承恩弘泽。
2.柳子山汪(罗河)
本支为越国公汪华七子汪爽裔孙,二十四世汪意祖生三子:寿四、寿七、寿八。元至正三十年(1370年)汪寿四兄弟自歙州长乐迁徙桐城柳子山,后寿七、寿八再迁他方,汪寿四独立支派,为柳子山汪氏一世祖。
明末清初,汪氏后裔陆续移居庐江罗河。十一世汪茂先,五十九岁卒,配许氏,寿至七十,知县制匾“齿高人瑞”。
堂号敬睦堂。康熙四年(1665年)始修宗谱,四修于民国五年(1906年)。字派:国尚宏应,汝时文治;厥有联芳,贻谋显世。序宾以贤,伊余来暨;维周之祯,永锡尔类。人丁分布罗河、乐桥等。
3.大山脚汪(柯坦)
本支系唐朝越国公汪华第七子汪爽后裔。元末明初,汪仁携嗣子长寿由婺源大畈迁居桐城炭埠,后移居柳峰西吴家山大山脚(在今枞阳白柳镇山河村),是为一世祖。康熙年间,有一支迁徙泥河沙溪袁家庄。
崇祯八年(1635年)始修宗谱。字派:元亨利贞,长发其祥,存心守道,训世惟良,谟烈显著,日月辉煌,诗书华国,科甲流芳。人丁分布柯坦、陈埠、虎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