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岗湾(五十五)防空洞与防震棚

文摘   2024-10-04 06:30   安徽  

童年时代,我家寄居在下放到农村的四外公家空房子里,街对面就是何华堂。外公兄弟四人,行二,长兄早殇绝嗣,三弟落户西门湾,前后五进的岗上祖屋住着老兄弟两。民国年间,外公经营“陶富记丝线店”,四外公开办“陶德记百货店”,加上西门湾三外公的“陶百和粮行”,陶氏三兄弟在岗湾妇孺皆知。
解放后工商业公私合营,陶家的店铺从此消失,外公外婆都成为百货商店的店员,后来四外公全家下放到汤池。六八年庐江发大水,陶家祖屋倒塌过半,只有二进三间保存完好,临街铺面剩下西侧一间。我记事时,外公外婆住在东边的一间主屋和厢房,我们一家五口住在西侧的主屋和厢房,正中间那间用隔墙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前面是堂屋,后面是厨房,东侧留了一个过道通向后院。前面临街的一间正屋当时住了一位孤老奶奶,因为头秃,附近的小孩子背后都称呼她“秃老奶奶”。
外公家后院有一亩多地,从西侧院墙那边硬生生伸进来一间草屋,一阵三间,住着社区主任杨奶奶一家。外公说,那是房管会的公房,陶家成分不好,公家待我们狠,强行占了一块地。东面也有一阵三间小瓦屋,听外公说,靠近酒专处那两间和后面一个小院子解放前就卖给了计扬林家,西头一间做了杂物间。
那间小瓦屋后的空地用夯土墙围成一个菜园子,开了双扇门,夜晚上锁,菜园子和杨奶奶家之间的狭窄地带搭成茅厕。用外婆的话说,就是要臭死不讲道理的。
菜园子后墙外就是岗湾小学,那边地势低,我经常翻墙头上学,首先下到学校女厕所的挡门墙上,然后再跳下地。
当年,我家窗后的空地上有个防空洞,洞口直径有两米,笔直挖下去三米多深,然后向东水平延伸,站在地面看下去黑咕隆咚。我和小伙伴们借助木梯下去过,手里拿着手电筒照亮,洞穴中泥泞不堪,走不到多远只能掉头回来。外公说,防空洞是当年为了防御苏修反动派的原子弹而挖的,相当于电影《地道战》中的地道,每家每户之间都是连通的。防空洞洞口早先装有盖板,并且在上面搭建了小木棚用来挡雨。十几年过去,防空洞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逐渐变成天然的垃圾场,没多久,无形间就消失了。
与它几乎同时消失的还有大院中的两个防震棚,小学一年级放暑假时,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唐山大地震,当时流行李四光的地震理论,预言的四大地震发生了三个,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恐惧,处于郯庐断裂带的庐江自然也不例外。在政府组织下,各式各样的防震棚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在公共空地和私人院落。我那时在朱祠巷岗湾小学老校区读书,学校广场上搭建了几十个防震棚,主人都是周边的住家。我家大院中也有两个。这种小木棚一般都是三角形的,就像农村瓜地里看家的草棚一样。搭建很简单,前后各用两个木棒上方交叉,一根木棒横放在两个木叉上,用绳子或铁丝固定住,然后在两侧栓上几根细木棍或竹竿,再搭上芦席或玉米秸秆,外面用塑料布或油毛毡覆盖,以免漏雨。

防震棚中能放一张床,我家是两张竹凉床拼合在一起,有的人家在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上面再放上草席就可以睡觉了。几十个防震棚在一起很是壮观,最高兴的就是我们这些小学生,看到这么多人住在一起,特别好奇,也感到新鲜,就从这个棚里跑到那个棚里,到处捉迷藏。

平时,我们还是在家里吃饭做事,只是晚上才去防震棚睡觉。人们不时传来小道信息,说某月某日要地震,闹得人心惶惶。这样过去几个月,进入冬季,下雪后天气逐渐变冷,还是没有遇到地震,人们就都回家睡觉,防震棚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防空洞和防震棚都出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今的大多数年轻人估计都没有听说过,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那代人的内心深处。

唐时明月的风花雪月
或许做不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但一定活得本真纯粹;虽然经历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骨子里依旧迷恋风花雪月的今生今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