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庐始祖刘安(1338-?),字处善,号乐真,为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后裔,因刘肥封齐王建彭城郡,此支刘氏皆号彭城堂。刘安兄弟五人。元末战乱,时年二十岁的刘安奉父刘茂之命,率弟举家南迁,老四迁凤阳定远,老三迁庐州舒城,老二迁江西乐平,老大刘安从合肥迁居庐江西门冈上绣溪河畔。后世代繁衍,渐成著族,世人称之为“庐江西冈刘氏”。刘安娶姜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刘成邑(1369-?),娶秦氏为妻,生三子,即:必贵、必赟、必尽;次子刘聚邑(1372-?),娶高氏为妻,生一子必宾。
三世刘必贵,邑庠生,私塾师。配胡氏,生四子:汛、汇、浩、溥;继配段氏生一子:浍。四世刘浩,永乐年间岁贡生,任州同知;刘溥,字大渊,成化七年(1471年)辛卯科举人,任广荣县教谕。五世刘镇,字世庆,号石亭,义官,嘉靖五年(1526年)捐资同时重建绣溪桥、永安桥(在今万山镇永桥村)和金牛桥(今金牛老大桥),合称“三义桥”。时任庐江知县刘逢恺作《三义桥碑记》记其事。六世刘川,刘镇子,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捐资重修庐江桐城桥(小西门吊桥),后又捐资建水帘书院、莲谷书院和杨林书院。
明末,张献忠起义军先后两次攻占庐城,西冈刘氏第十世刘晬(音zui)然、刘焕然、刘煜然、刘曾等避难于泥河天井瓦洋河刘家渡(今刘家墩)一带,后遂置业于此,又称瓦洋河刘。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首建宗祠,坐落西门岗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征收改成庐江县气象站。宗谱始修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二修于崇祯元年(1628年),三修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四修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五修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六修于民国八年(1919年),七修于2008年。字派:良天太守,华国文章,光明显达,世代荣昌,家声绍启,朝治辉芳,学崇广大,德耀远长。为西冈刘支派,崇祯年间为避兵乱移居瓦洋河。西冈刘氏第九世刘士杰(1595-?),恩贡生,山东胶州同知。其子刘曾(1616-1681),字为鲁,邑廪生,崇祯八年(1635年)由庐城西冈迁瓦洋河。《刘氏宗谱》载,始祖刘宣仪,名通,字文达,号达悤,为成都灌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裔孙,南宋景定间(1260-1264)以文学任南阳主簿,咸淳七年(1271年)授江西吉水州尉,卒于官。生一子君玉。二世刘君玉(1268-1344),号玉壶,迁吉安永丰,元至元间任宁都学正。八世刘缵弁(1450-?),字广陵,自江西永丰迁庐江卞家桥(在今罗河),是为迁庐始祖。宗祠建于罗河黄龙村刘店庄,康熙八年(1669年)十四世刘伯吉首修宗谱,2001年五修。字派:万国宗天一,光明德懋昭,士能崇正道,冠冕达熙朝;列家兴维高,荣华富长肇,和睦满春晖,才智展飞超。
7.马店刘
此支刘氏为元末陈友谅后裔。陈友谅兵败鄱阳湖,其后裔为避难,易姓为刘,是为陈刘。迁庐始祖刘玑(1366-1430),字隐元,生二子文、琩。
三世刘德定居庐江西门冈绣溪,景泰年间(1450-1456)将绣溪木桥改建成石桥,遂称刘家桥。
四世刘恒(1476-1549),字源常,岁贡生,敕赠修职郎,任山东济宁州学正,载县志。
刘坤(1480-1551),字绍白,号原载,嘉靖间选贡生,敕授文林郎,任北直隶曲阳县知县,载县志。生三子:应山、应龙、应庚。
五世刘应山(1511-1584),字近仁,号岳钟,选贡生,例授登仕郎,任浙江兴化县主簿,载县志。
刘应春(1527-1588),字仓洲,邑庠生,生一子刘缵。
六世刘缵(1557-1617),字荣姜,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武举人,授守备,载县志。生二子:起俊、起对。
刘杞楫(1732-1805),字慎怀,号济川,敕授文林郎,历任四川成都、浙江平阳、黄岩等县县丞,署四川郫县、仪陇、汶川、崇宁和浙江黄岩等县知县,生一子光明。
宗祠建于刘家桥西刘家墩,堂号承启堂,崇祯年间毁于兵燹,刘家也逃难到长冲马店。字派:世传贻谋、家学渊源、克敦孝友、福自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