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社会企业与公益组织的“善因”之死

文摘   2024-07-31 18:43   北京  

当一家企业,失去了对员工的关心,员工就会把情绪转移到客户身上。而当这种事情发生在有社会使命的公益组织或自诩为社会企业的机构时,会对员工造成强大的冲击,对于员工来说,关心、发展和向善价值观如不能在自己公司体现,落实自己身上,很难想象公司存在的理由,到底是在为谁服务,也很难想象公司在践行社会使命的拧巴性。


参与社会事业的员工,如果大多家庭条件并不好的话,大多都会在一定时间离开这家机构,这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多数机构的条件不足以让员工在陌生城市立足。且还要在投入远超每周 40 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同时也不会将此作为加班时间。这用于东来的话说,某种程度,是压榨员工的发展和成长。


某种程度,工作之外的时间,员工可以自由如从事副业,在不影响全职的情况下,以补贴家用,可以有更充足的睡眠,让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更健康,而不是靠牛马咖啡榨取精力,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和伴侣,有更更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当然,这是理想情况下都向往的事情。我想,当工作真的和爱好结合在一起时,很多人也会付出更多时间,以及把它当做事业,过往,我采访过许多社会企业家和创新者也皆是如此。


不过较为难的是,如何将企业的社会目的让员工接受。而不是变成指令,形成对抗。


这需要一系列价值观传导和涟漪,才能让员工积极和更多地付出,这皆是因为价值观的共鸣产生的自愿行为。如果不能从中获得有益于个人思考与成长的养分,还是用传统的叙事,要求员工遵守,最终只会让逼走员工。

一家社会企业,一家公益组织善因消失,往往是共情和关心能力的消失。


回到今天的话题,话题的起因,来自于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的一篇文章,同样善因为标题,讲述了一家社会企业的起源到倒闭的过程,这家企业是通过开酒吧,用酒吧利润来支持公益项目的模式。


笔者看来,这其中的启示,如果提炼,主要有三:


第一,创始人或接班人使命的不清晰,把一时热情和爱好与真正驱动自己内心的觉察划等号。事实上,这在中国也很常见,社会企业的创始人多为精英青年或者面临职场转型的中年人,大家都迷茫,认为公益可以让自己攀登更高的山峰。


在研究上百位社会企业家的使命寻找时,可以明确地看到,那些做得比较好的社会企业家,对自己的使命有清晰的叙事,都是基于最小的一个社会问题出发,都是最回应对人的关心。


而在善因的案例中,这完全不存在。就连创始人也提及,更多是热情,而这也就明白了,为何他们价值主张是泛公益项目支持,而不是更聚焦,不聚焦,最终也无法吸引真正关注这一议题的人加入。


同时自然也无法让员工看到方向和产生共鸣。而这一现象,自然也会出现在不同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的传承和价值主张的传递中。


负责人能够将个人的价值主张明确,再让个人的价值主张和机构的价值主张呼应,最终传导给员工等利益相关方,需要一个打动人,且关心人的叙事,这种叙事一定不是自上而下父权、官僚和靠关系社会驱动的,而是自下而上,视人为人的。把人当做目的,在员工当做目的,把受益人当做目的,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帮助,才能激发大家共同的热情和想象力。


而在这过程中,使命是否偏移,也是关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是价值主张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比如业务上、员工福祉、供应商的尾款拖欠、利益相关方共创等。


第二,清晰的社会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的模式。社会价值主张和使命息息相关,价值创造的模式,不同于纯粹的商业企业,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可以用更加系统和生态的视角如看到。


且价值创造的距离,可以在产品和服务、员工、价值链等不同环节去实现。从案例来看,善因采用了最简单的一种利润限制分配和捐赠的方式去实现价值,但是这也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如何确保能盈利,且还要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这家机构存在的一直,不如纯粹的公益组织。


因为他不能造血,可持续的去支持公益项目。所以本质上,善因的失败,是热情驱使下的一种失败的商业模式。而在国内,也有相似的社会企业,lilitime 一家雇佣弱势群体为员工的咖啡店,他的起源和发展就很好回应了善因使命和价值主张创造的确实。当然唯一不同的是,在使命稳健创新方面,他是通过雇佣弱势群体实现的,而善因则是通过利润捐赠,所以这更说明了,善因的失败,是创始人热情下创业的失败,过程中对这一工作的更少参与,更是回应这一证明。


第三,利益相关方的维护。和企业不同,善因本质上还是一家披着企业外衣的社会组织。因此在捐赠者的维护上,更需要一个清楚使命的定义,而相对而言,因为使命不清晰,善因的利益相关方也是热情下的产物,是不持久的,更无法共情善因的困境。同样,创始人的热情也在不停消耗员工,在文中可以看出,不良的商业模式,让员工进去超负荷状态,员工在此过程中无法获得体面的工作和尊重,文中用小费一词,描述员工的工资无法通过工资本身去反馈的现状。


而对于社会企业和公益机构而言,与利益相关方的维护更加重要,因为和企业不同,传统企业只需要做好产品和服务,就能生存,但是社会企业,因为解决群体的特殊性,和使命的特殊性,需要整合更多利益相关方,并且把利益相关方的资源整合到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流程中。以另一家社会企业为列,这家社会企业甚至通过捐赠者的资金,去分配去提升价值链上的生产者的能力赋能,这种赋能可以在价值链上的供应商视为受益人,比如小农或贫困地区的女性等等。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企业的使命,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利益相关者的维护是一体的。如何从创始人热情至上,走向利益相关者经济,共益经济,这是很多创始人需要思考的。

向善实验室
为致力于社会美好的社会创新者,提供思想产品、方法与案例,通过生命曲线哲学观,为面临困境的个人、组织,提供回归人性的思想与人生重塑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