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企业从业者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文摘   2024-09-30 09:39   泰国  

在广州的一家小型环保社会企业中,28岁的王莉坐在电脑前,疲惫地整理着项目报告。作为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王莉负责帮助城市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四年前,她满怀热情地加入社会企业领域,立志通过商业手段推动社会变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的光环逐渐褪去,她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我们想要改变世界,但现实告诉我,维持生存已经是巨大的挑战。”王莉低声说道。她的表情中透出倦意,语气中夹杂着无奈。近年来,随着社会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王莉一样,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投身其中。然而,资源短缺、资金困境、行业认知不足等问题,正在让这些青年从业者面临巨大的压力。

■ 理想的召唤:社会企业的吸引力

社会企业作为一种兼具商业与社会责任的新兴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相比传统企业,社会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致力于解决环境、教育、贫困等社会问题。这种双重使命吸引了许多对社会问题充满热忱的年轻人。

王莉大学时学习环境工程专业,曾在一次公益活动中接触到社会企业的理念。她深受触动,认为这是一条能真正实现社会变革的道路。“那时我觉得,加入社会企业不仅能让我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能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她回忆道。

四年前,王莉决定加入这家环保社会企业,专注于社区环境教育和废物回收利用。起初,她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事业归宿——既能运用商业手段,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然而,随着项目的推进,她逐渐意识到,社会企业的道路远没有想象中顺利。

■ 资金困境:社会企业的“生存焦虑”

“我们总是在为资金发愁。”王莉坦言。社会企业的双重使命——既要维持经济运转,又要创造社会价值——让它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由于社会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有限,它们大多依赖外部投资和捐赠。然而,和传统企业相比,投资人对于社会企业的期望往往更高:既要看到商业回报,又希望其在短期内实现显著的社会影响。

王莉提到,公司的收入主要依赖于政府项目资助和公益基金的支持,但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让每个项目的推进都困难重重。“有时我们刚刚启动一个环保项目,资金链就断了,团队不得不减少人手,缩减项目规模。”她说道。去年年底,王莉所在的公司因为项目资金未及时到位,不得不裁掉了两名员工,团队成员因此士气低落。

社会企业的资金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王莉所在的行业。相关调查显示,资金短缺是社会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对于那些初创企业,缺乏稳定的收入和盈利模式,使得它们在市场中举步维艰。

■ 职业倦怠:理想主义者的“消耗战”

对于王莉来说,资金困境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压力,还有巨大的心理负担。她坦言,最初加入社会企业时,自己满怀理想,希望通过一己之力推动社会进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感到自己逐渐被各种琐碎的运营工作拖入困境,疲于应付。

“原本我以为自己能做出一些改变,但现实是,我们常常被资金、资源和人员问题困住,很多时候甚至无法推动任何实质性进展。”王莉说道。她提到,自己曾多次为项目写计划书、做演讲,试图争取外部投资,但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她感到自己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消耗着最初的激情,逐渐变得疲惫不堪。

根据一项针对社会企业从业者的调查,职业倦怠问题在青年从业者中普遍存在。由于社会企业的独特双重使命,员工们往往承担了远超传统企业的工作量,同时还要面对外界对其社会价值的高期望。在这种高压状态下,许多年轻的社会企业从业者开始感到身心俱疲,甚至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

“有时我会问自己,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如果连维持基本生存都这么困难,我们还能谈什么社会变革?”王莉无奈地说道。她提到,身边不少朋友因为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和不确定的前景,已经选择离开这个行业,转向更为稳定的职业。

■ 社会认知的缺失:社会企业的尴尬地位

除了资金和职业倦怠问题,王莉还提到,社会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社会认知的缺失。尽管社会企业这一概念在国际上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在中国,许多人仍然无法理解它的独特性质。

“有些人觉得我们是在做公益,不应该赚钱;有些人又觉得我们是企业,就必须追求利润最大化。”王莉苦笑着说,“但实际上,社会企业既不同于传统的公益组织,也不同于商业企业,我们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社会认知的缺失使得社会企业在获得资源和支持时面临巨大的挑战。王莉提到,很多投资人和合作伙伴对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心存疑虑,担心投入资金后无法获得预期回报。而一些政府项目和资助则要求企业在短期内展示出明显的社会影响,这与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理念相悖。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耐心,但很多人希望我们在几个月内看到结果。这让我们非常焦虑,因为这种短期思维无法支持我们真正去解决问题。”王莉说道。

■ 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王莉仍然相信社会企业的未来充满潜力。她认为,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社会企业作为创新型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将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认知的提升。

专家指出,政府应当为社会企业提供更为广泛的政策支持,包括税收减免、资金补贴以及更加灵活的监管机制,鼓励社会企业创新并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同时,社会企业需要在自身模式上进行创新,通过与商业企业、公益组织以及政府的合作,形成更为多元的资源获取渠道,提升社会影响力。

王莉也呼吁,社会应当对社会企业和其从业者给予更多理解和宽容。“我们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切,但我们在努力。”她说。

■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前行

王莉的故事,映射出无数青年社会企业从业者的困境与挣扎。他们怀抱理想,渴望通过商业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却在现实的重重压力下感到无力与疲惫。资金的匮乏、职业的倦怠、社会认知的缺失,正在消磨着他们的激情与信念。

然而,正如王莉所说,社会企业是一条充满挑战但意义深远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他们不仅是理想的追随者,更是实践者。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我会继续走下去。”王莉坚定地说道,“因为我相信,社会企业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知道,改变虽然难,但并非不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企业的社会目的性,要求其在利益相关者关注上投入更多,过往社会企业很少关注员工福祉、供应商共赢,未来社会企业会随着 ESG 的兴起而逐渐更多开花,但是也因此,会对社会企业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本文内容为半虚构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参考。

向善实验室
为致力于社会美好的社会创新者,提供思想产品、方法与案例,通过生命曲线哲学观,为面临困境的个人、组织,提供回归人性的思想与人生重塑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