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爱人问我,30 岁最大的变化,我想到了好多,其中有一条是不能熬夜了,越来越能睡啦,不能为了工作,把咖啡当工具使劲喝了,越来越把自己当个人了。
或许是恋爱的缘故,爱人教会我的人,爱人,当然还有对自己好点,对身边的人好点,这些变化,都让我在这几个月来慢慢停下来、慢下来,思考自己做的事,思考和如何和别人合作,思考原来大家都不容易和焦虑。
很多人会认为在公益行业做有意义的事情,会很幸福,但是不知道的是,真正深耕公益的人,大多都会经历痛苦时刻,一方面来自面对苦难的无助,最困境的一群人的生活苦难对个人的冲突,另一方面来自于职业转型,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自己可以一直在这个行业工作吗?困境主要来自生活压力,多数公益行业和社会企业的福利待遇远低于行业平均,普通家境的公益从业者难转型,又难以养家。
从这点来看,能够做公益,也是一种特权。相对来说我比较幸运,几次工作的福利待遇都还不错。但是大多人就不这么幸运了。
于是,一个有意思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一家公益组织经常说自己解决多少社会问题去衡量自己存在的价值,一家企业经常用利润衡量,但是无论公益机构,还是企业,在过往都很少关注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
这两年 ESG 火了,企业越来越关注利益相关者,反倒是公益机构对这一块更少关注。从员工来的生存和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有时候,我们在研究公益创新的案例时,往往更多关注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但是忽略内部治理,忽视了公益机构也有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如果因为把公益等同于正义使者,只看到公益创造的价值,而忽视了公益创造价值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或者阻碍其生存和发展,这无疑是一种矛盾的现象。
而这种矛盾现象背后,一方面是人们对公益的神圣化,对无论怎么神圣,其实它只是一份事业,一份工作,很多人认为公益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正因如此,公益的意义,要被利益相关者感知,并有一个坚定的价值观可以体现,如价值观和公益目的,和个人长期发展剥离,那公益充其量是少数人获得特权的一种工具。
笔者曾和一位长辈交流过她为什么做公益,为什么去参与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她的回答让我惊讶,她表达了自己不是为了公益而公益,而是因为艺术追求而使得工作有公益性,她从自己成长的角度,向我传递了一种理念,重新定义了目的,她通过将社会问题当做自己创作的土壤去追求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从而从中获得个人成长,这个过程中的群创,也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受益。
举一个例子,她曾经让一位社区的吸毒青年参与她的艺术创作,理由是给他钱,但不追问他的过去,这一过程中青年在过程中受益,后来成为了当地社区的艺术家,还帮助更多人戒毒。
所以,我个人看来,有意义的参与是对生命有影响,能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而无意义的工作和参与是损耗人的生命力的。
另一方面,很多人总以为公益就有价值,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认知,随着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暴雷,我们看到公益可以是某些人谋利的工具,反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也可以感受到,只要目的纯正,不同的机构主体,哪怕是一个个人也能创造价值。
有时候,人过于执着一个主体对社会价值创造的结果,忽视了在当下快速变化,互联网和 数字化驱动的万物互联的时代,主体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一位互联网博主,没有任何公司和公益组织,个人通过注册自媒体账号的方式,通过拍摄短视频,去寻找那些有容貌焦虑的困境青年,为他们改造的同事,自己也获得了流量,并获得收益,用做好事的方式做好事,前者的好事是价值观,后者的好事是认真做好自己专长的事情。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企业,利成于义,也是如此的驱使下,可以看到更多的企业创始人在觉醒后,都会定下一个有意义的目的,去驱动人去创造价值,并从创造价值中受益。
这些企业的特征,企业家被外部刺激觉醒,企业家的觉醒,往往是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层次加深,所以他会带着这种对生命的理解,为企业赋予新的文化。
而很多企业家显然并不具备这点,依旧用利润驱动的角度,或者个人满足的角度,去驱动企业,忽视了员工和利益相关方在其中的价值,因此有些企业的失败是必然的。核心原因是企业并没有一个大家共同信服的社会目的。
所以企业也好,社会组织也好,哪怕个人也好,一个清晰的目的是格外重要。
而从当下的情况也看,多数公益组织和企业都缺乏这样的目的,正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公益缺乏创新,公益无法下沉的普遍现象,还可以看到公益缺乏关怀,而无法及时发现新社会问题的普遍现象。
回到今天的标题,我觉得不妨对公益和社会企业祛魅一下,如果从事者连周围的人都照顾不好,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去拯救世界,这像极了一种内卷。
不妨问一问,你所做的是否能让的生活有所改善,是否让你的家人和周围的人有所改善,是否真正对一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