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渔民意外捕获并协助投放中国Argo计划浮标

文摘   科学   2024-04-08 20:11   江苏  

在国际Argo计划实施及其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中,使用的大量自动剖面浮标具有随波逐流、自由漂移的特性,很容易进入沿海国家的专属经济区(EEZ),甚至领海水域。

早在Argo计划实施之初,国际Argo组织就曾通过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决议等形式(如《IOC决议-Argo计划》和《IOC关于Argo决议的实施细则》),对浮标携带的电子传感器种类、浮标布放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浮标一旦漂移进入沿海国管辖海域的处置,以及浮标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步骤及其交换共享策略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并鼓励沿海国家积极参与、严格遵守,且观测数据倡导无条件免费共享。

《实施细则》还明确要求,“为了贯彻关于在公海投放但有可能进入专属经济区(EEZ)的Argo浮标问题的XX-6决议,IOC成员国应遵循此原则,并将此原则通知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Argo计划是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监测上层海洋内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海流的演变,了解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海洋是如何变化的,以帮助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以及准确预测诸如发生在太平洋的台风和厄尔尼诺等极端天气/海洋事件。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建设的首个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系统。

然而,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与维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浮标的布放和维护还是海量观测资料的处理与分发,单靠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力量都是难以完成的,国际或多边合作是使Argo计划继续进行并不断发展的唯一途径。

随着Argo计划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深海大洋环境资料的不断积累,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在促进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发展及其在业务化预测预报中的作用,有望帮助人类应对日益严重的海洋和气象灾害,尤其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憧憬,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其中。

尽管部分沿海国家,特别是一些岛屿国家,无法满足国际Argo计划的要求、购置并布放浮标,成为国际Argo计划的成员国。但他们依然在利用各种方式,参与并支持该计划的组织实施。如:有的岛屿国在为各国Argo计划布放浮标提供船只支持,特别是在其周边海域布放浮标时提供各种便利,不但允许在其管辖海域内布放浮标,而且对于那些从公共海域漂移进入管辖海域的浮标,表示不会要求其停止工作、且观测数据仍可按计划公开共享;一些被其渔民意外捕获的浮标,他们还会主动向Argo信息中心报告,并将浮标返回布放国,甚至还会按照相关国家的请求,由其渔民协助将捕获的浮标再次投入海洋等,从而为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的顺利进展,以及浮标资源的充分利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国际Argo计划指引下,以及全球Argo/One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方案的框架内,中国Argo计划及其建设的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主要选择在邻近的西北太平洋、南海和北印度洋,也即“两洋一海”区域。这些海域不仅是著名的西边界强流-黑潮的流经区域,也是台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源地海域,还是印太暖池的所在地和印太交汇区物质能量的汇聚中心,更是南亚/印度季风和南海季风的爆发区域,深受周边国家政府及其科学家,乃至全球海洋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在这些海域大量布放自动剖面浮标,受到季风和海流的作用与影响,漂移进入沿海国管辖海域在所难免,甚至会是司空见惯。

所以,遵循国际Argo计划的决议及其原则,应是每一个IOC/Argo计划成员国的职责和义务。事实上,Argo计划实施以来,不断有沿海国家渔民意外捕获剖面浮标的宣传报道,大都在国际Argo计划框架内得到了妥善解决。下面叙述的这则故事,在国际Argo计划组织实施中堪称典范,曾受到国际Argo科学组/指导组联合主席和相关成员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赞赏。

菲律宾渔民意外捕获并协助投放中国Argo计划浮标 

2003年,中国Argo计划在吕宋岛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了第一批Argo浮标;之后,几乎每年都会补充布放一些浮标,以维持该区域海洋观测网内的活跃浮标数量。由于浮标的漂移特性,难免会随洋流漂移进入菲律宾近岸海域,部分浮标也会被当地渔民意外捕获。

需要指出的是,菲律宾至今还不是国际Argo计划的成员国,但他们的民众在海上意外捕获浮标后,会妥善保管并报告当地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等待处置;还会根据浮标体上粘贴的标签,主动联系投放浮标的所有者或国际Argo信息中心,并协助做好浮标回收或再次布放入海的工作。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Argo计划组织实施者的拍手称赞。

【一】
渔民意外捕获浮标并协助返回

1、菲律宾比斯利格湾

2003年1月3日,由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布放在吕宋岛以东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一个Argo浮标,其出厂编号为1142,Argos平台号为21301,世界气象组织(WMO)编号为5900224。2003年10月期间,发现该浮标已经进入菲律宾棉兰老岛的比斯利格湾Bislig Bay)。

按照Argo计划的要求,中心技术人员给浮标设置的测量参数为:每隔10天采集一组0-2000米深度范围内的温度、电导率/盐度和压力/深度剖面数据。至2004年7月23日(停止工作),该浮标累计收集了53条剖面数据,但实际有效剖面仅为26条。

经技术人员检查发现,2003年10月8日后,浮标只有位置信息,已无有效温、盐度数据,估计浮标已经被渔民捕获上船。 

Argo中心将此情况及时与国际Argo指导组和国际Argo信息中心进行了沟通,并表达了通过适当途径回收该浮标的愿望,以便浮标用户及制造商能够进一步剖析了解浮标的性能,以及通过测试后,能够将浮标再次投放入海,以节省有限的浮标资源和获取更多的剖面数据。

该中心的请求迅速得到了国际组织相关负责人和指导组成员的反馈和帮助,特别是美国的John Gold先生和日本的Kensuke Takeuchi先生,及时提供了菲方联系人的信息;随即,中心技术人员与菲律宾大学海洋科学研究所的Cesar Villanoy博士取得了联系。不久,通过Villanoy先生与他学生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比斯利格湾附近的一个渔村中找到了这个浮标,并运回位于马尼拉的菲律宾大学。

之后,在原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和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领事馆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协商、协助下,继续委托菲律宾大学海洋科学研究所并指定专人将浮标装箱后运往国内,一切费用由领事馆承担。2004年7月12日,浮标顺利运抵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所在地-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据中心技术人员介绍,该浮标从布放(2003年1月3日)到进入(2003年10月19日)比斯利格湾,最后顺利运回(2004年7月12日)杭州,累计开机时间达289天。经开箱检测,发现浮标的各项技术性能正常,特别是电池电压(14.3V)依然满足测量要求;传感器未见附着物、且标签完好无损。只在浮标体底部,发现了受海水腐蚀的痕迹。 

经咨询浮标供应、生产商,认为只要换一个新的橡皮塞,浮标依然可以正常工作。于是,在中心技术人员的精心操作下,不仅更换了橡皮塞,还重新设置了Argos平台号,以及申领了一个新的WMO编号后,浮标被再次放回西北太平洋海域,继续它的未尽使命。

由此,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与菲律宾大学海洋科学研究所在Argo资料共享和Argo浮标回收方面,建立了密切关系,双方合作十分愉快。

2、菲律宾达沃湾

2007年7月,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从国际Argo信息中心获悉,我国于2003年1月布放在菲律宾以东(127.42ºE、13.90ºN)海域的一个Argo浮标(出厂编号为1143;Argos平台号21302;WMO编号5900225),已在20038月菲律宾渔民带入棉兰老岛达沃湾Davao Bay),并由菲律宾海岸警卫队收存

据知情人介绍,该浮标由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于2003年1月2日布放在吕宋岛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海域,至2004年10月16日停止工作。按照国际Argo计划的要求,中心技术人员为该浮标设置了每隔10天采集一组0-2000米深度范围内的温度、电导率/盐度和压力/深度剖面数据,累计收集了61条剖面数据,但实际有效剖面仅为20条。在2003年8月3日后,发现浮标只有位置信息,已无有效温、盐度数据。

尽管国际Argo信息中心与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取得了联系,并转达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希望回收该浮标的愿望,但始终未能如愿以偿。至于个中原因,由于浮标的回收联系工作自始至终由国际Argo信息中心负责沟通,也就不知所以。

【二】
渔民意外捕获浮标并协助投放

2009年4月,中国Argo计划在吕宋海峡东侧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又布放了一批Argo浮标。其中一个浮标(出厂编号为3437,Argos平台号为40946,WMO编号为2901153),投放后不久就随海流漂移到了菲律宾巴坦群岛的巴士戈岛附近海域,被当地渔民发现后捕获并带回家中存放。

据悉,该浮标由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于2009年4月20日投放入海,至2009年8月7日停止工作。按照国际Argo计划的要求,每隔10天采集一组0-2000米深度范围内的温度、电导率/盐度和压力/深度剖面数据,累计收集了7条有效剖面。 

通过电子邮件,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很快从一名菲律宾记者(Jack Castano)和国际Argo信息中心处获得了该浮标的相关信息,并与该记者直接取得了联系;详细说明了这种浮标的用途,以及介绍了国际Argo计划的组织实施情况等,希望Castano先生能够协助从渔民手上回收该浮标,以便让技术人员进一步检查、测试;倘若完好无损,可以再次投放到海洋中。

Argo中心的请求得到了Castano先生的理解和支持,并很快提供了捕获浮标的照片及其相关信息。经远程诊断,技术人员发现该浮标通讯系统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但连接电导率传感器的一根软管已经断裂,会影响到海水电导率/盐度的测量准确度。

考虑到巴士戈岛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距离较远,再把浮标从马尼拉运回杭州,费时费力;况且,该浮标尚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航空运输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经咨询浮标生产商,认为只要有软管备件,就可以更换后再次投放。

为此,Argo中心希望浮标生产商能够将备件直接寄给远在菲律宾巴士戈岛的Castano先生,并请他按生产商提供的操作说明更换被损坏的软管,再帮忙联系当地渔民出海时,将修复后的浮标重新投入海中。Jack Castano先生欣然答应了Argo中心的再次请求。

不久,Castano先生就收到了由美国Webb公司寄给他的浮标备件,并进行了更换。中心技术人员再次通过远程诊断,确认浮标工作一切正常。随后,当地渔民受Castano先生委托,把该浮标重新投入吕宋海峡附近的水域中。

为了表达对Castano先生及捕获/投放浮标渔民的深切感谢,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参照事先制定并在国内施行的回收浮标奖励规定及相关标准,给Castano先生电汇了一笔奖金,以表彰他本人和渔民们对中国Argo计划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对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建设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三】
结束语

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国际Argo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和国际Argo指导组成员与菲律宾大学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当地记者和渔民们,以及浮标研制、销售人员,Argo计划组织实施和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维护中,业已建立的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合作共赢的紧密关系体现了这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已经深入人心,众望所归。希望这Argo浮标意外捕获、成功回收和再次布放的实践案例,能为将来更多浮标漂移进入海域而被渔民发现并能顺利回收后重复使用,提供各国借鉴。

国际Argo组织曾公开发文称,虽然大范围回收浮标似乎并不可取,但出于工程/实验目的,或者回收操作简单、且不需要增加船舶资源的情况下,回收一些将要死亡的浮标还是可取的。例如,一些具有先进技术特征的新型浮标或原型样机,通常会布放在沿岸海域或岛屿附近,这对浮标回收来说,就会简单得多,或许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所以,针对这样的浮标回收努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提倡的。此外,针对靠近岸边的浮标,以及在边缘海内发生故障或者即将停止工作的浮标,从财政和环境角度来看,进行回收操作,应当得到支持和鼓励。

据悉,原国际Argo信息中心/现在的WMO-IOC海洋学及海洋气象学实地观测计划支持联合中心(OceanOPS),为了激励一些目前还不是Argo计划成员国的沿海国家,尤其是岛屿国给予国际Argo计划及其建设的全球Argo/One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重视与支持,在征得原浮标拥有国的同意下,可以把重新放入海洋的“意外捕获浮标”,另外授予一个新的WMO编号,作为该国对Argo计划的贡献,并可吸纳其为国际Argo计划的成员国。

相信在各沿海国政府及其广大技工作者和民众的共同参与、努力下,全球One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将会如期建成,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直面海洋人生
畅谈海洋调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注海洋环境观测数据的精确度、准确度与可信度,助力海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与广泛应用,继承奔走国是优良传统、弘扬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直面海洋人的执着、奉献与人生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