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每年的夏季,南黄海浒苔绿潮依然会如期而至,人们可谓闻“浒”丧胆、苦不堪言。但在南方地区人们对天然浒苔资源却是如获至宝,甚至还有人穷尽一生探索并研究试验天然采苗、人工育苗、海域/滩涂养殖和工厂化设施养殖及其资源化开发利用等,试图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用来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造福沿岸百姓,甚至于惠及人类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不该会是无稽之谈吧?
当然不是。2023年5月26-28日期间及10月30日-12月2日期间,由本平台连载的“东海象山港海域浒苔资源化利用探索追踪”和“东海福清湾海域浒苔资源化利用探索追踪”两文,可以佐证。
然而,北方地区针对持续暴发的浒苔绿潮所带来的巨大浒苔生物量,又是如何看待的?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浒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下文将要陈述的“南黄海浒苔资源化利用探索追踪”一文(拟分为江苏篇和山东篇),试图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我国南黄海天然/野生大型经济海藻-浒苔资源的前期开发利用进程及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前景。
南黄海浒苔资源化利用探索追踪(山东篇)
【一】
山东浒苔资源化利用实践步履蹒跚
1、漂浮浒苔生物量巨大
南黄海绿潮暴发季节,浒苔生物量十分巨大。据保守估计,在绿潮暴发小年的生物量湿重约为200万吨,大年可高达2亿吨,其他年份的生物量则在200~20,000万吨间波动。其中,山东海域约占8成,大约在160~16,000万吨之间。
最近两年的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浒苔绿潮季结束,山东全省共派出船舶19,788艘次,打捞浒苔约26.2万吨;累计出动岸上清理人员90,166人次,清理浒苔约23.5万吨。2023年的公开统计数据截止7月12日的,山东全省累计派出船舶12,438艘次,其中,监测打捞船11,263艘次、驳船993艘次、运输船102艘次,以及执法(公务)船80艘次,累计打捞浒苔27.8万吨;全省岸滩累计清理浒苔共8,260吨,其中,青岛市岸滩累计清理浒苔共7,791吨,日照市岸滩累计清理浒苔共469吨。
据业内人士透露,2023年浒苔绿潮季结束,山东全省前置打捞浒苔34万吨,其中,青岛打捞约31万吨;青岛浒苔上岸量仅1万多吨,创历史最低水平。
由此可见,2022年和2023年,山东全省的浒苔打捞、清理总量分别约为50万吨和36万吨。
另据一幅青岛市历年(2010-2017年)浒苔处置总量变化图和一组青岛市历年(2008-2017年)浒苔处置总量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过去10年里,青岛全市浒苔处置总量共计约300万吨,其中海上打捞约131万吨;除了2015年(约12万吨)和2016年(约19万吨)两年海上浒苔打捞量超过10万吨以外,其他年份的打捞量均在10万吨以下,如2014年不足5万吨。岸滩浒苔清理量超过20万吨的年份也在2015年(约31万吨)和2016年(约32万吨)。
值得指出的是,岸滩上清理浒苔的含沙量较高,据地方媒体引用该地浒苔资源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的分析称,陆域浒苔含沙量达到80%左右,平均每天生产的干浒苔量为30吨,但筛出来的沙子则达100余吨。
据文献记载,南黄海浒苔绿潮暴发的2008年,青岛一地的浒苔处置量就高达100万吨;而据专家估计,当年黄海浒苔绿潮生物量可能突破1,000万吨。另据公开报道,2021年,面对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浒苔绿潮灾害,青岛市直全力以赴组织海上拦截处置工作,先后调集出动渔船17,537艘次,布设拦截网26.69万米,共打捞浒苔74.13万吨。
2、漂浮浒苔资源浪费现象惊人
至于山东全省浒苔资源化利用的数量,并未收集到权威性的统计结果,只是从媒体公开报道或者浒苔资源化利用企业的总结材料中,找到些零星的统计数据。如青岛某企业,在2008-2013年间,累计处理鲜浒苔约60万吨,平均每年10万吨左右。另据2012年7月媒体报道证实,青岛市南区建成首个浒苔无害化处理基地项目,年利用浒苔资源约10万吨。
还有媒体报道称,2013年全年处理浒苔18.45万吨,其中海上打捞浒苔5.5万吨,陆域清理12.95万吨;2021年青岛浒苔资源化利用从每日4,500吨提升至7,000吨,累计实现资源化利用21.13万吨。
由此可见,在过去的16年间,青岛一地的浒苔资源化利用量始终徘徊在10-20万吨/年(湿重)之间;而每年山东海域的浒苔打捞、清理量(湿重)大约在50~100万吨,年利用率仅为打捞、清理量的20~40%,且只占绿潮暴发期间山东海域浒苔总生物量的0.13%~12.50%。浒苔资源浪费现象极其惊人。
3、漂浮浒苔资源化利用企业看似不少
大量研究业已表明,绿潮藻-浒苔的基本物质十分丰富,特别是拥有糖类、蛋白质类、色素类和抑藻物质,以及凝集素、超氧化物质歧化酶、植物生长激素、矿物元素和纤维素等。其中,浒苔多糖的生物学活性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和提高免疫力等功能。
浒苔及其提取物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饲/饵料、药品、化妆品、造纸、能源、肥料和环境治理等众多领域,特别是作为一种营养物质丰富的原料,在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随着浒苔生长海区和季节变化,尤其是气/水温的改变,其化学成分会有所区别,但浒苔作为一种大型经济海藻,还是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根据其不同的活性成分、含量和不同用途而加以充分利用。
在山东地区,利用漂浮浒苔生产海藻肥的企业似乎要更多些,其中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这些企业中的娇娇者,不仅利用漂浮浒苔生产海藻肥的时间最早、最长,而且利用的浒苔生物量最多,更为青岛地区的浒苔资源化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1)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9年,该公司就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了国内首个专业的浒苔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基地。至今,已在山东沿海建立了4个生产基地;自主设计并制造了多种用于浒苔处置的专业设备,还建造了3艘海上浒苔综合处置平台,以及建立了一套浒苔打捞计量方法,并创新性地使用了工业化吨包装载技术等,形成了从海上浒苔打捞、平台卸载、沥水脱水,到码头卸载、转运、解包、分拣和大型设备干燥、酶解提取等一整套科学、成熟的处置流程,对正常年份青岛海域打捞的浒苔,基本上可以做到全部资源化利用。
从2000年首款海藻叶面肥产品问世,到目前为止,该企业已经拥有了以“海状元”和“温喜”等品牌的上百种系列产品。特别是随着以褐藻和绿藻为原料的双藻源生物免疫调节剂、壳寡糖和鱼蛋白肽等功能海洋生物制品、新型海洋生物肥料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销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早年,有地方媒体报道,该企业通过对浒苔资源化利用,在培育出一个新型特色海洋生物产业的同时,也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高质有机产品,每年带动上下游产业约数十亿元的经济产值;并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每年安排就业人数约800人,累计发放工资、社保等各项人工费用4亿多元;还为当地政府增加税收,年实现纳税额3,000万元左右,累计上缴税收1.8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最近,有报道称,经过20多年的沉淀,海大生物已研发出3大品类、200多个品种的海藻生物肥料,其中一半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产销量居国内第一,成为我国新型特肥领域的引领者。据最新统计,海大生物每年生产的浒苔资源化利用直接产品产值可达6亿元,带动上下游产值超20亿元,相关产值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是一家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相应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以来,共获得5项核心技术、50多项发明专利。
调研表明,由海大生物生产的海洋生物肥料产品,已通过“Reach海带提取物全球领头注册人认证、欧盟ECOCERT有机认证、美国OMRI有机认证、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COFCC有机生产投入品认证、万泰有机生产投入品认证和有机农业生产资料评估认证”等多项认证。其中“海状元818”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
为此,公司荣获了“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高质量发展企业”、“中国有机肥行业知名品牌”、“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青岛市市长质量奖”和“青岛年度最具创新力企业经济成就奖”等殊荣,以及“山东省优质品牌”、“山东省海洋产业民营企业十强”、“山东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和“山东省专利创新企业100强”等荣誉称号;还入选了“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储备库”,并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值得庆贺的是,海大生物生产的特色肥料在“2022(第十五届)中国化肥百强评选发布暨中国化肥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荣获“中国特种肥料企业50强”奖项后,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又在2024年4月获得了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海洋生物功能特肥”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证书。
(2)山东海派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该公司除了正在利用浒苔进行新型海洋生物饲料的研发、实现浒苔高值化利用外,还投入了专业浒苔打捞加工船(试验船)和浒苔生产线,基本构建完成浒苔利用高值化产业链条。企业利用专业打捞船在海上快速收集新鲜浒苔,从而为研发提取多糖成分争取了时间;而产生异味的浒苔,则用来加工成浒苔叶面肥和有机肥等土壤调剂系列产品,改良酸性土壤。
据媒体报道,日照市对浒苔的处置除了采取腐熟置海和锚泊置海方式外,其他浒苔都运到了海派公司,实现高值化利用。经统计,该公司2023年度高值化利用浒苔1.4万余吨。
打捞上岸的浒苔经过货品分拣、破碎、蒸煮、压榨和干燥等工序,变成了浒苔粉和浒苔(压榨)液,进而加工成各种肥料,以及做进一步研发深加工,用于提取多糖活性物质等。目前公司正利用浒苔(压榨)液研发提取浒苔多糖,添加在渔业、畜牧养殖用的饲料当中,改善动物机体生长性能。
公开资料显示,山东海派冷链物流有限公司于2011年8月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物流服务;仓储服务;普通货运;货物专用运输(集装箱、冷藏保鲜);货运代理;货物监管;普通货物装卸服务;食品、生鲜肉、肉制品、调理食品、饲料、饲料添加剂、建材(不含危险化学品)、电子产品销售(电商);初级农产品、初级水产品、畜禽肉、肉制品、冷冻食品、红酒冷冻、冷藏;初级水产品加工、销售;普通货物进出口等。2020年8月,山东海派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名列2019中国冷链物流企业百强名单第72位。
(3)日照益康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从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成立于2007年6月。公司经营范围为: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饲料添加剂的生产、销售;农药销售;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销售;初级农产品加工(不含食品)等。
由公司研发的“海晟宝”海藻生物菌和土壤改良剂,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颂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新型灭藻净水球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等。公司为中国新型肥料成员单位,并被授予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新型肥料工程技术中心新产品示范基地。
公司主要产品有“海晟宝”海藻生物有机肥、盐碱土壤改良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环保改良剂、海水养殖生物净水和肥水剂等系列产品,其中海晟宝海藻生物菌产品具有海藻中所含的十八种氨基酸和钾、钙、硒等多种天然无机微量元素及蛋白等三十多种有效营养成分,并含有干酪乳杆菌、膜醭毕赤酵母菌、沼泽红假单胞菌、细黄链霉菌、发酵系的丝状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具有抑制多种致病菌群,提高动植物机体细胞力,防止和减少病害,提高动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促进和刺激生长,有效减少激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动植物生长期的成本,提高农产品和水产养殖品品质和产量等多重功效。
据公司技术顾问介绍,利用浒苔做原料生产的有机海藻肥,既能充分利用海洋天然再生资源,而且生产的肥料又是农田的优质肥料。在很多人眼里,伴随着海水的富营养化而生成的浒苔绿潮,是废弃物、污染物,捞上来只能被当做垃圾掩埋。可是以浒苔为原料生产出来的有机海藻肥,对蔬菜、水果生产非常有益。而且,采用浒苔为原料做出的海藻肥与用海带为原料的相比,种植作物的产量高,而且作物的抗病性明显增强。目前,很多大棚在生产过程中普遍使用这类有机肥。
每当绿潮暴发暴发季节,公司会将从日照市沿海运来的鲜浒苔进行加工处理,变废为宝。截至2017年6月底,当季已处理100多吨浒苔。
(4)日照绿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以浒苔为原料,将其晾晒、粉碎、加温等,经过多道工序的处理后,浒苔就变成了有机海藻肥,变废为宝。目前,公司2到3天能够消化浒苔200吨到250吨。在每年6月底到8月初,日照浒苔泛滥的季节,能够处理浒苔3,000吨到5,000吨。虽然是地道的日照生产,但海藻肥销售的主战场却在四川、广州和新疆等地。
据了解,该公司占地3,000平方米,包括库房、加工车间和晾晒区3部分,具备粉碎机、反应釜等简单机械。其目标是在3年内,扩大规模、完善设备、抢占市场,让所有漂到日照的浒苔都在其企业变废为宝。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现在最需要一台烘干机,因为每到阴天下雨,浒苔就没办法晾晒,严重影响加工进度;而且每年浪费的浒苔原料有800吨到1,000吨,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万计。
面对日照海域出现的大量浒苔,该公司负责人坦言,他们现在也承受着场地和资金的限制。浒苔含水量太高,10吨浒苔经过晾晒后变成1吨干浒苔,经过摊铺晾晒、除沙、加工等七道工序,制成有机海藻肥;加工这种海藻冲施肥以前的常用原料为海带,现在用浒苔来代替,成本可以降低百分之七十。
据介绍,生产的有机海藻肥主要用于大棚反季节有机瓜果蔬菜等,可以让其在反季节里像正常季节时生长环境一样生长。下一步,准备把公司迁移到开发区,计划多上几条生产线,提高公司产能,争取把更多的浒苔加工成有机肥。
公开资料显示,日照绿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2月,是一家集化肥销售、货运代理、货物运输、保洁服务、普通货物进出口于一体的多元化公司,现市场网络已基本覆盖大部分省市和地区,专注于服务绿色三农事业。公司经营范围几经变更,最近一次在2018年,变更后的经营范围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增加了“苗木种植、销售”。
其实,早年参与浒苔资源化利用探索的企业远不止上述这几家,还包括了许多科研机构。如山东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开展了将浒苔炼化为生物原油的研究,成功开发了连续快速水热液化制取液体燃料技术;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以浒苔为原料,成功研制出浒苔鱼松、浒苔肉丸、浒苔饼干等休闲系列产品等。
此外,崂山区的一家科技企业将浒苔和其他藻类物质一起处理加工成除菌液,不仅具备杀菌活性,而且不必再添加防腐剂;岛城一些饭店还推出了浒苔鸡蛋饼、拌浒苔等菜品,以及黄岛区还加强了对浒苔的科学分析和研究,采用科学、环保技术进行有效处置,初步确定上岸浒苔转运至后岔湾厂区集中处置,榨干后运至海昌公司黄山经济区厂区加工,对浒苔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近些年,类似浒苔变废为宝的新研制产品报道依然络绎不绝。如岛城企业研制成可食用级别的抑尘“神器”;也有科研团队利用浒苔多糖的活性物质开发出国内首个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还有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开发出了具有生物活性、高效稳定的浒苔多糖饲料添加剂,等等。
但真正实现浒苔资源高值化利用、商业化生产的企业,即使是浒苔海藻肥生产企业,似乎也是寥若晨星。
调研表明,尽管在青岛、日照,乃至整个山东沿岸海域,浒苔生物量堪称海量,其应用也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但让政府和社会各方头疼和棘手的是,浒苔来源存在季节性短缺、产业化过程中又出现原料供应不足,以及政府缺少相关扶持政策,企业投资信心缺乏等诸多问题。如前面提到的南黄海绿潮暴发后陆续涉足浒苔资源化利用的一些企业,似乎没有维持多久,均因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而纷纷放弃了大干一场的念头。
1、浒苔来源存在季节性短缺
(1)青岛友清海产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门生产海藻食品的企业。2009年,该公司看准浒苔产品的商机,自主研发了相应设备和一条生产线,专门生产浒苔面条;还在生产设备、技术和产品外观方面申请了专利。但由于浒苔面条与别的面条不同,需要冷藏保存,且室温20℃左右的保质期不超过两周,这对企业和超市都形成了挑战。企业在生产了第一批约3,000箱(约十几吨)浒苔面条后,发现并不赚钱,于是随即停止了生产。
据友清海产内部人士介绍,吃过浒苔面条的人反映都不错,而且首批产品都已全部售完。至今这条仅用了一年的生产线,作为试验性质的新工艺,仍摆放在厂房内。
调研表明,企业遇到的最大难题除了原料供应不足和“防腐关”(容易腐烂)外,还有浒苔的前处理设备问题:将新鲜浒苔打捞起来后,加工前需要进行除沙、压榨等程序,购买相关设备,需要上百万元资金。即使配齐设备,产品如何推广也是难题,毕竟市场认可具有滞后性,企业一旦无法收回成本,则会面临很大风险。
企业负责人坦言,要在浒苔来袭的两三个月内消化掉如此庞大数量的浒苔,对企业的清理能力、加工能力、推广能力、销售能力,都是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政府提供一定援助。
(2)青岛科奈尔饲料公司。该公司曾攻克了大规模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速度控制等关键性技术难题,有效解决了清理上岸浒苔存在杂质和重金属等方面的问题,使“浒苔饲料”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确保了出口海藻饲料品质达到进口标准。当时,浒苔饲料已成功实现规模化生产,每100吨鲜浒苔可加工15吨成品饲料,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等多家采购代表前来洽谈。
但据日后的报道,科奈尔的海藻饲料出口,只是昙花一现。据企业负责人介绍,2008年他们主要以海上打捞的浒苔作为加工原料,杂质含量相对较少,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达到食品出口标准,但即使这样也未盈利,加工处理浒苔完全是赔本项目。
调研表明,首先鲜浒苔可利用率太低,100吨脱水打包后的鲜浒苔只能生产出10余吨干浒苔粉;其次,这两年都是近海、陆上打捞浒苔,原料提纯难度很大,而且目前工艺还不到位;其三,一般浒苔绿潮来袭,基地才会加工生产,到9月份就停产了,而且经常因为缺少原料,烘干线停运。所以,按照目前打捞浒苔的数量,很难满足基地产业化加工需求。
早期一些浒苔资源化利用企业或者研发机构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家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工程化利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海大生物,也曾频频遭遇过。
调研表明,自2007年浒苔绿潮侵袭青岛以来,该企业一直在研制浒苔的无害化处理方案,并引起了市政府的重视。2009年,青岛市政府通过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入2,000万元,入股海大生物,在公司的胶州生产基地建设“青岛市浒苔资源化利用基地”,初步实现了浒苔上岸定点压榨脱水和工厂化无害处理,并研制出了几十种浒苔饲料及肥料产品,出口国内外。
海大生物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若没有政府投资,公司的浒苔项目必然会亏损,而对浒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和企业的市场化行为相结合。
众所周知,海大生物早于2000年就在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以及工程化利用和相应产品销售,并于2008年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项目“浒苔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在胶州经济开发区建立了首个占地15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具备了15万吨海藻肥、5万吨浒苔饲料生产能力,是亚洲当时最大的专业化海藻肥、浒苔饲料生产基地。
早在2010年6-7月,企业就已经建成由8条浒苔处理生产线组成的加工车间,可日吞800吨鲜浒苔。意味着在50-70天的绿潮暴发季节,具有4-6万吨的浒苔资源化利用能力,但在2009年夏天却仅仅处理了9,000多吨浒苔,烘干处理后制成近300吨干浒苔粉,远远满足不了浒苔有机肥的生产需求。
为此,企业不得已只能称其为“双藻”有机肥,因为浒苔虽是生产海藻肥的原料,但并非主要原料。“海带是用得最多的,进来的货都很干净,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浒苔的处理耗费成本高,包括打捞、运输、烘干、除沙等”。
当时,也有专家公开表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在短时间内全部处理完大量的浒苔仍是难题。“浒苔一旦上岸脱水,两三天便会腐烂变臭,不仅难以再利用,更可能会影响到旅游业。”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调研表明,当时,海大生物在胶州基地已经建成浒苔加工车间,并拥有6条生产线,其中1号生产线日处理能力就达200多吨,只是运来的浒苔量太少,机器根本吃不饱。2009年绿潮来袭时,只开了两条生产线,断断续续处理了不足万吨鲜浒苔。况且,干浒苔粉还只是个半成品,即使不计前期投入,2009年光加工处理就投入了上百万资金。不难想象,企业承担这个项目,完全是在亏本运营。
青岛的另一家专门以褐藻研发生产为主的企业负责人也有同感:我们在立足这一产业的同时,未来将加大对以浒苔为代表的绿藻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争取在浒苔资源化利用方面做出我们的努力,比如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但他表示,在政企学研的共同努力下,浒苔防治与资源化利用已经趟出了一条道路,如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已经成熟的技术加大推广力度、拓宽市场渠道,而这,除企业自身的努力外,同样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显而易见,浒苔来源存在的季节性短缺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原料不足问题,始终是困扰浒苔加工生产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即使现阶段政府提供的打捞、清理浒苔还是以补贴形式、招募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但企业真要投入批量生产,装备加工设备的投资较大,而来自政府的原料供应量却十分有限,既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又看不到市场前景,所以对许多企业来说,倒贴的资源却似烫手的山芋,不敢也不愿触碰。
3、企业投资信心不足
人们注意到,浒苔企业除了遇到的生产季节性(每年6-8月)、原料难保存(天热容易腐烂)和浒苔有机肥滞销(售价高于普通化肥),以及一次性投入、生产成本大等客观因素外,还与当地政府采取的浒苔防控策略与措施等人为因素有关,特别是各地政府都把浒苔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相提并论,甚至宁愿将大量资金浪费在无害化处理上,也不愿意用于支持破解浒苔预处理/粗加工这一瓶颈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还在大张旗鼓地宣传浒苔防控取得的所谓“显著成效”,给浒苔生产企业频发“黄海浒苔绿潮很快就会消失”的错误信号,从而让企业失去了扩大生产规模或者投资建设新厂的信心。
调研表明,十多年来,一些浒苔企业的生产原料只能以褐藻为主、绿藻为辅,从而导致最多年份,企业能够资源化利用的鲜苔也就20万吨/年左右(折合干重约1.0-1.5万吨)。所以,当地政府觉得企业不能解决多大问题,再加上不少能人又提出了浒苔腐熟投海或者置海锚泊自然分解的"创新"方式,不但使得处置浒苔的数量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处置成本还下降了,从而受到了多地政府的青睐。至于这种处置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似乎少有人问津,只要能省钱、省事就行。
浒苔打捞、原料供应长期垄断,缺少市场化供货渠道,导致一些生产企业信心不足,甚至停产、转产的。与浒苔绿潮暴发后的早些年受到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时的热度相比,反差太大,使得企业无所适从。近些年,一些地方制定的针对浒苔绿潮的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及其浒苔处置实践,也是海上处置在前、资源化利用在后,导致浒苔加工企业缺少了生产原料,叫苦连天。
不难相见,在浒苔打捞及其处置活动由政府部门一手掌控的现行管理制度下,要实现浒苔资源的大规模、高值化、商业化开发利用,依然是镜花水月,扑朔迷离。
眼下,每当绿潮季来临,大片浒苔依然在南黄海沿岸海域肆虐,浒苔资源产业化之路仍需艰难跋涉。
最近,有媒体以“青岛高新区拟新增鲜浒苔加工生产线”为题报道,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558万元,扩建高新区浒苔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新增6条鲜浒苔加工生产线、年产浒苔粉7,500吨,建成后将缓解胶州厂区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
闻此消息,不少业内人士既为企业的社会担当表示钦佩,也为企业的“盲目”投资,感到担忧!
但也有专家表示认同,认为山东本地每年浒苔(湿重)的资源化利用量(约20万吨),与打捞、清理量(约50-100万吨)相比,还十分有限;与绿潮暴发期间山东海域的生物量(约160-16,000万吨)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如果能够及时解决浒苔预处理/粗加工的瓶颈问题,仅海大生物对浒苔初加工产品的需求量就可以番一番。在他们眼里,大力推进浒苔资源的规模打捞及利用力度,势在必行、有利可图。
他们相信,只要政府能够厘清思路、明确方向,尽快出台相关的扶持、支持和补助政策,许多涉藻生产企业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对企业有利、对生态有益,又可造福社会的难得机会,甚至会呈现“一(浒)苔难求”的局面。
为此,有专家建议,要尽快破解“野生浒苔泛滥”这个难题,变废为宝。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走浒苔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道路,而政府只要做好规划、引导、扶持和监管工作。比如,利用浒苔生产的海藻肥,企业遇到市场不接受、销路不畅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扶一把,可以列入政府采购商品目录或者用在支持农业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项目上,优先考虑采购使用,打消企业后顾之忧。
也有专家提出,野生浒苔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浒苔资源的收集、运输、加工、质量监督和产品推广这一市场化机制还尚未形成,需要政府积极制定鼓励生产、销售、使用浒苔产品的优惠政策,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推动野生浒苔资源化利用形成一条可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好产业链;建议尽快构建浒苔绿潮防治新模式,即由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部门监管的运行机制。
针对野生浒苔的商业化采收/打捞,可以探索由当地政府授权、持证打捞者须按照经申报获得的配额,对靠近重要海湾和岸段区域的固着/漂浮浒苔优先实施采收/打捞的措施,并在政府部门的引导、监管下,逐步向其它区域或者外海拓展打捞区域,以满足企业全年生产对浒苔原料的需求。
南黄海浒苔绿潮,作为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遇到的世界范围内暴发的最大绿潮,难免会让人措手不及,出现或者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实为在所难免。这就更需要政策制定者、管理与科技工作者和行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应对挑战并实现这一可持续、多功能藻类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
有迹象表明,随着国家农业农村部接连下发《土壤有机质提升实施意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大力提倡使用有机类肥料,并作为长期战略,海藻肥料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肥料市场中占有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海藻肥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在农业部以海藻为主要原料的肥料厂登记超过50个,实际生产企业300多家,全国农资市场上标称“海藻肥”在售的产品约有500个,我国海藻肥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而发展海藻肥,人们普遍认为青岛的优势得天独厚。目前,青岛至少有近20家海藻肥企业在此落户。尽管这些企业当下大都以褐藻(如海带、马尾藻等)为主要生产原料,但若市场上有充足的绿藻(浒苔)原料供应的话,相信他们也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