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渔民意外捕获漂移浮标数量不胜枚举

文摘   科学   2024-04-06 15:56   江苏  

2023年2~3月期间,美国和加拿大沆瀣一气,分别拿“流浪气球”和“流浪浮标”说事,借机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引导西方媒体抹黑中国,败坏我国声誉

2024年3月下旬,国内多个抖音和微信平台以“印度在自家门口捞到中国神秘装置,上面的北斗天线让印军不安”和“印度渔民在印度洋上意外捕获我国北斗剖面浮标,引发印媒大肆炒作”等为标题,报道“一名来自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渔民在印度洋上进行捕鱼时,意外捕获了一枚带有中国北斗天线的神秘装置—HM2000型北斗剖面探测浮标”,使得流浪浮标事件再次映入人们眼帘

那么,为何总是由中国布放的浮标被国外渔民意外捕获,我国沿海渔民就没有捕获过类似浮标?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我国沿海渔民捕获漂移浮标案例 

早在2006年,就有我国渔民在东海海域捕获漂移浮标(术语称“自动剖面浮标”)的报道。迄今为止,由我国沿海渔民回收的漂移浮标数量至少在15个以上。下面按回收的时间程序,略述几个典型的浮标捕获案例,以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1、2006年11月,浙江舟山渔民在东海28°50ˊN、125°40ˊE(东海中部)海域,意外网获一个出厂编号为“168”的PALACE型剖面浮标

由浮标体上的信息可以断定,这是一个由日本用户引进、布放的浮标。PALACE也是国际Argo计划刚刚启动后,使用的第一批剖面浮标型号,现已停止生产。

2、2007年3月,海南省渔民在海南岛以东(112º37’E、20º30’N附近)海域意外网获一个APEX型剖面浮标/Argo浮标,其出厂编号为“3063”,世界气象组织(WMO)统一编号为“2900619”。 

经对该浮标进行的实验室技术检测表明,这是一个在2005年12月由美国WEBB公司为其海军(NAVO)生产的专用浮标。该浮标的水下滞留深度为1,200米,并能在观测完一条深层剖面(如1,200米)后,从海面下潜至150米左右,再回升至海面进行更为密集的观测,术语称“弹跳式(Bounce)剖面测量”。 

3、2010年1月,海南省文昌市渔民在南海从事捕捞作业时意外网获一个APEX型剖面浮标/Argo浮标,并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渔政海监处协助回收。该浮标的出厂编号为“4209”,WMO编号为“2901140”。 

该浮标是由美国海军局于2009年4月中旬利用C-130飞机投放在我国南海19.5ºN、116.0ºE附近海域的,截至2009年12月20日,已在南海海域观测获取了50余条温、盐度剖面。

1)标外观。浮标体为黄色,呈圆柱形,直径约16.5厘米,高1.90米;圆柱上部带有CTD传感器和一根长约70厘米的柱状天线(可使用Argos卫星系统发送数据),圆柱下部为一个圆形的塑料罩,同样呈黄色。除附有少量泥沙外,浮标基本完好无损。从外观上看,该浮标系美国Teledyne Webb研究公司生产的APEX型浮标,其底部塑料罩上方有几个悬挂点,可以用来悬挂降落伞,即该浮标可以通过飞机实施空投。

2)传感器。该浮标装载了美国海鸟公司(Sea Bird)生产的SBE41型CTD传感器,可以测量海水的温度、电导率和压力等海洋物理参数。传感器序列号为“4184”。

3)浮标技术参数。经与计算机连接通讯测试,发现该浮标为Teledyne Webb研究公司的早期产品,使用了APF-8控制器,且传感器和油泵均能正常运转,其通讯模块能正常发送信号。

4)浮标拥有者通过对浮标测量参数分析发现该浮标属美国海军局(NAVO),其调查负责人为Charlie Horton博士。

进一步检测表明,该浮标的工作电压仍有14.2伏,其CTD传感器在室内测得的压力、温度和盐度分别为-0.16dbar、19.1316℃和0.0501PSU,表明传感器仍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且其观测时间间隔、采样层次和观测深度等与常规Argo浮标的设计参数不同,其观测时间间隔为4天(常规10天),采样层次为5米(常规10米、20米、50米,不等),停留深度为1,200米(常规1,500米、2,000米),即每隔4天可以获取一组0-1,200米水深范围内的温、盐度剖面数据。

可见,该浮标无论是观测时间间隔、还是采样层次,都要比常规Argo浮标密集得多

42011年5月初,海南渔民意外网获一个APEX型剖面浮标/Argo浮标,且尚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该浮标的WMO编号为“2901172”,是由我国Argo计划于2008年10月布放在吕宋海峡以东海域,后随波逐流进入南海北部115.44ºE18.40ºN附近海域(图中红色五角星位置),捕获时已观测了93条0-1,000米的温、盐度剖面(观测周期为3天)。 

经检测发现,该浮标能与计算机正常通讯,且传感器和油泵均能正常工作;浮标体基本完好无损,但电池容量已有明显下降。

为了充分利用该浮标资源,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技术人员把浮标体内的碱性电池更换为锂电池后,重新进行了精确配重,并已再次放回海洋。

5、2012年8月,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新兴港村渔民在海上捕捞时,意外网获一个ARVOR型剖面浮标/Argo浮标。这是一个由法国生产的自动剖面浮标,并由我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引进,申领的WMO编号为“2901498 

该浮标于2011年9月17日布放在北纬17度22分、东经127度30分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其漂移轨迹起点位于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海域,而终点则在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新兴港村。

据用户回忆,该浮标布放后,由于发生了不明原因的故障,没有按规定程序下沉到1,000米深层漂泊,而是一直停留在海面上。

受海面风和表层流的作用,浮标朝西南-西方向漂移,在离菲律宾海岸约100海里处折向西北移动,又在吕宋岛东偏北海域完成一个顺时针旋转(2011年11月2日)后,朝西北方向进入(2011年11月8日)吕宋海峡,且在东沙群岛与台湾岛之间的南海东北部海域旋转,数月(2012年2月15日)后才离开这一海域,继续朝北进入广东沿岸陆架海域,并沿广东海岸朝西偏南向漂移抵达雷州半岛沿岸海域。

其后,浮标穿过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海域,大约在2012年3月初被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新兴港村渔民在离该村1海里的海上发现,打捞上船后搬回家中。

6、2023年2月,海南渔民在海南岛东北方向、离岸约100多公里海域,意外网获一个仍处于工作状态的高科技“流浪浮标”。该浮标的出厂编号为“6671”,无WMO编号。 

这是一个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组装的APEX_EM型(即APEX_电磁型)剖面浮标,除了携带传统的CTD传感器以外,还安装了先进的、并能探测流速和湍流的特殊装置,标体中间还安装了可使浮标加速旋转的叶片等;可通过浮标上安装的5个电极,在浮标上浮旋转过程中测量海水中的电流,再结合安装的磁力仪和加速计,从而获得精细的流速数据,主要用来探测海洋中的内波(这种特殊的海洋现象在南海有较广泛的分布,特别对水下舰艇活动有致命威胁)。

该浮标顶部CTD传感器旁边还安装了一个疑似测量湍流的装置,这些传感器的采样深度、层次和频率等关键信息,都需要通过联机检测后才能获知、并做出正确判断。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种新研制的既可观测海水温度和盐度又可探测海流/湍流的多功能剖面浮标,至今还尚未在国际Argo计划中公开露面。

二、自动剖面浮标与Argo浮标的区别

自动剖面浮标是一种先进的自律式剖面海洋观测仪器。当人类社会进入海洋世纪/21世纪以来,它才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海洋观测中。

自动剖面浮标既可以在海洋里自由漂移还可以上下沉浮,并利用携带的电子传感器,测量海水的温度、电导率/盐度、压力/深度、pH、叶绿素、溶解氧、营养盐等近十个海洋环境要素;其漂移的位置和观测的数据还可以通过卫星准确定位与快速传输;而且使用成本低(测量一条0-2,000米深的常规剖面仅需数千元)、工作寿命长(可连续工作3-5年),可以通过组网观测的方式,对全球海洋进行长期、大范围、高频次、多参数、准实时的连续测量,深受各沿海国家海洋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青睐。

由于自动剖面浮标本身没有动力、且自由漂移的特性,极易进入沿海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海域,甚至领海,引起外交纠纷在所难免。于是,一些沿海国家的海洋和气象科技工作者酝酿了一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即国际Argo计划,设想联合所有愿意出钱出力出物的国家、团体和国际组织,建设并维持一个由3,000个(后来增加到4,700个)自动剖面浮标组成的全球海洋观测网,且由浮标收集的观测数据一律无条件免费共享。

为此,还专门制定颁布了《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决议-Argo计划》和《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关于Argo决议的实施细则》等,规定所有可能进入别国管辖海域的剖面浮标布放,须预先通过适当渠道,通知相关沿海国家,以及Argo计划浮标进入专属经济区以后所获得的全部资料,除专属经济区所属的IOC成员国要求执行者(指在公海投放Argo计划浮标的政府、非政府或私营机构)为保护其主权和管辖权不要分发直接关系到生物或非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资料外,执行者应全部公开等相应条款,以规避有可能引起的外交纠纷。

简言之,所有符合Argo计划决议及其实施细则布放的自动剖面浮标,才是真正的“Argo浮标”

三、“流浪浮标”专指那些非Argo计划内布放的浮标

显而易见,那些不愿意遵守相关决议及其实施细则布放的自动剖面浮标,就不是“Argo浮标”,更不会受到Argo计划决议及其实施细则的保护;而这些不属于Argo计划内布放的自动剖面浮标,通常被冠以“流浪浮标”之称,也即“非Argo计划浮标”。

由此可见,由沿海国家渔民意外捕获的自动剖面浮标,大多数应是“Argo浮标”;少数会是处于研制、试验中的新型剖面浮标,只有一部分是“流浪浮标”。

对于这部分浮标,一旦被意外捕获,其实也是很容易被Argo组织验明正身的。除了检查WMO编号外,还可以通过携带的电子传感器出厂编号、使用的定位/通讯卫星型号及其申请的用户编号/卡号等,追溯到浮标的生产厂家及购置机构的相关信息。也就是说,除非这类浮标布放后不被意外捕获,否则难有“秘密”可言。

所以,也会常见一些西方国家,名义上布放的是属于Argo计划的浮标,也有的被称为“准Argo计划浮标”的,实际上WMO编号是后来补办的;有的常规剖面数据是与国际Argo成员国交换共享的,但加密的剖面数据则是不公开的。当然,有的是纯粹用于科研目的,但也有的是用于其他任务的。总而言之,都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外交纠纷而采取的主动应对策略。

不过,还是有一些被意外捕获的浮标,其标身上甚至还粘贴着“Argo浮标”标签,但事先却又未申请WMO编号。对于这类明目张胆冒充国际Argo计划的浮标,由于其性质恶劣,一旦被意外捕获,往往会掀起巨大风波,外交纠纷也就会接踵而至。

四、向沿海渔民发放Argo宣传海报 

据悉,早在2010年,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就开始联合我国沿海省份的海洋和渔业主管部门,印发Argo宣传海报,向沿海渔民和从事海洋活动的相关人员普及自动剖面浮标的基本常识,以防受到意外伤害。

随着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全面建成,目前在全球海洋上投放的浮标总数已经超过18,000个,而且还在以每年约1,000个的速度递增。由于Argo浮标投放后在海洋中会“随波逐流”漂移,一些浮标会随着洋流从深海大洋进入浅海、海湾和河口水域,甚至会搁浅在海滩上。所以,在海上从事海洋运输、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以及一切与海洋活动有关的人员,都有可能发现这类浮标。而有组织地回收这些浮标,不仅可以帮助我国海洋管理和科研部门了解相关信息,而且对我国海洋科研和海洋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浮标本身的技术性能也有极大帮助。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延长Argo浮标的使用寿命,目前各国投放的浮标大都采用锂电池作为动力。而安装锂电池的Argo浮标,在受到强力碰撞或冲击时会有一定的危险性。

为此,有必要提醒捡到者务必小心轻放,以避免发生危险;同时要注意保护浮标上端的黑色扁状或者蘑菇状天线和测量探头,使之能被再次投放到海洋中,继续服务于全人类的海洋调查事业。这也是一个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所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早期,由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负责印制、并免费分发的Argo宣传海报(带年历),除了向广大沿海渔民,以及与海洋活动相关的人员广而告之,提醒和鼓励他们将意外网获或拾到的浮标及时移交给国家有关部门处置外,还会给提供信息、回收浮标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书面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表彰他们对我国,乃至国际海洋调查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直面海洋人生
畅谈海洋调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注海洋环境观测数据的精确度、准确度与可信度,助力海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与广泛应用,继承奔走国是优良传统、弘扬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直面海洋人的执着、奉献与人生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