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按语:今年是中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建校100周年,又是《浪里也风流》(平台连载)作者-侍茂崇教授90寿诞暨从事海洋教育事业65周年;海大/海院还是全体学子接触海洋并有幸成为校友的孕育之地。借此契机,校友们可以将自己创作(亦可荐文)的与海洋、海洋调查及经历有关的诗作、随笔或者回顾性文章等整理一下,由平台负责编辑、推送,以示纪念与怀念,十分期待!
我的领路人
今年是海大百年校庆,《直面海洋人生》平台办了个专栏,要举办九旬前辈侍茂崇老师从事海洋调查研究65周年的庆贺活动。我的校友陈长胜博士给我发来信息,“建议你组织广西‘海大’的毕业生,写一篇侍茂祟老师在广西的回忆文章献给他90大寿”。其实,这段时间我在“侍老师从教六十五周年”群里看到校友们的文章,思绪万千,感融很深,很想通过文字来表达对恩师之意,但正如我的校友陈长胜博士所说,该从何说起?侍茂崇老师对广西这片海所作的贡献太多、太多了,他的足迹走遍了这片海的每一处。我想了许久,还是写点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吧!
【一】
自上学以来,我接触到的老师不知有多少位。高中以前的老师,与学生只是普普通通的师生关系,即使有一些美好的回忆,也不过琐碎的几个瞬间。进入大学后,我渐渐地有了一种感觉,老师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是老师,还可以是亲切的朋友,难觅的知己,工作和学习的榜样。
1975年,我有幸进入中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大学)学习,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当我走进这所大学的第一天,我发现学校的一切都不一样:不一样的口音、不一样的观念、不一样的人生目标。此时的我发现一切都变了,变得如此不可思议!
如今,大学生活早已结束,结束的又是那样的彻底,感觉真的静悄悄的、轻飘飘的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不管怎样,大学时的老师却让我记忆犹新。
【二】
初入大学,我首先接触到的是我的专业辅导老师张淑珍,一位温柔而工作严谨认真的女性。每次见到张老师,她总是灿烂地笑着,就像一位大姐。我几次向张老师请教及汇报学习思想,她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听着,然后给予指导。还有陈兰花老师,她是我们年级的党总支副书记,当时她刚毕业于山东大学外语专业,与我们的年龄相差不了多少。每一天的上课,每一次的集会,她总是第一个先到。她平易近人,对学生更是和蔼可亲,使我在心底认定,做一个领导当如是。
大二下学期,我遇到了一位在学习、生活、工作上都给了我许多帮助和鼓励的老师,他就是我们海洋系的侍茂崇老师。侍老师是首次带领我们开展海上教学的老师,他侧重于培养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他的课有趣味、有激情,且知识面广,深深吸引着我,课堂上如此,课下亦是如此。
海上教学是我们整个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海洋科学是一门观测科学。而物理海洋专业(当时为海洋水文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会使用调查仪器获取现场资料,这是侍老师所强调的,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必须要学会的,我们也深感这一课的重要性,所以,他带领我们出海了。
在青岛崂山小麦岛、在胶州湾、在“东方红”号调查船上……他教我们怎样使用调查仪器,怎样获取观测资料,怎样克服晕船困难,怎样注意海上安全等,那时我们学到的东西,在出来工作后都派上了用场。
侍老师教学有方,他总说:“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是以学业为重”。他还说:学生要勤于实践和刻苦学习、要学会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要善于把书本的知识变成工作中的智慧!
侍老师待人真诚,学生有事,他必定最先出面;学生有困难,他必定援手。一心为生,实属难得!
侍老师爱教敬业。上课时,不管学生听不听,即便是让他“独白”,他也坚持不懈;学生迟到,他不恼;学生叫嚣,他不怒;学生快乐,他快乐。
侍老师的教诲和为人之道至今影响着我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我想,这便是智慧。
【三】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州国家南海分局海洋调查队。两年后,我从广州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海洋调查队调回广西海洋研究所,此时,正值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全面展开,广西也在开始积极筹备。
1983年,广西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拉开帷幕,我本人任水文专业组长。同时,聘任侍老师为广西海岸带水文专业技术顾问。从那个时候起,侍老师给予了我更多工作上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我记得广西当时的交通环境状况很不好,广西北海与青岛的往来以汽车、火车交通工具为主,往返一次足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即便是飞机,也要转三、四次才能到达,况且我们的“级别”都不够,所以,联系方式只有通过电话请教。1986年,在侍老师的指导下,广西海岸带水文专业调查率先完成任务,成为广西其他十二个专业的样板。
1988年,本人任广西海洋研究所所长,开始与侍老师合作的第一个项目是广西东部铁山港航道冲淤环境调查,之后第二个项目是1993年北海市建委委托的北海市金海湾填海工程可行性研究(即北海廉州湾填海工程),侍老师任项目总技术负责人。
北海廉州湾填海工程是在该湾北面沿岸(合浦段)由里向外围海海堤长24公里,直接减少湾内面积12平方公里。经过论证,认为该工程实施会减少廉州湾纳潮量,水动力条件受到严重影响,会危及到北海港深水航道的安全。侍老师提出该项工程不宜实施的论据充分,后来否决了这项工程。
据当时获悉,提出北海市金海湾填海工程是日方,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想利用廉价的土地资源优势吸引外国投资。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该项工程建成,廉州湾将会变成什么样?依托湾内水交换环境条件维持的北海港深水航道又会变成什么样?北海港是否还存在?
1998年,我调往广西科学院任副院长,分管全院的海洋科研工作,此后,与侍老师的交往逐年增多。首先是因为合作了钦州港煤电厂工程、金鼓江航道冲淤工程、防城港150万吨重交沥青液体化工码头工程、防城港LNG储运中心工程、广西中越国境界河北仑河口护岛整治工程等项目。
这些项目,侍老师亲临现场指导我们开展调查,获取现场观测资料、并进行数据计算分析,提出合理的论证依据,为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许多科学观点和结论成为广西决策部门的科学依据。同时,因为广西科学院聘任侍老师为技术研究顾问和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每年都来广西科学院指导工作、讲学、交流,并组织召开重点实验室工作学术年会。
我记得他每一次到广西,都要求到沿海调研、考察,收集和掌握现场更多的素材,然后加以分析,提出有益的见解。所以,广西大陆海岸线东起与广东交界的铁山港洗米河口,西至北仑河口,无一处不留下侍老师的足迹。
他认识的广西海洋远比我们高一个层面。他说:广西有大陆海岸线全长1,595公里,拥有1,005平方公里滩涂、近6,488.31平方公里浅海、8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海湾,沿海还有岛屿645个,面积84平方公里,岸线长531公里。这些是广西沿海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西部开发的不断强化,广西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会更多地依赖海洋,所以,一定要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好这片海。
他还多次同我说,广西濒临北部湾,与越南相邻,北仑河口是两国界河,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越南一方入海口河道中间的深水航道不断向中方偏移,最大偏移量为2.2公里,加速我国一侧岸滩冲刷,约1.9平方公里滩涂、多个水下小沙洲等受到严重的破坏,约8.7平方公里岸滩面积成为争议之地。该地区海洋国土资源的变迁是一个严肃而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他提醒我,身为广西海洋科学研究的带头人,应重点关注并投入力量开展研究,为维护我国北部湾海洋权益,防止海洋国土流失提供更多有力的依据。
【四】
他不但说到了,而且还做到了,他对广西海洋科学事业的研究贡献可以说是突破性的、也是前人没有过的。主要表现在:
1、采用国际上最为先进的三维斜压湍封闭动力学数值模型,对广西近海环流进行更细网格计算和边界条件改造,从实际观测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了浅海海域海底地形与环流运动之间的响应关系,合理解释了广西环流的特殊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研究成果对广西以往的环流研究结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丰富了浅海区物理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2、研究琼州海峡东西向的海水交换,揭示了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南海海水总是通过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从而使得北部湾的北部环流结构总是呈现气旋式运动。而传统的观念认为南海与北部湾之间的水交换,冬季在东北风影响下,南海海水通过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夏季在西南风影响下,北部湾水则通过琼州海峡流向南海。对北部湾来说,即“冬进夏出”的收支形式。这一研究成果对传统的结论提出了挑战。
3、建立包括北仑河径流在内的三维高分辨率非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潮流与风耦合模式,研究夏季主风向作用下流场分布特征和小尺度涡;用已经取得的流场和风场,计算这个海域波浪场和泥沙分布规律,分析各种涡旋所造成的局部冲刷和淤积区,找出产生我国一方海岸不断变迁的主要动力因子及其对河口主航道和海岸的再塑作用,为北仑河口综合整治和维护我国领海和领土完整提供基础理论参数和科学依据。
4、发现台风影响下广西近海总是先减水、后增水,引起广西近海增减水除去台风直接作用外,还有广东沿海陆架波西传的间接作用。西传的陆架波一部分直接穿过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另一部分绕过海南岛以顺时针方式进入北部湾,西传的陆架波使广西沿岸发生很强的西向流。广西沿岸增减水除去台风直接与间接作用外,还有地形的影响及大气重力波的强化作用。
5、结合广西沿海风暴潮增减水的变化规律及其区域特点,研究风暴潮在狭长港湾传播过程中地形、潮汐、波浪的耦合与变化关系,揭示增减水的变化与台风传入路径、台风半径和地形等因素的响应机制,首次提出广西浅水港湾风暴潮增减水极值的分布、形成及消衰,与港湾底形摩擦因子和水体固有振动周期之间的谐振系有关,其研究成果为提高广西沿海港湾风暴潮灾害预报精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6、开展北部湾北部珊瑚礁白化与湾内环流及热交换关系研究。珊瑚礁“白化”与全球性气候“持续变暖”有关,但是,北部湾珊瑚礁白化又不完全与全球气候变暖同步,有1/2“白化”事件,与琼州海峡入流有关。因此,提出北部湾珊瑚礁白化与湾内海水热交换关系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珊瑚礁环境现状调查,并采用动力数值模型计算方法,将琼州海峡贯穿流、沿岸入海径流、北部湾湾口北向流热交换,纳入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研究中。根据北部湾特殊地理位置和热交换规律,探寻消除“白化”的人工途径。在陆海统筹视角下,诠释海岛韧性的内涵与保护措施,为广西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更多动力学背景。
这些研究贡献不但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而且还获得国家科研项目的资助。2000年至今,在侍老师的指导下,由我牵头申报的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获得资助,这在其他地区是少有的。
2024年3月初,90高龄的侍老师,不辞劳苦,从青岛再次奔赴广西南宁,亲临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局海洋研究院介绍在涠洲岛珊瑚礁“白化”与琼州海峡水通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
【五】
不知不觉间,从1975年入学第一次见到侍老师距今已近50年。岁月催人老,侍老师当年还不足40岁,现在老师已是耄耋之年,我也步入了古稀之岁,这是自然规律。人变了,事物变了,社会也变了,唯独师生情谊没有变,侍老师成为我工作及学习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长此以往,他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我的思想与行事方式,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指导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他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却又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亲密的朋友、难觅的知己、工作和学习的榜样。
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青春少年、意气风发的我而今已是人到老年,两鬓染霜。在我们相识的那个特殊年份,我依依不舍、无所适从地离开了校园,对前途、人生一无所知,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漂流着探索着。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虽然有风浪、险滩,但我都勇敢地应对了,在广西海洋研究工作岗位上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重新再来,一路艰难,一路拼搏!我和时代一同走过,见证了广西海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天天发展壮大,以及我们每一位同学成长的点点滴滴。
50年,我没有虚度年华,也不敢碌碌无为,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勤勤恳恳,在风光无限的社会大课堂里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广西海洋科学研究事业默默奉献,先是领导广西海洋研究所前行,指导广西科学院海洋科学研究工作,再到创建了广西-东盟海洋研究中心、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立项申建“广西防城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试验基地”获得批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感到问心无愧!这一切的一切,要归于各级领导的支持、同事们的帮助和老师的教导!
【六】
走过人生的清晨朝阳和正午艳阳之后的我,现已走入午后的斜阳。人到老年后,更加真切地感到岁月如鸟飞兔走、白驹过隙,人生如露亦如电,更加珍惜我与老师共同拥有的美好时光,更加感恩老师对我关爱的点点滴滴……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但仍勾起我的念念不忘!
师恩难忘,难忘恩师!
最后,赋诗一首感恩老师,祝老师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作者简介]陈波,1978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专业。1978~1981年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调查队工作,1982~1997年调到广西海洋研究所,1998年后调往广西科学院。曾任广西科学院副院长、广西海洋研究所所长、广西东盟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广西重大科学基金项目4项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撰写并出版《北部湾台风风暴潮研究》等学术专著9部,《从广西这一片海说起》等科普书籍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