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黄海和东海上的“马尾藻金潮”现象

文摘   2024-07-15 06:30   浙江  

浏览过“浅说大西洋上的‘大马尾藻带’现象”一文的读者已经十分清楚,无论是“大马尾藻带”还是“马尾藻金潮”,都是指“由漂浮状态的褐藻马尾藻暴发性增殖引起的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当然,这种现象呈现的形式,可能是一条长长的“带”,也可能是由一块块或者一团团马尾藻汇聚在一起的大范围“聚集区”,都可以称“马尾藻金潮”现象;倘若仅由单一藻种,如马尾藻属中的铜藻暴发性增殖引起的,那么也会有“铜藻金潮”之称。

01、马尾藻金潮暴发的海域

这里谈的“马尾藻金潮”,专指十多年来年复一年地在西北太平洋的边缘海---黄海和东海的广阔海面上出现的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只是目前还远没有“黄海浒苔绿潮”那么出名。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海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马尾藻金潮,总覆盖面积(将所有漂浮马尾藻块聚拢在一起)约530平方公里,分布面积达到了16万平方公里。其中,江苏海域的最大覆盖面积约240平方公里,最大分布面积约7,700平方公里。

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跟踪该区域的赤潮过程中,通过卫星遥感反演就已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监测到漂浮的马尾藻团;尤其是在2008年黄海浒苔绿潮暴发以后,在一片片浒苔聚集区中也总会发现夹杂着漂浮马尾藻,且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3年,在青岛局部海域,马尾藻所占比例达到了20%。

现场监测发现,2014年以来,在山东荣成海域、大连星海湾浴场和大连金石滩海域每年均会出现大量漂浮马尾藻。2015年以后,漂浮马尾藻的覆盖和分布面积呈显著上升态势,在江苏、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沿岸海域,甚至陆架外海域,都有范围大小不等的漂浮马尾藻聚集块/团或者聚集区,单次监测到的分布面积呈倍增趋势。如2024年4月18日,由卫星反演获得的一次马尾藻金潮,其覆盖面积就有约380平方公里,分布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几乎盘踞了30°~35°N126°E以西的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的整个沿岸海域。

如果把近十几年由黄海和东海东岸的韩国和日本九州外海域暴发的马尾藻金潮(几乎可与暴发在西岸外海域的连成一片)一并统计在内,可见这里的马尾藻金潮影响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黄海和东海,涉及到周边沿岸的至少3个国家,虽远比不上“大西洋大马尾藻带”的范围大,但就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报道的马尾藻金潮规模来看,也可排名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在黄、东海上暴发的马尾藻金潮,还在南黄海35°N断面上,观测到了“三潮共发”,即金潮、绿潮和赤潮同时暴发的罕见现象,其中马尾藻金潮的分布面积甚至超过了同期浒苔绿潮的面积,从而成为发生在我国近海的、近次于浒苔绿潮的第二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黄海海域藻华现象的复杂程度,也使得人们对这一海域更是刮目相看。

02、马尾藻藻种及其金潮暴发的原因

1)马尾藻种类及其主要分布

马尾藻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其中马尾藻属海藻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加勒比海等热带及亚热带海区。

马尾藻属的种类甚多,国际上已有记录的种、变种及变型近880个,目前已被证实的约340种,其中在我国海域发现了约140多种(占世界上马尾藻总数的约41%),主要分布在南海(124种)和黄、东海(17种)。其中,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上马尾藻总数的约19%。

马尾藻在我国地域主要表现为水平分布,其在沿海的种类数量和区域密度呈现从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南海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马尾藻分布区之一。

2)金潮的暴发藻种

马尾藻属的多种海藻,如裂叶马尾藻、亨氏马尾藻、铜藻、鼠尾藻、羊栖菜和海黍子等,又称“海茜”(中药名),别名“海草”。

根据经典形态学鉴定、并经分子生物学序列比确认,引起黄、东海马尾藻金潮的藻种是铜藻,即由单一藻种构成。

铜藻,又称柱囊马尾藻、草茜、竹茜菜等,是一种大型经济褐藻。它在冬末、春初大量繁殖,一般高约1米,最高可达10米。

铜藻与其他马尾藻属一样,拥有的固着器可以使其固着生长在潮间带的礁石上和近岸人工设施(如养殖筏架)上,密集的气囊结构可以使其漂浮于海面。此外,铜藻也是马尾藻属中生殖托最长的种类,可营漂浮和底栖两种生活史类型。

定生铜藻主要生长在低潮带石沼中或潮下带2米~3米水深处的岩石上;漂浮海藻则是由部分种类的底栖海藻在物理、生物等条件下,藻体断裂、漂浮于海面而形成的海藻类群,可在风场和海流作用下进行远距离漂移,并形成较大的生物量,其生活史和生态学功能有别于底栖海藻。

据史料记载,1808年,铜藻来自于朝鲜海峡(也有称对马海峡的,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九州岛、本州岛之间,是沟通黄海和日本海的重要通道---平台注),这也是关于铜藻分布最早的报道。

西北太平洋主要边缘海的东海陆架区也早就有关于漂浮铜藻的报道主要分布在东海200米等深线外侧陆架区与黑潮之间在风和海流作用下甚至可以越过黑潮进入西北太平洋海域。

现场调查发现,铜藻是我国暖温带海域浅海区海藻场的主要连片大型褐藻物种,并不连续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也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多生长在风浪较大的干潮线以下至4米处的岩石上或低潮带石沼中;生长盛期为3~5月

铜藻在我国沿海主要分布于辽宁(大连)、山东(荣成、青岛、日照)、浙江(舟山、温州)、福建(宁德、莆田、厦门、漳州)、广东(汕头、汕尾)、台湾(澎湖)等地,在日本的琉球岛和九州,以及韩国的济州岛和朝鲜的西海岸均有分布。

3)金潮暴发的诱因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国外学者提供的一份关于全球有害藻华暴发的总结报告,指出:有害藻华的分布区域、发生频率和暴发规模等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船舶压舱水等造成的有害藻华原因种扩散、对有害藻华和藻毒素关注程度提高、近海养殖业发展、富营养化问题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等。经过近30年的研究,这一认识已逐渐成为共识。

报告还表明,近年来超大规模有害藻华事件频频出现,明显有别于以往区域性暴发的小规模有害藻华现象。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人类活动造成的富营养化在近海有害藻华形成中的作用,更凸显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有害藻华的影响。

针对马尾藻金潮的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发现,大型海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温度、光照、盐度、pH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尤为突出;另有模型研究推测,未来伴随全球海洋变暖以及近海养殖业输入营养加剧,我国近海类似2017年那样大规模的藻华现象还有可能重现,并推测海洋富营养化是催生藻华暴发的临界点。

也有研究发现,近岸高氮、高磷条件会刺激断裂漂浮于海面铜藻的光合潜能,在较强的光照和适宜的水温下快速生长,加剧金潮暴发。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富营养化过程不仅影响藻华规模也会造成藻华原因种多样性和优势类群的变化。此外,2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造成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有可能加剧近海有害藻华问题改变有害藻华的分布状况、发生规模、发生频率和季节动态

在黄、东海海域铜藻金潮的威胁虽已显山露水,并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但国内研究大都基于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即使有现场观测、采样,也主要限于局部海域、并只针对金潮暴发藻种的推本溯源上,致使个别海洋生物、藻类专家学者得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所谓“创新”观点,与国际上已经达成的普遍共识几乎背道而驰,有些纯粹是以讹传讹,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摘录如下:

1)我国东部沿海不断攀升的水产养殖业致使海水出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而养殖区渔民习惯将固着在养殖区筏架上的马尾藻清除进海水里,这都易造成我国近海马尾藻金潮大规模暴发。

2)铜藻在自然条件下主要生长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岩石或石沼上,但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铜藻的生物量与中国沿岸的养殖业有很大关系,养殖筏架区的缆绳和浮漂等材质为铜藻的固着生长做出了很大贡献;潮间带铜藻的体长和生物量远低于养殖筏架区铜藻。而养殖区较大生物量的铜藻并不受到养殖户们的喜爱,大面积固着生长在筏架区的铜藻会遮盖海面而影响养殖物种的生长,渔民们更愿意将其割断,随意丢弃于海面。藻体自身、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是造成铜藻生物量大规模漂浮堆积在海面的原因。(藻种,应该是金潮暴发的必要条件,但“有藻种”或者“初始生物量大”不等于就是暴发的诱因,还得从营养盐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突变上找根源,寻找到真正能促使暴发的“临界点”---平台注)

3)近年来,我国沿岸养殖区面积逐渐增大,自2005年以来,山东省荣成市海带养殖区的面积出现迅猛增长的趋势,到2016年时海带养殖面积甚至达到了4,000公顷(约6万亩)。快速增长的养殖业为铜藻在养殖区固着生长提供了更多的固着基质,为金潮暴发提供了更多生物量,可能是近年来黄东海海域金潮暴发的关键原因。此外,韩国和日本海域的养殖面积也呈现增长趋势,也可能为海上漂浮金潮提供可观生物量。(同样是仅凭作者的推测,且把金潮暴发的必要条件当作诱因看待了---平台注)

4)2017年春季东海大部分水域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光照条件充足,加之我国东部沿岸不断攀升的水产养殖业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被排入海水中,可能是造成此次马尾藻大规模暴发的重要因素。(查阅原文,作者误以为近海紫菜养殖会施肥,从而推测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平台注)

(5)近年来,浙江沿海的紫菜养殖规模显著扩大,这可能是由于施肥增加导致了营养环境的富集。因此,我们推测浙江沿海最初的马尾藻藻华,可能是近年来水产养殖诱导的营养富集的结果,这刺激了最初的马尾藻生长。

针对上述观点,经咨询相关业内专家,有说“以前养殖藻类,特别是海带,都需要挂肥(使用肥料袋),以及养殖牡蛎需要肥水”;也有说:大型经济藻类人工养殖是不用饵料、也不会施肥的,它们主要依赖海域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吸收二氧化碳生长繁殖,反而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也是国内外同行普遍公认的;并强调,只有沿岸的养殖池塘和近海的网箱养殖或者养殖工船才会使用人工饵料,而部分残饵连同排泄物等养殖废水可能会排入海洋。

至于紫菜人工养殖需要施肥的传言,据悉已经由来已久,只不过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以讹传讹吧了。一些参与过现场调研的专家学者也表示,未曾见过紫菜养殖区存在挂袋施肥的现象,而且这么多年的浒苔绿潮前期防控,也没有听说过要禁止使用。显然,这种说法至少在近二十年里是不成立的。

有研究揭示,南黄海溶解无机氮、磷浓度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确是在显著增加从而藻华暴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黄海海域人类活动对生境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黄海海域的有害藻华问题。

更多的学者则坦言,针对黄、东海海域的马尾藻金潮虽已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漂浮马尾藻具有遗传多态性目前对金潮的研究工作仍非常有限还难以对其生态学和海洋学过程进行系统解释。

综上略述,黄、东海马尾藻金潮暴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泛泛而谈,都没有确切的科学数据引证。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发生在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其关注的重点和调查研究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对浒苔绿潮的溯源及前期防控上,而对马尾藻/铜藻金潮的藻种来源及暴发原因还没有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也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尤其是在一些基础性的关键问题(如铜藻金潮突然暴发的诱因、暴发藻种的来源等)上,都还远没有达成普遍共识。

但国内个别海洋生物、藻类专家学者,为了博眼球、发论文,不顾国际上业已形成的普遍共识---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富营养化是全球近海有害藻华暴发的主因,以及大型海藻可以吸收富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却要别有用心地把马尾藻金潮暴发的原因直接指向北方山东的海带养殖、南方浙江的紫菜、贻贝养殖,这与早期浒苔绿潮溯源时的论调(指向江苏苏北浅滩的紫菜养殖)如出一辙,导致长期以来的浒苔绿潮防控效果事与愿违,难道还要重蹈覆辙?

反之,仅凭盲目推测,以讹传讹,妄下断言,却已成为邻国用来“指责”的把柄,亟须引起高度警惕。

03、马尾藻金潮暴发的源头

早在2007年,就有日本学者发文称,2002年和2004年由船只走航观测发现,马尾藻从每年的春季到夏初漂浮于东海大陆架至黑潮暖流之间的锋面区,结合表面漂流浮标和卫星观测,推测在东海东部漂浮的马尾藻,可能来自于日本九州岛和中国浙江枸杞岛近岸的马尾藻海藻床。他们发现,每年1~3月,从枸杞岛沿岸海藻床脱落的马尾藻,在黑潮影响下于3~5月向大陆架边缘漂移。

2014年,他们又发文称,2010~2012年期间,春季在东海现场采集的漂浮马尾藻均为铜藻。受强劲的北风、台湾岛东北逆时针涡流及其西部地转流的共同作用,在2012年,漂浮铜藻的分布范围扩展到了台湾岛北部和琉球群岛附近海域。

之后,不断有调查研究结果(除了日本学者,还有中国和韩国学者)证实,2010年以前,漂浮铜藻仅出现在黑潮与大陆架之间的洋面上;2010年以来,则开始异常扩张,不仅被发现搁浅在台湾岛北部海岸,而且也会越过黑潮到达琉球群岛。这些漂浮铜藻起源于中国沿海地区,可能来自东海和黄海的福建、浙江和山东沿海区域。

2015年以来,又发现大量漂浮铜藻搁浅并堆积在韩国南部海岸,以及江苏的苏北浅滩紫菜养殖区。曾有韩国学者发文称,在包括济州岛在内的朝鲜半岛西南海岸线上,1~3月期间底栖马尾藻的离体生物量最大湿重为1.6公斤/平方米。显然,还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来证实这一潜在来源。

2019年,国内有研究团队为了寻找马尾藻金潮的暴发源头,他们对枸杞岛附近贻贝养殖区固着褐藻进行了调查,并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漂浮褐藻开展了月度监测。结果表明,枸杞岛附近贻贝养殖设施上固着生长大量褐藻马尾藻。1~3月,藻体具有固着器,营固着快速生长,平均长度在3月可达3.45米。

同时,利用船只进行的巡航监测显示,1~2月,枸杞岛附近海域无漂浮马尾藻;3月份,只有单棵零星漂浮藻体;4月份,贻贝养殖区马尾藻固着器逐渐萎缩消失,导致藻体大量脱落,开始漂浮于海中。4~5月,海区漂浮褐藻生物量与分布范围快速增加,分布面积可达2.8万平方公里。

由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该海区固着和漂浮褐藻均为铜藻。进一步研究表明,3~4月,浙江沿岸固着铜藻在人为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从贻贝养殖设施上脱落后营漂浮生活,生长聚集,借助风和海流的作用,向北漂移至黄海海域。为此,他们得出结论,黄海铜藻金潮可能具有多溯源性质。

2021年,来自国内的另一个团队基于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的高分辨率卫星资料,系统观察了黄、东海金潮的全年发生发展过程,并结合环境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黄海和东海北部的漂浮铜藻只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期间能够被探测到,并呈现始于37°N附近的两条漂移路径。

在西侧的路径中,漂浮铜藻首先于2019年10月下旬出现在山东半岛东部,而后沿中国近岸向南漂移,于2020年1月到达苏北浅滩,并在1月底消失;而在东侧的路径中,漂浮铜藻首先于2020年1月出现在123°E以东、韩国西海岸外海域,起始分布面积即达23,000平方公里。随后,漂浮铜藻向南移动并影响黄海中部和东海北部,4月份以后随季风向北移动,最终于6月下旬消失。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近五年的卫星遥感数据,发现该海区的跨年铜藻金潮均呈现了东、西两条漂移路径,但出现的时间和强度均存在年际变化。

综合黄、东海马尾藻金潮的已有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每年秋冬季马尾藻自北黄海向南黄海漂移,而在每年春夏季还有一股马尾藻在浙江沿岸漂浮集结后,由东海向北漂移至南黄海,这两个过程相对独立,但漂移目的地均为南黄海,故推测黄、东海马尾藻金潮为多源头性质,不排除在东海与黄海交界处的东部,即济州岛附近海域,另有源头的可能性。

黄、东海马尾藻金潮的暴发种为铜藻,推测的源头分别在渤海海峡的山东半岛段、长江口以南的浙江至福建沿海、日本与韩国相邻海域,且基本认定铜藻金潮都会在南黄海海域最终消退。

04、马尾藻金潮暴发带来的影响

铜藻的成株高大且连片分布,形成的藻场可为多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提供避敌、产卵和索饵的场所;而且,漂浮铜藻的生物量聚集能够在海面构建起“移动的生态系统”,可为鸟类、鱼类、潮间带动物等提供栖息、产卵与育幼的场所,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

然而,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全球的近海马尾藻床(场)有趋于退化萎缩态势,脱落和漂浮的马尾藻在世界多个海域蔓延并于多国海岸带成功定居。此外,漂浮铜藻大规模聚集并登陆,也会对近岸水产养殖、滨海旅游和海上交通运输等带来影响。

为此,业内大多数专家学者提醒:务必客观辩证、科学地看待马尾藻/铜藻金潮。

首先,马尾藻是近海藻场及海底森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为多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提供栖息、摄食、产卵和避敌的场所,同时也是构建海洋牧场、发掘大型渔场的先决条件之一;马尾藻场还可作为海岸缓冲带,减轻灾害性天气对海岸的冲击,保护植被生长及水土流失;马尾藻对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具有较强的生物吸附能力,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所以,马尾藻不仅在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

其次,马尾藻富含岩藻黄素、褐藻糖胶、褐藻淀粉、褐藻多酚等生物活性物质,使其在医药保健、生物制品以及化学工业等领域极具开发潜力;马尾藻藻体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素等,可以入药制作保健品等;马尾藻还可以作为提取钾、碘、褐藻胶和甘露醇等的工业原料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据韩联社报道,2020年10月韩国海洋水产部旗下的国立海洋生物资源馆与济州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对从中国沿海流入的铜藻进行联合研究,从中提取“黑麦草内酯”,并将其注射到与人类基因结构相似度70%以上的鲤科鱼类“斑马鱼”体内。结果显示,该物质有效抑制了实验群机体内引发细胞衰老损伤的活性氧过剩。这是全球首次发现铜藻中的黑麦草内酯具有抗氧化作用,并争取尽早将相关技术转让给民间企业,投入商业化生产。

公开资料也显示,我国现有海藻深加工已经涉及食品、饮料、保健品、护肤品、活性物质、生长素、复合肥料和海藻纤维等方面,而传统的藻胶工业,将会继续刺激马尾藻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刺参养殖在我国北方沿海如火如荼地展开,马尾藻藻粉作为刺参养殖中人工合成饵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给已显得捉襟见肘。为此,预测马尾藻资源商业化开发利用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为了推动马尾藻资源的开发利用,早在1998年,北京雷力农用化学有限公司就从马尾藻中提取出多种有效物质用于海藻肥的生产加工,开创了中国海藻肥的先河,并充分展现了马尾藻的农用价值。该公司利用马尾藻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雷力海藻肥,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五大海藻肥生产商和供应商。

2022年11月,中国科大还研制成功基于马尾藻纤维素的高性能餐具用结构材料,这是一种具有优异力学和热学性能的高性能材料,有望助力全球的“减塑捡塑”倡议(这是2023年6月5日第52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旨在少用塑料制品和包装,助力塑料的回收利用,以推动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平台注)。

不过,漂浮马尾藻大规模聚集并搁浅在海岸上确实会对近岸的养殖业、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等带来影响、并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已有的分析、研究表明,马尾藻金潮所带来的最大影响主要发生在暴发和衰亡阶段;比较而言,后者的危害会更大些。

暴发期,大量的漂浮马尾藻会覆盖大面积海域,通过遮光削弱其他藻类的光合作用,进而对其他藻类的生长产生影响;金潮暴发藻种与其他藻类同属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大型藻与大型藻之间、大型藻与微藻之间,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竞争,特别是大型藻在与微藻的竞争中,会获得更多的光照和营养盐;铜藻在与其他藻类的竞争过程中,也可能会对其他藻类生长造成影响等。

衰亡期,漂浮海藻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腐烂分解,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铜藻在腐烂分解过程中,一方面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而且藻体腐烂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也会造成水体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藻体内的有机物质会以有机态形式释放到水体中,从而给周围水域带来大量营养盐等物质,导致水体浮游生态系统发生变化;而且进入衰亡期的铜藻,还会在浅滩和沿岸等地堆积,危害浅滩养殖和沿岸的生态环境。这些过程对其他生物都有直接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危害海洋生态安全。

两份来自国家和地方海洋、渔业管理部门发布的《海洋灾害公报》表明,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期间,江苏沿岸海域遭遇迄今为止暴发的最大规模马尾藻金潮。大量马尾藻堆积在海水养殖设施上,导致紫菜筏架倒塌、缆绳断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统计表明,2017年1月~5月期间,盐城东台、海安和如东三县(市)受灾面积达13.8万亩,占全省养殖面积的28%,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5亿元。

另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济州北部海岸每年春季常有大量铜藻顺流漂来,覆盖沿岸地区,严重影响海洋景观。2021年的铜藻流入时间比往年(3~6月)提早了两个月,且规模更大,1月份流入济州市的铜藻为5913吨。报道还引用济州道有关方面的推测,这些铜藻在中国山东半岛沿海和渤海湾地区生长,并随洋流和海风漂浮至济州沿岸。

统计表明,韩国济州道近些年的铜藻回收量分别为2441吨(2016年)、4407吨2017年)、2150吨(2018年)、860吨(2019年)和5186吨(2020年)。

2021年3月,韩国国立水产科学院利用美国卫星的影像资料分析发现,约有200万~500万吨铜藻分布在全罗南道黑山岛西侧的中国东部海域(北纬31~35度,东经124~127度)。预测表明,这些铜藻短期内将在中国东部海域漂浮,但也不排除随风漂流移至韩国海域的可能性。

相关报道还称,韩国专家谏言,通过韩中海域划界副部长级谈判来制订防止海藻“入侵”的措施。

另据国内公开报道,2021年9月第十届中韩渔业高级别会谈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韩国海洋水产部水产政策室分别组团派代表参与会谈,双方就浮游性海藻防治与利用、头足类养殖领域研究与交流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尽快指定研究机构就铜藻等浮游性海藻的发生原因、预测警报体系、产品开发、专家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为此,有专家建议,针对黄东海马尾藻金潮暴发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我国应尽早部署如下几项工作,以便争取主动。

一要突出海藻在IMTA(中文全称为“多营养层次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可实现养殖水体多层利用,通过将海藻与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混养后,仅单元面积的水体得到综合利用,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以及高碳汇,重要的是这种养殖方式还可改善水体富营养化---平台注)中的生态作用,把海藻作为环境自净/海水养殖系统的一个生态功能单元,体现海藻的“双功能”性,不单单是为了获取海藻的经济利益而栽培海藻。

二要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客观评价海藻固碳的潜力,建立有关科学基准。

三要在上述两点达成普遍共识的基础上,或者为了及时促成共识,高度重视域内外国家间和地区间的合作调查研究与成果共享,齐心协力,以共同应对由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的区域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持续发生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也有专家表示,针对频繁发生的海洋生态异常现象,我们的防控目标不应该只是前置打捞、减少初始生物量,而是应该尽可能发挥漂浮藻场的优势,让其充分生长繁殖,以便能够消耗掉水体中的更多营养物质,并在其衰亡、腐烂前将其全部打捞上岸,以利于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

05、结束语

由一个个漂浮“藻席”/藻块/藻团聚集起来,形成的大规模马尾藻铜藻集聚区,是一种独特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近海生态系统,对其所拥有的特殊功能和优势,人们或许还知之甚少,亟需深化认知,不能仅停留在研究其暴发藻种及其来源和漂移路径、分布/覆盖范围上,还应深入研究其暴发的诱因及其维持其年复一年暴发的关键因子,分析其对近海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探索研究发挥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的措施、技术和方法,并采取适当、适时的打捞技术和方法,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巨大生物量,改善生态环境,造福沿岸百姓,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再者,人类也不能一遇到环境、生态问题,总想着把责任推给自然界,这对解决问题、减少危害无济于事。人类首先应从自身寻找原因,改变那些诸如过度捕捞、过度使用化肥,以及不受控制地向河流、海域排放富含氮磷污水等破坏自然的行为;亟须充分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自然界只能按其自然规律进行自我修复与调整,其结果对人类生存是好是坏,也就由不得人类来挑三拣四了。为此,人类自身应尽早意识到这一点,否则环境、生态势必会变得愈来愈差,最终则会自食其果。

直面海洋人生
畅谈海洋调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注海洋环境观测数据的精确度、准确度与可信度,助力海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与广泛应用,继承奔走国是优良传统、弘扬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直面海洋人的执着、奉献与人生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