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野生浒苔资源“无害化”处置对绿潮防控有损无益

文摘   2024-06-05 12:01   浙江  

野生浒苔资源,南方沿海地区食用了至少已有300年以上,为何到了北方,就成了垃圾、灾害?即使任其自然衰亡,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行为。何况,把大量野生浒苔从海上打捞后经过所谓的“无害化”处置再抛入海洋的做法,还会加剧海洋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对于这种粗暴行为,理应毫不留情、坚决制止!

南黄海浒苔绿潮暴发,应该是海洋生态系统自我调整、修复的体现,实质上是在帮助人类解决该海域可能出现的更大生态环境问题。至于遇到的所谓“危害”,也只是在人类没有应急、妥然处置的情况下才出现的。

当下,青岛一城所面临的尬尴局面,纯粹是一场人为灾害,而不是生态灾害,更不是什么自然灾害。 

01、南黄海浒苔绿潮防控采取“前置打捞”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减少浒苔绿潮的初始生物量”

人们发现,无论在苏北浅滩海域,还是盐城-连云港外海域,甚至到了日照外海域,海上打捞浒苔均称“前置打捞”,换句话说,只要还没有进入青岛的重要海湾和重要岸段,都属“前置打捞”;只有浒苔出现在海湾、登滩后,才叫“岸滩清理”。

早期生物、藻类学家的调查研究曾经揭示,养殖渔民不小心从紫菜养殖设施上采摘下来的杂藻-浒苔藻段掉入海里,都会演变成为绿潮。那么,大量渔船在打捞过程中就不会产生浒苔藻段?以及大量打捞上船的浒苔通过所谓的“腐熟”处置又抛回海洋,或者直接置海锚泊、让其自然分解,都不担心会有孢子、配子及微观繁殖体进入水体?

即使这种处置方式完全能够将打捞上船的浒苔全部人为腐熟或者让其自然腐烂,也应该会有大量氮磷碳等元素释放进入海洋,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谁又能确保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宁愿把打捞上船的浒苔经所谓的“无害化”处置后,再抛入海洋,也不愿运输上岸、提供给藻类加工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究竟是浒苔加工企业的资源化利用能力有限?还是政府另有意图、谋划?

即使是企业资源化利用能力不足,政府也应该千方百计解决大量打捞浒苔集中上岸后引起的腐烂变质问题,而不是草率地采取“捞了又抛”的极端行为。

实际上,若真是为了减少浒苔绿潮的初始生物量,完全不必要在江苏沿岸海域,特别是苏北浅滩海域实施“前置打捞”。这里的浒苔并不成块、成团,星星点点;再加上当地海洋环境状况恶劣,打捞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还会产生更多的浒苔藻片、藻段,还不如变“打捞”为“拦截”,把尚处于悬浮状态的包括浒苔藻丝在内的微观繁殖体截留在苏北浅滩海域,应该同样可以起到“减少浒苔绿潮初始生物量”的目的。

当然,倘若能配合施行紫菜养殖区范围尽可能地向外海拓展、并扩大紫菜养殖面积,以及恢复/延长紫菜养殖季时间等措施,给处于游弋状态的浒苔微观繁殖体提供优良、舒适的固着/附着条件,还可以拦截更多的浒苔微观繁殖体停留在苏北浅滩海域繁殖生长,也可让当地养殖渔民在采收紫菜的同时,收获额外的浒苔生物量。既有利于渔民增产增收,还可以真正达到减少北上浒苔初始生物量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02、大量野生浒苔为何从海上打捞后又抛入海洋?

“超出了陆上资源化利用能力”

2023年5月31日,本平台推送了“黄海绿潮暴发期间对浒苔采取无害化处置之刍议”一文,转达了公众对这一有争议处置方式的担忧。但直至当下,这种担忧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愈发不可思议。

调研表明,目前山东海域的年(主要集中在6~8月的绿潮暴发季节)浒苔资源化利用能力已达20万吨左右,但实际上,在大多数年份都没有实现满负荷运行的目标。特别是2021年以来,大量海上打捞浒苔并没有运往浒苔加工企业,而是在打捞现场直接做所谓的“无害化”处置了。

据一些浒苔加工企业反映,近些年浒苔的收集量远远满足不了已建烘干线(约20余条,日处理能力在4,000~5,000吨左右)的加工能力。如2023年绿潮暴发季节,实际处理的野生浒苔总量,仅为企业资源化利用能力的五分之一左右。大量海上打捞的野生浒苔(其质量要远高于岸滩清理的浒苔)都被用于“无害化”处置后抛回了海洋,既造成了优质海洋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又加剧了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更是成了近年绿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帮凶。

不难相见,是各地政府对浒苔绿潮“前期防控”和“前置打捞”的预期效果太自信了,以致改变了早期倡导的资源化利用初衷,导致浒苔生物量打捞、清理大的年份,出现了超出陆上资源化利用能力的被动局面;而在绝大多数年份,却是企业在等着、盼着“找米下锅”。

其实,在海上浒苔打捞作业仍由当地政府一手包办的情况下,政府理应有责任和义务不惜一切代价,把打捞浒苔保鲜、保质并及时运送上岸,才能让企业看到政府倡导浒苔资源化利用的决心和信心。

就企业而言,从海上打捞的浒苔质量,显然优于从岸滩上清理的,有利于企业高值化开发利用,也代表了政府对企业承担处理高难度、高成本低质浒苔资源的一种回报,好让企业有充足的信心、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浒苔资源大规模商业化利用进程。

为此,各地政府不但要有把海上打捞的优质浒苔资源,全部提供给企业高值化利用的诚意和行动,还要制订出台相关扶持、倾斜政策,鼓励浒苔初加工企业除了完成政府因防控而打捞、清理的浒苔处置任务外,还能利用富裕的鲜苔处置能力,享有向政府申请海上打捞浒苔配额的权利,使之能够形成规模效应,有利可图,并能够满足浒苔深加工企业对初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

同时,各地政府还应施策激发藻类加工企业利用浒苔初级产品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浒苔资源大规模商业化利用的能力,尽早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一个继传统大型经济海藻(如海带、紫菜等)种质保存与制备、良种培育与栽培、产品开发与加工、机械制造与市场营销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后,再构建一个从野生浒苔到养殖浒苔开发利用的新兴产业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东全省已经建成的浒苔烘干生产线已有25条左右,日处理鲜浒苔能力至少在6,000~8,000吨之间,整个绿潮防控期(约50天)估计可以满负荷处置鲜浒苔30~40万吨。不过,目前山东已建的浒苔烘干生产线几乎均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倘若能在半岛南部沿海再投资建设20~30条,将日加工鲜苔能力扩大到1.5~2.0万吨,完全可以达到防控期间海上打捞浒苔有多少就能资源化利用多少的目标。

当下,还可以适当考虑建设冷库或者租用已有冷库的富余空间,或者渔业冷藏运输船,通过冷链运输、贮存,缓解烘干生产线不足的问题。借助冷藏运输船和冷链车运输鲜浒苔,还可以解决运输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并能确保浒苔初加工产品的色泽和质量。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藻类加工企业扩大投资利用浒苔资源的信心和积极性,彻底解决各地政府的后顾之忧。

从长远角度考虑,政府应尽早放手浒苔海上打捞和岸滩清理的具体工作,实施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和部门监管的浒苔绿潮防控/防治新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并充分利用浒苔绿潮带来的海量生物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造福沿岸百姓。

03、当下正在推广应用的野生浒苔“捞了又抛”处置方式真是无害?

有损无益!

调研表明,从海上打捞的大量野生浒苔,经所谓的“腐熟”处置后又投入海洋或者直接置海锚泊、让其自然分解,不仅会给水体增加营养物质,还会残留大量微观繁殖体或者孢子、配子,对下游海域的浒苔绿潮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还会成为次年绿潮的种子库,以及维持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居高不下,使得绿潮势头愈来愈凶猛。

据业内人士反映,浒苔“腐熟”处置再投入海洋让其自然下沉,是2021年遭遇特大绿潮暴发时的应急措施,日后反思、问题颇多;而对当下正在推广应用的“浒苔置海锚泊自然分解”方式,认为更是在重蹈“腐熟”处置的覆辙。针对海上打捞浒苔,惟有资源化利用才是正确选择。

1)利用微生物菌剂腐熟浒苔并投放海洋的处置方式

到目前为止,山东超过资源化利用能力的打捞清理浒苔,早期主要以陆域填为主,因对空气、土地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已被陆续叫停2021年开始采用微生物菌剂对浒苔腐熟处理后再抛入海洋的试验,发现需要准备较大的处置场地,人力和运输成本也比较高,而且对陆域和空气还会造成一定污染于是在2022年对该处置方式做了改进,试图直接在海洋平台(驳船)把打捞浒苔腐熟处理后投放海洋,并于2023年在山东沿海推广

然而,经腐熟处理浒苔,虽宣称无毒、无害、无污染但如同农业生产中对粪便、尾菜和秸秆等通过微生菌剂处理后生的有机肥一样含丰富的营养成分。一旦投放海洋,显然会增加水体原有的富营养化水平,这是隐患之一其二,利用微生物菌剂处理浒苔时,还存在菌剂指标是否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腐熟处理过程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经腐熟处理后的浒苔是否全部失去了生物活性等,可能会成为当年或者次年绿潮的又一种源

显而易见,利用微生物菌剂腐熟浒苔并投放海洋的所谓“创新”处置方式,不仅会浪费大量宝贵的野生浒苔资源,还给海洋生态环境,乃至整个黄海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

进一步调研还发现,早期使用的浒苔腐熟技术,只是有针对性的建立特环微生物介导下的浒苔藻体处理技术,单纯的微生物菌剂对浒苔降解效率低,由于微生物菌剂繁殖需要一定生长时间,并且需要一定的碳氮比,但在海上打捞浒苔中直接添加微生物菌剂,受到营养成份的限制,微生物生长繁殖慢,降解效率较低。

同时,有专业人士一再强调,打捞浒苔腐熟投放处置仅针对超过资源化利用的部分,以及浒苔到岸上无地方堆放和填埋的部分,是在不得已情况下采取的应急处置方式,不应该当作一种新技术、新方法来推广应用。

相关业内专家也坦言:2021年的海上投放是极限状态下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只是经过了初步论证的一种实验;在海上投放的环保验收和结论尚未成定论的情况下,大规模腐熟、投放是否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还需要持续进行科学检测和论证。

2)打捞浒苔置海锚泊自然分解处置方式

2023年绿潮季节,由山东方面最新改进的“打捞浒苔置海锚泊自然分解”方法,其实同样存在“增加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成为当年或者次年绿潮种源”等两大隐患。

公开资料显示,浒苔锚泊悬挂置海无害化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八个步骤,即:1)准备网包、锚、浮子和缆绳;2)打捞浒苔;3)将浒苔装入网包;4)锁紧网包,固定浒苔;5)将装有浒苔的网包通过缆绳分别与浮子、锚连接;6)将锚投入海底;7)使装有浒苔的网包漂浮在海面上1015天,等待自然腐熟;8)打开网包,将腐熟后的浒苔倒入海里。

据悉,比较传统的“铁网打包沉底腐熟”方式,这种方法具有“浒苔自然腐化、无需压缩处理、可加快腐熟时间,且投放简便、网包可重复利用,以及对自然环境危害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益得到大大提升等”优势。

调研进一步表明,地方政府特别青睐、推广应用该方法的原因还在于,可以节省处置成本,无需购买腐熟药剂,且装置所使用的网具可回收、环保节能;而且还可以不受打捞浒苔数量的限制,做到打捞多少、处置多少,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的后顾之忧。

殊不知,这种新颖的处置方式,看似避免了运输麻烦、节省了处置成本,实现了可以无限量处置打捞浒苔的目的;但完全忽视了浒苔是一种大型经济藻类,还是一种可以直接食用的食物,以及所谓的“无害化”处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副作用,甚至会贻害无穷、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在一份山东全省浒苔绿潮前置打捞工作汇总材料中,也提到了这种“创新腐熟投放办法”。报告称:我省处置浒苔每年平均几十万吨至上百万吨,资源化利用率不到20%,大部分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陆地填埋方式已被叫停,目前主要采用陆上腐熟后海上投放的办法。针对港口腐熟堆场气味大、距海远,大型驳船海上接载腐熟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我们委托专家指导日照市开展锚泊置海自然降解处置实验,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明年(也即2024年)应用。委托北海局开展腐熟投放标准试验,腐熟周期大幅度压缩,明显提高了腐熟效率,降低了腐熟成本。

至于这种改进的处理方式靠不靠谱?却没有如当时推广利用微生物菌剂腐熟处理时那样,由媒体向公众做过详尽而又广泛的宣传报道,包括公布了腐熟剂配方、处置步骤和预期效果等;但新颖的“锚泊置海自然降解”处置方式,却未见任何媒体公开报道。

事实上,无论对打捞浒苔利用腐熟剂还是置海锚泊,让其自然沉降或者自然降解的处置方式,其危害应该是有目共睹的,这对政府、企业,甚至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等,都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倘若硬要说“有利”的话,只能说是“有利于”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居高不下,也“有利于”绿潮种源生生不息,还“有利于”南黄海浒苔绿潮年复一年、规模越来越大。

3)野生浒苔资源化利用处置方式

针对大量海上打捞浒苔,实现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才是最好的处置方式。为了解决天热、野生浒苔容易腐烂的问题,其实业内早已在践行两种解决途径,即烘干和冷藏,可以确保海上打捞浒苔不腐烂、不变质。

一是在沿岸(也可以在船上)布置若干个,乃至数十个浒苔一次加工点,做到当天打捞当天烘干;二是借助压榨技术,通过压榨脱水、打包后,冷藏储存,再通过冷链运输直接把鲜苔运送到加工企业,进行清洗、脱盐、脱水、蓬松、烘干并研成粉状等后续加工,制成浒苔初级产品。

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浒苔初级产品不是用于食品级、并供出口需求的话,生产浒苔粉的加工步骤则要简单得多,无须蓬松、压片,甚至无须从低温到高温的递进式增温烘干等程序;而且,清洗、脱盐时使用的淡水量并不多,还可以循环利用。

从海上打捞的浒苔品质要优于在岸滩(会有泥沙和塑料袋等漂浮物、杂质等)上由机械收集和泥滩上由人工采集的,可以采用绞盘洗沙、脱盐,以及在利用传送带输送过程中,通过安装在上方的高压喷洒装置冲洗、脱盐,再抛洒烘干等程序,其日处理量达到数万吨鲜苔的目标应该不成问题;在南黄海整个绿潮暴发季节,即5~8月内的约100天时间里,估计的鲜苔处理量累计可达100~900万吨,且其打捞、生产量完全可以根据浒苔成品(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多寡,而灵活调整。

为此,呼吁山东方面能够尽早放弃停止针对海上打捞浒苔“捞了又抛”的粗暴处置行为,只要海上打捞、岸滩清理的浒苔,务必进行资源化利用。过去借口浒苔离水上岸后容易腐烂、拖沙带水、含盐分高,以及陆上资源化利用能力不足等问题,现有浒苔加工企业早已探索出了一整套技术与设备及其解决方案,一些人再要坚持对打捞、清理浒苔做“无害化”处置,应该就是另有意图、别有用心了!

惟有强化野生浒苔资源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配合陆海统筹,逐步削减陆域营养物质入海降低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水平,久久为功,才是防治黄海浒苔绿潮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选择。


直面海洋人生
畅谈海洋调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注海洋环境观测数据的精确度、准确度与可信度,助力海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与广泛应用,继承奔走国是优良传统、弘扬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直面海洋人的执着、奉献与人生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