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调查的先驱者—追踪中国海洋大学侍茂崇教授从事海洋教育65年的脚印

文摘   2024-09-26 09:26   浙江  

平台按语:今年是中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建校100周年,又是《浪里也风流》(平台连载)作者-侍茂崇教授90寿诞暨从事海洋教育事业65周年;海大/海院还是全体学子接触海洋并有幸成为校友的孕育之地。借此契机,校友们可以将自己创作(亦可荐文)的与海洋、海洋调查及经历有关的诗作、随笔或者回顾性文章等整理一下,由平台负责编辑、推送,以示纪念与怀念,十分期待!

中国海洋调查的先驱者

— 追踪中国海洋大学侍茂崇教授从事海洋教育65年的脚印

【一】

侍茂崇及侍岭简介

侍茂崇,1935年9月生于江苏宿迁侍岭。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科普作家,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侍馨林奖学基金发起人。1955年毕业于宿迁中学并考入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海洋系并留校任教,后山东大学迁往济南,部分与海洋有关的系、组留青岛组建山东海洋学院,继续留青岛任教至今。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业务主攻方向为浅海海流动力学。

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特邀编辑、《中国海洋年鉴》编委、中国海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海洋学会科普部主任、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南极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年鉴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特邀编辑及物理海洋卷副主任,广西科学院顾问、海南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南海海洋调查研究中心总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兼职教授、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监测中心顾问、中国海洋历史博物馆顾问、中国海洋大学系主任等职。

在我国海洋调查、陆架浅海环流动力学研究以及沿海海港、核电等重大海洋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获得省、部级、国家优秀成果奖,曾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山东省“科技兴鲁”金质奖章获得者。2013年被中国海洋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宿迁中学评为“十大功勋校友”。2018年被评为“青岛老人”先进典型。

侍岭,系马陵山脉东延的一条山岭,因明正德年间金陵廪生侍国桢迁入,隐逸此地,名为“侍家岭”,后称侍岭。

侍岭清代属北仁乡,民国初年属邵店市,后属第六区,民国30年后属宿迁县邵店区。解放初属来龙区侍岭乡,1957年撤区并乡时,新组建了侍岭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2000年撤乡设镇。2021年,撤销侍岭镇,并入来龙镇。境内文物古迹较多。

解放战争时期侍岭是苏北战役的主战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3日~19日,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在地方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于人和圩(现吴圩村境内),同来犯的国民党69师进行了7昼夜的浴血奋战,歼敌2.6万人,击毙敌军师长戴之奇。为此,陈毅司令员留下了“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的诗篇。

侍岭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革命老区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纯朴善良的民风,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时刻激励着广大民众奋发向上、团结拼搏、创业发展的豪情。

【二】

侍茂崇投身海洋足迹

1955年进入山东大学海洋系学习的侍茂崇,师从我国海洋文化教育一代宗师赫崇本,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节海洋学课上,赫崇本先生的开场白:“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财富来自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国家的富强与安危需要我们掌握海洋科学……当你们走近这门课时,改变我国海洋落后局面的重任就已经落在了你们的肩上。这是祖国、民族和历史赋予你们的责任,也是赋予我们的责任……。

1957年初夏,全国海洋普查开始前的一年,为了取得经验,赫崇本先生派遣当时山东海洋学院的海洋系学生承担调查的实验先遣军,为未来全国海洋大普查进行预演,以便取得经验,为正式调查做准备。陆地训练完毕,侍茂崇所在班级20多名学生分散在4条渔船上,在渤海海峡附近海域进行同步调查,这是他第一次出海调查,观测海流、温度和气象等。几年中,海洋系与中科院海洋所、海军等单位合作的数次海上调查活动,成为了我国海洋调查和海洋调查技术发展的先声。也为即将开展的全国海洋大普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也催生了我国第一部《海洋调查暂行规范》的诞生。

1958年5月,国家科委海洋组出面,成立了由海军、中国科学院、水产部、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山东大学等部门8名人员组成的全国海洋普查领导小组,时任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部副部长律巍任组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曾呈奎、山东大学海洋系主任赫崇本和水产部海洋渔业司副司长王云祥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海洋普查办公室和3个海区(黄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调查领导小组。当时,学校要求侍茂崇提前毕业,给赫先生当秘书。虽然提前留校,但并没有发工资,只给每月15元生活费。

1958年9月至1960年12月,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又称“全国海洋普查”,海洋系包括侍茂崇在内的121位学生成了全国海洋调查的主力军。赫崇本先生在对海洋系师生出海前夕的总动员时,告诫大家:“国家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海洋大普查,调查质量好坏是第一要务。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标准,确保调查资料的准确度。我们要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去完成各项观测任务。

1960年3月,海洋系成立“海洋仪器研究组”,命名为“313研究室”。这是在全国海洋普查结束之后,赫崇本先生第一个大动作:要在海洋学院研制海洋仪器!这个仪器组的组长,由侍茂崇担任。当时,侍茂崇还在济南洪家楼物理系进修。海洋系令其停止“声学”课程,立即返校,改行去研制仪器。其中,下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仿制苏联“阿列克赛印刷海流计”。经过2年的坎坷、且又惊心动魄的岁月,我国第一台半自动海流计——印刷海流计,终于在天津海洋气象仪器厂试制成功。在接下来的3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学校为了收缩编制,又将侍茂崇调回海洋学教研室教课,其他人则归并到学校工厂继续试制海洋仪器。

1961年5月,海洋系师生96人,乘坐海军703登陆艇出海实习。赫先生亲自带队,侍茂崇担任“后勤部长”。

1962年春季,侍茂崇带领20多名学生,乘坐黄海所的“黄海4”号调查船赴莱州湾海上实习。

1963年5月,再次带应届毕业生出海实习。这次乘坐的是“黄海1”号调查船,吨位约600吨,地点同样是渤海莱州湾,海上观测时间至少20天。

1964年,侍茂崇一行在舟山冬季带鱼汛期间做鱼情预报,曾使用“东海1”号调查船抢救渔船,不但将渔船拖得散了架,连他们乘坐的600吨铁壳船也几乎被拖翻,十分危险。

1965年10月,侍茂崇又一次乘轮船前往上海,开始历时3个月的舟山渔场调查。执行调查任务的船只还是“东海1”号。

1967年3月,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山东海洋学院被迫停课。在之后的5年里,整个校园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山东海洋学院名存实亡。

1968年11月,山东海洋学院全校一千多名师生,响应“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乘上一辆辆满装的车辆,浩浩荡荡地向胶东半岛开去。学院搬迁到胶东农村一个多月后,因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原因,使这一搬迁无法再继续维持下去,最后不得已又搬回了青岛。

1969年,为响应毛主席的“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口号,山东海洋学院全体师生下放到日照,在丝山公社的4个自然村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下放期间,侍茂崇带着6岁女儿同住老乡家。同年冬季,林彪为了篡党夺权搞所谓的战略“第一号令”,山东海洋学院师生又一次被强行疏散到日照县的4个自然村里,直到1970年初才陆续返回青岛。

1971年5月,应12工程局邀请,侍茂崇带领108位首届工农兵学员来到浙江乐清湾调查,为在乐清湾建设大型潮汐发电站进行前期海流测量工作。

1974年,全国学习朝阳农学院,落实毛主席“农学院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的批示,山东海洋学院在工宣队领导下先后按照不同系别、带领学生到不同地区进行“开门办学”。海洋系物理海洋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则开赴远离校区15公里外的小麦岛“办学”,侍茂崇是这个年级的“级队长”。先后3年在小麦岛与学生同吃同住,充当半个“岛主”的角色。

1975年10月,全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十年内乱结束,中华文明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同年冬季,侍茂崇带领100多名学生乘“东方红”号调查船在成山头东面海上调查,研究这里海流的运动,为将来建立潮流发电站做准备;并接受秘密任务,前往南黄海124度经线附近海域调查。之后,山东海洋学院曾先后组织人力、物力,多次赴成山头调查,2010年终于拿出了潮流发电的方案。

1976年,为了对侯国本先生倡议的“红岛水库”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侍茂崇承担了其中的海流、波浪和潮位等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的调查任务。在制订调查方案时,侯先生特别强调:对未来水库与海水之间坝基附近流速和底质要加强观测。而“红岛水库”的可行性研究,部分工作也是由侍茂崇承担的。盛夏8月,他带领40多名学生分散住到红岛的农家,整个海洋调查工作持续了15天才结束。尽管最终红岛水库方案没有采用,但是,侯国本的务实和精确分析,对后来引黄济青工程有着重要启迪。

1978年3月,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在京召开。会后,侯国本与6位关心建港的海洋工程科技工作者彻夜长谈,最后决定联名给国务院写人民来信,由曾呈奎院士通过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士转交上去。其中,信件由侍茂崇根据大家的讨论意见执笔完成。同时,山东省地质局、测绘局、气象局、山东海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12个单位的600多位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勘测队伍,联合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北海舰队等14个部门和单位,在短短4个月内,对日照百公里海岸线进行了全面勘测。6月形成了一份完整的选港资料——《鲁南选港规划资料汇编》,为石臼港址选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1979年4月6日至20日,由交通部主持,会同国家计委、建委、经委、中国科学院、铁道部、煤炭部、外贸部、国家海洋局、海军总部和山东、江苏两省,共同组织召开了连云港与石臼两港址评选研讨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与建港工作有关的科研院所、高校、设计施工单位等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共81人。其中,江苏队伍里面有3名教授和2位博士,而山东只有1名副教授(侯国本)和2位讲师(中科院海洋所王涛和山东海洋学院侍茂崇)

1979~1981年,侍茂崇一行在日照“安营扎寨”,为石臼所大港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动力环境调查,其中也包括对距石臼所40公里处备选厂址—岚山头的调查。1979年夏季,侍茂崇带着6条小渔船组成的调查船队,从石臼所出发前往岚山头,正式开始定点海流观测。期间,侍茂崇担任山东省鲁南大港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成员,为我国东亚第一开敞港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对石臼所大港海域调查,历时2年,对港址海域泥沙“骤淤”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1980年5~6月,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个科学春天,国家决定:中国与美国两国科学家联合对长江口泥沙动力学进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陈吉余教授,是中方首席科学家,侍茂崇是高教部派往美国“海洋学家”号参加长江口水文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之一。

1981年2月,侍茂崇一行接受任务,为刚开始的全国海岸带调查出海观测海流。

1981~1982年,侍茂崇一行3人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俄勒冈大学,从事海洋上升流研究;期间,乘坐该校的“WECOMA”号调查船(只有600吨)出海,进行俄勒冈沿岸海域上升流调查,正好处于太平洋内西风带的下游,浪大流急,虽然调查工作十分辛苦,但他觉得非常值得,深切体验了一把美国学者的工作方法,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堪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当时在国内调查船上测量温度还是使用颠倒温度表和颠倒采水器,而他们已经使用温盐深(CTD)自动记录仪了;我们测量海流的速度和方向,还在使用机械(如印刷海流计)和手动式(如艾克曼海流计)的,而他们已经在使用可以连续记录一个月的电子式安德拉海流计了。

1983~1986年,侍茂崇一行接受的任务,就是要找出稳定黄河流路的办法,同时在黄河三角洲边缘找寻一个合适地点建立黄河大港,以适应日益增加的运输需要。从1983年农历正月15日第一脚踏上黄河三角洲开始,直到1986年黄河海港从莽莽荒原上拔地而起,他们在河口与大海上曾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1983年夏季,侯国本、侍茂崇等5人,乘车行驶在黄河三角洲的原野上,目的是赶往五号桩,登船进行夏季调查。侯先生作为本次调查的顾问,要亲临现场检阅一下即将整装待发的、由6条小渔船组成的调查船队。

1983年12月,是农历初八到十六,历经大中小潮,是侍茂崇等一行选定的找寻“无潮点”最佳时机。侯老亲自游说海军出动一艘大登陆艇,鹤立鸡群般锚泊在3公里外海面,配合海洋大学“东方红”号调查船和临时雇来的5艘小渔船,在五号桩外面直指东北方向一字排开。两个班级的实习学生经过出海前一段训练,分别登上7艘船只,进行长达8天的连续调查。

1984年9月10日,时任山东省省委书记苏毅然等领导同志主持在东营召开“黄河口三角洲无潮区建设深水港港址论证会”,主要听取侍茂崇介绍潮汐、潮流和泥沙情况。

1985~1988年,侍茂崇担任山东省东营市黄河海港可行性研究主要成员,为山东省最北部大港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黄河海港调查开始。同年6月,该新建海港由彭真委员长亲笔题名为“黄河海港”,康世恩副总理亲临奠基。1992年建成滚装船码头,同时根据国家统一规定,黄河海港改称为东营港,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1986年9月,侍茂崇一行来到秦皇岛,为戊己码头前期可行性研究进行水文综合调查。

1987年夏季,侍茂崇一行再次回到东营市,驻扎在广利港附近。他们此次的任务,是要为东营市选择一处建造火力发电厂的厂址。此时的黄河大港,已经像巨龙那样横卧在老五号桩外面,担负起为石油开采输运器材和接送工人的诸多任务。

1987年仲秋,应崇明县政府邀请,侍茂崇参与了对长江北支航道的改造工作。他带领75位在校学生,进行海洋实践活动,集体住在崇明岛;并租用了6条渔船,在长江北支进行水流观测,其中特别要观测大潮。同年,国务院批准全国进行海岛调查。

1988年,山东海洋学院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从学院到大学的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改换,还是办学方向和发展思路的调整以及可调配资源和发展舞台的拓展,这也为新生的海洋工程系创造了提质增速、发展壮大的良好契机。同年6月,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的“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侍茂崇提出:黄河来水日趋减少,断流加重,严重破坏了河口及渤海生态平衡,海洋生物种群受到严重威胁。与会代表认为,这是有人第一次在大会上提出黄河口生态保护问题。同年,侍茂崇与广西海洋研究所合作,承担了广西东部铁山港航道冲淤环境调查。

1990年初,青岛市海岛调查全面开展。侍茂崇负责大、小管岛,长门岩等岛屿陆地和海洋调查工作,历时4年结束。调查过程中,不仅要求对周边海洋动力和生物化学有所了解,而且对岛屿开发潜力、开发方向要提出见解。为此,他带着一群老师和学生,乘坐由仰口租来的渔船登岛考察。

1990年4月,侍茂崇带着一行15人,其中包括生物、水产、化学和水文的调查队员,还有一艘渔船和一艘潜水船,来到大管岛根部,进行绕岛海底生物资源勘查。

1991年10月,侍茂崇一行又来到威海刘公岛调查。调查小组在镆铘岛东面礁石区设立了8个断面、40个潜水调查站。

1990年11月~1991年4月,侍茂崇参加我国第七次南极科考,担任“极地”号科考船临时党委成员和首席科学家,进行为期约4个月的南大洋调查。航行路线:青岛-台湾海峡-民都洛海峡-苏禄海-苏拉威西海-望加西海峡-龙目海峡-弗里曼特尔-穿越西风带-中山站,全程19,000多公里。

1992~1993年,侍茂崇赴赤道参加国际TOGA-COARE调查,是国家教委首席科学家;我国派出了3艘调查船—“向阳红5”、“实验3”和“科学一号”赴赤道区域,进行国际合作联合观测。侍茂崇乘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调查船从青岛出发赴赤道海域,历时4个多月。

1993年,侍茂崇再次与广西海洋研究所合作,承担了北海市金海湾填海工程可行性研究(即北海廉州湾填海工程),并任项目总技术负责人。

1993~1998年,参加南海北部湾、海南岛周边水域、粤西海洋调查和水动力研究;1994年夏季,侍茂崇一行租用6条渔船在这个海域调查,其中一个潮位站就放在大洲岛。

1995年2月底至3月初,琼州海峡调查。为了建跨海大桥,应广州设计院的要求,侍茂崇一行在海峡北部三塘和南部新海,共布置15条由渔船组成的调查船,进行海流等项目观测。

1996年9月,侍茂崇先后在广西北海市广西海洋研究所和海南海洋局工作。

1997年夏季,侍茂崇一行8人到西沙群岛考查,其中包括测量海流和水下摄影等。他们将装载仪器的渔船抛锚在港湾西侧水深10米处,开始25个小时的水流观测。

1999~2000年,侍茂崇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缅因大学,进行南海环流研究。

2001年(退休)~2023年,侍茂崇继续发挥经验优势,参加多项核电、火电厂海洋环境方面的外业调查和报告编写:如山东海阳核电、乳山核电、莱州核电、荣成核电、威海火电、蓬莱火电、东营火电、江苏灌云火电、国华火电、福建的罗源湾火电和钦州港煤电厂等。此外,他还参加了多项海洋工程环境调查:包括海南洋浦港LNG码头、广西金鼓湾航运码头和化工码头、防城港150万吨重交沥青液体化工码头,以及金鼓江航道冲淤工程、防城港LNG储运中心工程和广西中越国境界河北仑河口护岛整治工程等项目。

2024年3月初,90高龄的侍茂崇,不辞劳苦,从青岛再次奔赴广西南宁,亲临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局海洋研究院,介绍在涠洲岛珊瑚礁“白化”与琼州海峡水通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

生命不息 耕耘不止

侍茂崇老师不仅专业学术水平精深,且知识面深广,海洋文化素养与文字表达能力颇有造诣。自1980年至2024年,先后出版了30多部专业书籍。其中《海洋调查方法》作为教育部专业规划教材,已公开发行三版。

专、编(含合著)书目:《北部湾环流与相关生态环境研究》(2024年)、《海洋科学简史》(2023年)、《物理海洋学》(2021年)、《海洋运输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2018年)、《海洋调查方法》(2018年、2016年)、《海洋调查方法导论》(2008年)、《南海环流》专辑(2001年)、《广西南流江三角洲海洋环境特征》(1997年)、《南极研究》论文集(1995年)、《TOGA-COARE》论文集(1993年)、《东营港》(1993年)、《黄河海港》(1988年)等。

译、校书目:《环境海洋学》(1992年)、《沿岸过程的海洋锋》(1987年)、《物理海洋学导论》(1983年)等。

科普书目:《冰河演替与海陆沧桑之变》(2023年)、《蓝色的能量》(2014年)、《话说海洋动力资源》(2014年)、《掌纹中的健康密码》(2014年)、《海洋探秘:海洋中的故事》(2013年)、《十万个为什么:海洋条款部分》(2013年)、《青岛市志:综合城建卷海洋部分》(2013年)、《海洋与人类文明》(2008年)、《蔚蓝色的涌动:海水运动之谜》(2008年)、《沧海桑田—海洋与人类文明》(1999年)、《追踪怪鱼十四年》(1984年)、《海上十五天》(1983年)、《海洋资源》(1981年)、《海洋史话》(1980年)等。

传记书目:《传奇教授侯国本》(2019年)、《一代宗师—赫崇本》(2014年)、《浪里也风流—我的海洋历程》(2014年)等。

侍茂崇从事海洋调查一线工作半个多世纪的海洋历程,始终践行深入浅出地将海洋文化与科学知识传播给读者与社会,无论是在课堂上、在海上,还是在线教育的电视节目中,他的讲授既有科学性和知识性,又力求有文化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读者和听众的喜爱。

2015年,为贯彻教育部“通识教育”理念,中国海洋大学特聘请美籍华裔钱致榕教授创立行远书院,侍茂崇受聘行远书院讲授“大海洋”课程。他亲自撰写讲稿约60万字,为行远书院50余名学生授课60学时。

“海洋的前世今生”课程是中国海洋大学建设的慕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0高龄的侍茂崇应邀撰写讲稿约40万字,2017年至2018年期间,每学期给全国近百所大学开课20讲,还多次进行视频辅导。止2021年6月,该课程已运行9学期,累计选课18.4万人,累计学校454所,累计互动113.85万次。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2024年期间,侍茂崇作为课程负责人、学术总策划和团队教师等身份,参与的网络课程有:《人类与海洋》(2019-2024年)、《海洋的前世今生》(20讲,2017-2018年)、《21世纪海洋管理》(20讲,2018年完成录制)、《海洋调查》(15讲,2018年完成录制)、《海洋工程》(20讲,2018年完成录制)、《大海洋》(2015年)等。

【总结与评价】

侍茂崇: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度过了65年。见证了共和国走过的风雨历程,奋斗岁月,辉煌功业。当年老一辈所梦想、所追求、所预言的,诸如“推倒贫穷落后两座大山”,“过上丰衣足食小康生活”,“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跻身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等,均已成为现实。中国所以能有今天,全靠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在民族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进,伟大祖国一步步走向富裕、文明和强大。

鉴于此,在退休之前,我能够比较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从事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退休后,我仍然力所能及的做一些教学工作,帮助年轻教师指导研究生,在网络上开设几门“通识课”。在夕阳西下的时刻,仍然能够发挥一点余热。在几十年历程中,我能够献给党的,只有满腔的忠诚。

青岛市老龄办:(为充分展示青岛老年人的时代风采,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老年人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老龄观、价值观,增添社会正能量,青岛市老龄办联合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开展了“青岛老人·2018”专题公益活动,海洋与大气学院退休教师侍茂崇、被评为了“青岛老人·2018”先进典型人物。)侍茂崇教授为中国海洋大学的老师,他195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海洋系,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侍茂崇老师退休后,继续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与美国科学家一起历时一年出版了“南海环流”专著;帮助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毕业论文,截至2017年有8位物理海洋博士和2位硕士毕业;他为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讲授《大海洋》,亲自撰写约60万字的《大海洋》讲稿;在中国“智慧树”开设网络课程《海洋的前世今生》,2016年已录制网络版20讲,并写出了约40万字的讲稿。

侍茂崇老师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了《海洋调查方法》、《海洋调查方法导论》、《话说海洋动力资源》《海洋运输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等专业书籍。同时多次开设科普讲座,并筹款42万元为家乡侍岭小学建立了“侍馨林奖学基金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侍茂崇老师身上体现的是潜心治学、匠心筑梦的学者风范,是心怀家国、笃行报国的大我风采。他用青春年华写就了一首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的诗篇,用自己的余光照亮了一代代青年学子科技报国、海洋强国的梦想。

AI:‌侍茂崇是山东大学海洋系的毕业生,留校任教后,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培养物理海洋学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侍茂崇教授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表了科学论文100余篇,出版了数十部著作。这些科研成果为物理海洋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侍茂崇教授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特邀编辑、中国海洋年鉴编委、中国海洋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此外,他还参与了多个海洋工程项目的调查研究,为中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侍茂崇教授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曾在美国俄勒冈大学、美国缅因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参与国际TOGA-COARE调查等,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为中外海洋科学研究合作搭建了桥梁。

侍茂崇教授因其卓越的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获得山东省“科技兴鲁”金质奖章。他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级的高度认可。

综上所述,侍茂崇教授通过他的教学、研究、出版物和社会服务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物理海洋学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10月,宿迁中学90周年校庆。建校九十年来,共走出78,651名优秀学子,其中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校友数以万计。为了展示办学成果、宣传校友成就、激励在校师生,学校开展了优秀校友评选。最后,从万千优秀学子中评选出三十名优秀校友,分为十大功勋校友、十大影响力校友和十大杰出校友。其中,侍茂崇被评为“十大功勋校友”之一

祝福我国海洋调查的先驱者侍茂崇老师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注:该文由平台小编根据《浪里也风流》(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年)的作者提供的传记著作手稿和热心读者、海大校友提供的书面材料,以及部分媒体公开报道内容整理而成,在此深表感谢!


直面海洋人生
畅谈海洋调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注海洋环境观测数据的精确度、准确度与可信度,助力海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与广泛应用,继承奔走国是优良传统、弘扬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直面海洋人的执着、奉献与人生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