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梁启超先生是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但是他还有一个更厉害的身份:最牛老爸。
他一生养育了九个孩子,其中三位是院士,其他六人也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小儿子梁思礼是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
他们三人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他子女也都很优秀。长女梁思顺,是一位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是北大图书馆副馆长;三女儿梁思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女儿梁思宁是一名新四军战士。
三儿子梁思忠,曾在西点军校留学,参加过抗日战争。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者之一。
很多杰出的人,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是因为从小受到父母在这方面的特别引导。
例如有些人在音乐方面有特殊成就,他来自一个音乐世家。
但是我发现,梁启超的9个子女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是如何在自己并不具备这些领域特长的情况下,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孩子们呢?
让我们一起读一下《梁启超家书》来了解一下,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01
要做一个有爱的人
我们在语文书中曾读到他写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从他的文字上看,我们会觉得他是一个严肃的大先生的模样。
但是我们从他的家书中了解到,他也是一位亲切的父亲,他对孩子的称呼都是“大宝贝”、“小宝贝”、“老白鼻(baby)”这种可爱的称呼。
他在家人眼里,是一个看重感情,对孩子们充满爱的慈父。
他希望孩子们“有美好的品格;有自己喜欢又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可以充分享受人生。”
他也希望孩子们的一生过得有趣、有爱。
02
培养高等趣味
梁启超说:“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他很讨厌的一句话就是:“近来做何消遣?”
他说:“这好像活得不耐烦了,一个人若处于这种混日子的状态,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
他教育孩子,要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像他一样,做事津津有味、兴致淋漓。
他认为,人在幼年时期,趣味是最浓的,若不能引他们到高等趣味上,便非入下等趣味不可,这是影响一生的事。
所以,父母最重要的责任是带领孩子找到一生中可以为之奋斗的高等趣味。
如果我们作为父母每天玩手机、打游戏,那可想而知,孩子必然也会养成玩手机、打游戏的低级趣味。
梁启超认为在孩子童年时,给孩子诗词和美学教育,教孩子读诗书、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代很多人,觉得读诗和传统文学无用。
但是在梁启超看来,诗书的用处不在于创造经济价值,而是培养孩子的高等趣味。
事实上,那种把好奇心,把诗意,把热情,种在孩子心中的氛围非常重要。
这有助于引导孩子产生高等趣味,培养知书达理的性格,而免于陷入低等趣味的陷阱。
03
高质量的陪伴
梁启超认为要给孩子们高质量的陪伴。
他喜欢带着孩子们读诗书、历史、教他们学会欣赏美。
他要让孩子们在读诗书古籍中,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品性和行为习惯。
梁启超在梁思礼三岁的时候,就带着他读诗。
读到李白的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读第一、二句,他跟小儿子对酌;读第三句,他就躺下来;读第四句,就去拿一本书当琴弹。
他对孩子的人文和美学的培养是建立在高质量的陪伴上。
他没有要求孩子按照他给定的路线或者标准发展,而是通过性情的培养,陪伴和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所以,他的孩子们各自有各自的爱好,并且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做到淋漓尽致。
写在最后的话
我在梁启超的家书中解开了一个许久没有找到答案的谜。
那就是:如何教育孩子,可以既给他充分且热情的爱,又不至于使他骄纵呢?
答案是:让孩子从小爱上诗书、培养他的人文美学素养,如此,他自然会成为品性兼优、不骄不躁的人。
梁启超先生的育儿观念乃大智慧!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深度好文
请关注|心智成长坊
🌹点赞分享,好运连连!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