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好的活法:衣服能少买就少买,饭能少吃就少吃,学会给生活做减法,才能活得更从容和淡然。

百科   2025-01-20 23:40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曾在一次静修课上来到了一个小山村,遇到了另外一些特别的人。


他们定居在这个小山村里,但是大部分人来自城市。


有的人是曾在大城市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有的人曾任职于世界500强企业,也有的人曾在大学里做教师。


但是如今,他们选择在一个小山村里,种地、喝茶,过上了一种新式乡村生活。


这件事让我发现,原来我们的人生可以有很多种选择。


01


给生活做减法


我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放下了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辉煌的事业和成就,而选择做一个新农人。


他们早出晚归,在山里种着不打农药、不追化肥的有机蔬菜。


他们住着简陋的公寓,吃着简单食材的饭菜,拿着相同的、极低的工资。


他们早起喝茶、冥想、唱歌,过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他们在物质上贫乏,但是精神上富足。


我看到他们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光,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这一切让我发现,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吃山珍海味、穿名牌、住豪宅,而是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富足。


因为,人这一生无论再富有,能消耗的物质和食物都是有限的。


当物质和财富满足了我们基本的生活品质后,那些塞满衣橱的衣服、塞满冰箱的美食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反而挤占了我们的空间。


衣服能少买就少买,饭能少吃就少吃,学会给生活做减法,才能活得更从容和淡然。


去繁从简,不为物役,我们才能活得自由、活出自我。


02


痛苦源于欲望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富足了,衣服够穿了,饭够吃了,还是经常感到不幸福呢?


答案是:我们总是想要的太多。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万能答案,可以解答人们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那就是:


“你的问题在于既要又要还要。”


例如,很多人痛苦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儿子就喜欢踢球,成绩在班里倒数一点不着急。”


“我女儿学习还行,但是很害羞内向,老师说她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


这些都是希望孩子各方面都能做到完美,“既要又要还要”问题。


各种夫妻关系中的问题就更是如此了。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是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的案例。


她已经得到了宝玉的怜爱甚至是偏爱。


却常常因为宝玉的言行而心生猜忌和忧虑,陷入自我折磨的精神内耗中。


她对爱情的患得患失,对未来的迷茫恐惧,都让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欲望过多,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满足感,反而让我们心烦意乱、焦躁不安。


这实则是把自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交由外界的人和事来掌控。


作家丰子恺也曾说过:“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不被欲望和外界牵扯的内心才能丰盈和安定。


03


活在当下


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多人在做着一件不合算的事。


那就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为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消耗着我们的时间、身体和能量。


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说的就是人们总是想要的太多,在做一件事时还惦记着另一件事。


人的一生就是在“有失亦有得”中度过的。


而我们总是在患得患失中,不停地内耗,身心俱疲。


曾国藩的话告诉我们:失去的人和物就不要再恋恋不舍,未来的事情也不要过于担心,过好当下就好。


我们的生命旅程是由每个时间片段组成的,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还未到来。


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下的时光和我们此刻的生命状态。


如果一直活在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焦虑中,就是不能活在此时此刻,那等于没有真切地活过。


写在最后的话


我们总是认为拥有更多的物质和财富可以让我们享受自由。


实际上,自由在我们心里。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深度好文

请关注|心智成长坊


🌹点赞分享,好运连连!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心智成长坊
探索自我、提升认知、促进情感成熟,是每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让我们共同踏上一段深刻而美好的心智成长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