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跟着梁启超先生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二)

百科   2025-01-18 22:53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现代社会,很多人会为孩子的成绩不好感到焦虑;为孩子选择专业方向感到焦虑;为孩子的婚姻大事感到焦虑。


似乎,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总有需要焦虑的事情发生。


梁启超先生一生培养了3个院士和6个在其他领域也有着优秀表现的孩子。


他是如何面对这些令人感到焦虑的问题的呢?


01


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孩子专业的选择上,梁启超会给予方向上的引导,但是最终还是会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梁启超的二女儿梁思庄需要选择报考专业时,他并不在女儿身边,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女儿。


信中,他表示希望女儿能选择生物学,因为他希望女儿能作为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但是女儿在读生物学专业的时候,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


他赶紧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告诉她不必拘泥于父亲的想法。


后来,二女儿成为了图书馆专家,在北大图书馆任副馆长。


在梁启超眼中,听话的孩子未必优秀,他希望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


老子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建议,但是不能要求孩子必须服从,因为为孩子选一条路,不如教孩子如何做选择。


就像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的那样:“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02


活在当下

不为未来焦虑


我们经常担忧孩子的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专业不好找不到工作等未来的问题。


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一段家书中,解答了梁思成为专业焦虑的问题。


梁思成在美国读建筑学的时候,国内还没有这个专业。


他感到很迷茫和焦虑,担心自己所学专业回国后没什么用。


梁启超在家书中说:“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多少有些贡献。”


他鼓励孩子,不要为未来的事焦虑,活在当下,尽力去做就好了。


也不必迎合社会主流,只要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就可以坚持去做。


梁思成听了父亲的话,在美国学成后回到中国,成为了著名的建筑学家,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就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共同参与设计的。


可见,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不是由专业决定的,在任何领域持之以恒地深耕,都可能做出成绩。


03


乐观面对挫折


梁启超曾带着孩子去北戴河游玩,去钓鱼的路上下起了雨。


他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但是没多久,下起了倾盆大雨。


几个人都淋成了落汤鸡,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很开心。


像极了苏东坡在《定风波》里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面对生活中不顺利和小挫折时,他总能表现得乐观、悠然自得。


他在遇到困难时的言行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梁思成和梁思永曾遭遇一场车祸,两个人住院的时候,他写信给大女儿讲述两个孩子在医院的趣事。


梁思永不能吃东西,梁思成就大吃大喝气他;梁思成腿不能动,梁思永就大跳大舞去气他。


他细细描述了两个人顽皮的场景和乐观的心态。


事实上,那次车祸并不小,梁思成就是在那次落下了残疾,脊椎受到严重的损伤。


这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难,作为家长都要表现得很乐观,这会给孩子带来勇气和一种强大的力量。


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


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写在最后的话


《梁启超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写给梁思成的一段话:


“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最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一定要成功,而是给孩子最纯粹的爱。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深度好文

请关注|心智成长坊


🌹点赞分享,好运连连!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心智成长坊
探索自我、提升认知、促进情感成熟,是每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让我们共同踏上一段深刻而美好的心智成长之旅!
 最新文章